小学语文整本书导读课教学策略探究
宋丽娟 张庆华
长春市双阳区滨河实验学校
摘要:本研究聚焦小学语文整本书导读课教学,探讨其在语文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分析整本书阅读对学生语言发展、思维锻炼、精神滋养及境界提升的意义,明确其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培养的关键作用。结合教学实例,探讨利用封面、插图、情节等要素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策略,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参考,助力学生阅读素养与综合能力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整本书导读课;教学策略;阅读兴趣
一、引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整本的书。这表明课外阅读已从边缘走向核心,成为重要组成部分。整本书阅读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素材、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深厚的文化滋养。因此,深入探究小学语文整本书导读课教学实施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二、整本书阅读的核心价值
整本书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学生发展影响深远。在语言发展方面,它能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学生通过阅读不同风格作品,不自觉模仿运用,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在思维锻炼层面,为学生提供广阔空间,通过情节推测、人物分析等,培养逻辑推理与想象能力;在精神滋养方面,承载文化内涵,熏陶学生精神世界,塑造独特文化人格;在境界提升角度,融合智育、德育、美育,助力学生实现大智大慧、大彻大悟,达成人生境界的升华,实现全面发展。
三、整本书导读课教学实施策略
1.封面激趣:开启阅读之门。
书籍封面是吸引学生阅读的第一要素。教师可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封面元素,如人物形象、色彩构图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猜测故事内容。例如,在《绿野仙踪》的导读中,教师展示封面中色彩鲜艳的翡翠城、戴着尖帽子的巫师以及充满期待的小女孩多萝西,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小女孩为什么会来到这座神奇的城市?她和巫师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对书中奇幻冒险的好奇。再如《海底两万里》的封面,展示了神秘的潜艇和深邃的海洋,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在这深不可测的海底,潜艇会遭遇哪些神秘生物?船员们又会经历怎样的冒险?”通过对封面的深度挖掘,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2.插图引趣:沉浸故事情境。
精美的插图能直观展现故事场景与人物形象,助力学生理解故事,激发阅读兴趣。以《夏洛的网》为例,教师将书中插图制作成 PPT,在导读课上展示。讲解夏洛织网救威尔伯情节时,展示夏洛趴在网上专注织字的插图,配合生动的语言描绘:“夏洛为了拯救好朋友威尔伯,用尽全身力气,在蛛网上织出神奇的文字。看,它的八只脚不停地忙碌着,眼神中充满坚定。”让学生直观感受角色情感与故事氛围。通过视觉冲击与生动讲解,学生沉浸其中,对故事发展充满期待,进而主动阅读整本书,深入了解故事全貌。对于《中国民间故事精选》,书中众多描绘传统民俗场景的插图极具吸引力。教师在导读时,展示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插图,详细描述画面中银河的浩瀚、鹊桥的壮观以及牛郎织女深情对望的场景,讲述:“这是中国最动人的爱情故事之一,每年的这一天,牛郎和织女才能在鹊桥上相见,他们之间究竟经历了多少波折?”通过插图的视觉引导和教师的精彩讲述,让学生对民间故事产生浓厚兴趣。
3.情节诱趣:点燃探究热情。
精彩的故事情节是吸引学生阅读的关键。教师选取书中具有悬念、冲突或趣味性的片段,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在《鲁滨逊漂流记》的导读中,教师选取鲁滨逊流落荒岛后制作独木舟的情节片段:“鲁滨逊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终于将一棵大树砍倒,准备制作独木舟。然而,当他即将完成时,却发现独木舟太重,无法将其拖入海中。”教师提问:“如果你是鲁滨逊,面对这样的困境,你会怎么做?鲁滨逊最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对于《汤姆·索亚历险记》,教师讲述汤姆和贝琪在山洞迷路的情节:“山洞里漆黑一片,没有食物和水,汤姆和贝琪越来越害怕,他们能找到出路吗?”利用紧张刺激的情节,引发学生对后续故事发展的强烈关注,促使他们主动阅读书籍寻找答案。
4.作者及书评增趣:提升阅读期待。
作者的经历与声誉,以及精彩书评,能为书籍增添吸引力。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导读课上,教师以书籍在世界图书销量排行榜上的领先地位,以及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影响无数读者的广泛影响力为切入点,展示书中海伦·凯勒克服盲聋哑障碍,努力学习的励志语句:“黑暗将使人更加珍惜光明,寂静将教会人真正领略声音的快乐。”激发学生探究其魅力的兴趣。在阅读《草房子》时,教师介绍作者曹文轩的创作理念和他在乡村生活的经历,展示书评中对《草房子》的评价:“这部作品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少年们在苦难中成长的历程,充满人性的光辉。”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文学魅力,提升阅读期待。
5.目录导趣:规划阅读旅程
目录是书籍的脉络,教师可引导学生解读目录,梳理故事线索与结构。在《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导读课上,教师围绕 “尼尔斯的旅行足迹” 提问,引导学生阅读目录,了解旅行地点,如 “飞越斯康森”“在乌普萨拉”“到拉普兰去” 等。结合瑞典地图,让学生标注地点并描述各地特色,如 “在斯戈耐领略独特地貌”“在乌普萨拉感受学术氛围”。教师进一步引导:“尼尔斯在这些地方会遇到哪些人和事?他会有怎样的成长和变化?”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仿佛提前规划好了阅读旅程,对书中丰富的内容充满向往,积极主动地开启阅读之旅。在《西游记》的导读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目录,选取 “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 等经典章节,提问:“孙悟空为什么要三次打白骨精?唐僧又为什么误解他?铁扇公主为什么不肯借芭蕉扇给孙悟空?”通过对目录中关键情节的提问,引发学生对故事发展的好奇。
四、结语
小学语文整本书导读课教学策略的有效运用,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至关重要。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优化策略,关注学生阅读需求与反馈,让整本书阅读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助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与综合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教育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王晓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兴趣培养策略》[J].《教育探索》2023(2):34-37。
李华.《整本书阅读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影响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4。
岳乃红.《走向深度阅读: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9讲》[I].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