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式现代化
贾磊
370802197310212116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关键词:重大意义、根本性质、中国特色、重大原则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现阶段和未来一段时期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并明确指出,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它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是我们已经走出来的一条成功的道路,一条光明的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清晰地指出,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代中国对现代化道路的求索,处于“东方从属于西方”、“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历史背景之下。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考察,以惊人的洞察力揭示出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趋势,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卷入到了西方主导现代化的体系,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国家蒙羞、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在这样一种背景下,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民就开始寻求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无数仁人志士奔走呐喊,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告终。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
最早画出第一份现代化蓝图的是孙中山先生,但是他的这份蓝图是一个基础设施的蓝图。然而在那样的时代,积贫积弱的中国人多将其视为无法实现的梦想,孙中山先生难以带领中国人民实现这样的蓝图,历史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所有努力、所有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现代化做出的贡献分为四个历史阶段。
第一个历史阶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七大制定了新民主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纲领,提出了实现中国工业化的宏伟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的社会条件。
第二个历史阶段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这一时期,我们党提出要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可以看到,我们革命要达到的目的非常清晰,就是现代化强国、民族伟大复兴。
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现代化做出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讲到,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第三个历史阶段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在考察了西方发达主义国家,比较了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之后,邓小平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这个新命题。就是到二十世纪末达到发达国家七十年代的水平。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了到二十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0美元这个明确目标。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回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提出“小康”的概念: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四“小康之家”。也就是到本世纪末达到一个小康社会。
在提出“小康社会”这个概念之后,邓小平还围绕小康社会构想,提出了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在80年代翻一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00美元。第二步是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第三步是在21世纪用30年到50年再翻两番,人均达到4000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根据邓小平的上述设想,党的十三大正式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目标。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要求,“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把原来强调的翻两番目标从“总量”变成了“人均”,更鲜明地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和共建共享的执政理念。
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提出了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第四个历史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从认识、战略、实践三个方面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从认识层面看,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始终坚持科学理论指引,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所以,党的十八大以后,党带领中国人民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表现,最突出的就是我们党有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得中国式现代化有了根本的遵循。此外,在认识层面上,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初步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特征、要求、方法论、任务等。
从战略层面上看,党中央把2020到2050年这30年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他方面的战略还有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创新驱动战略等。
从实践层面上看,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从16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提纲挈领的总结,相对于第三个历史决议从13个方面对新时代的总结,增加了3个方面,即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我国发展站在了更高历史起点上。新时代新征程,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进入了妇科逆转的历史进程。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定性,是管总、管根本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人民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前进,不仅使得中国人民能够牢牢的掌握自己的命运,同时还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基于中国国情、中国现实的重大理论创新,既体现了我国现代化发展方向,也代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中国式现代化前无古人的创举,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为推进世界现代化进程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特征、重大原则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
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就是党的领导。因为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否则就会偏离航线、丧失灵魂甚至犯颠覆性的错误。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党的领导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进动力。党的领导凝聚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伟力。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
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关于现代化的理论可以分为经典现代化理论和
新现代化理论,在不同阶段对现代化的概念和特征表述不同。
经典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的特征就是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和法治化,经济是工业化和专业化,社会城市化和动化、个人开放性和参与性、文化理性化和普及初中教育等。经典现代化强调的是工业革命及其对整个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中国学者罗荣渠先生认为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的实现是现代化完成的标志。
新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工业社会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终点。中国学者何传启提出了第二次现代化的概念。他认为第二次现代化是综合现代化,即从半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从半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其主要特点是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知识化、信息化、绿色化的协同推进。
基于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基于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就是中国式现代化
的五大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的重要性,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讲的是14亿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一个人不能落下、一个民族不能落下、一个区域不能落下,这体现的是我们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我们国家的性质决定的。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不仅强调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还有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要精神财富极大丰富、在思想文化上自信自强。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国现代化注重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否则资源环境的压力不可承受。
第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国现代化抢到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同时,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因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以下重大原则,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