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
熊楠
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白石坳小学438700
摘要:小学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其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数学量感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数学教学形势的发展变化,从核心素养视角入手,组织小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学习及思考,完成对数学量的学习及感知,建立起数学量感,促进小学生数学能力及数学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
引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的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及创新意识等关键要素。其中量感是指向学生对于数量、长度、面积、体积等的感知、理解。此种能力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感知和理解逐渐培养起来的,为其在数学上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师需要遵循系统性和科学性原则策划各种教学活动,从而帮助学生逐步建立量感。
1小学数学量感概述
量感的意思是指视觉或触觉对各种物体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觉,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松紧等量态的感性认识。量感与“数感”和“符号意识”息息相关,通过“数感”和“符号意识”的结合,学生能够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对生活中和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单位进行估算,从而对物品的重量、体积、长度有大致的了解。可以说,量感是一种估算能力。
2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的重要性
“量感”是数学学习中的一项重要能力,指的是学生对数量关系及数量变化等数学概念的直观感知及深刻理解。这一理念是学生形成数学概念、建立数学模型以及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石。这种感知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数学概念的本质内涵。“量感”的培养在数学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直接关系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乃至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具有良好“量感”的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能够更加迅速、准确,不仅能够准确理解题目的意图,而且能从复杂的数量关系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这种能力有利于学生在数学学科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并将这些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各种实际问题。“量感”的培养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通过深入分析数量关系,学生能够培养更加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能力使其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能够提出新的解决方案,这对其未来的学习将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培养学生的“量感”是小学数学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
3.1基于实物建立量感
实物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也是学生积累学习经验的重要渠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为学生构建实物表象时,应该以学生熟悉的实物为主,这样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注意关注身边的实物,从而达到引导学生建立量感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包装盒——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中的“容积”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物,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使学生对容积有一定的量感感知。首先,教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如牛奶盒、玻璃瓶包装的口服液、矿泉水瓶、纸盒包装的果汁等。其次,教师给出10mL、500mL、1.5L、240mL等容积数据,让学生尝试将容积数据与展示的实物相匹配,以此锻炼学生感知液体体积的能力,从而建立量感。最后,在与实物进行匹配时,由于实物容积的差异较为明显,学生能够做到准确匹配,即玻璃瓶包装的口服液的容积为10mL、牛奶盒的容积为240mL、矿泉水瓶的容积为500mL、纸盒包装的果汁的容积为1.5L。这样,当学生在认知其他实物的容量时,便可以根据自己已经积累的经验,对实物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做到有效认知。在以实物为主要教具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实物的具体容量,引导学生学习物体的容积知识,并让学生根据引用实物容量的大小进行迁移运用,学会判断其他实物的容量,从而实现对容积知识的有效掌握。这样,学生便可以建立起良好的量感基础。
3.2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量感表达
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量感表达,即使需要加强学生的知识输出能力。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度量题目一直是以填空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只知道填写恰当的度量单位,而并没有形成正确的量感表达。量感表达,即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度量表达方式,如树木高15米,身高158厘米等,选择恰当的度量表达能够简化、规范表达,同时也能适当减少计算量,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做题速度。在有意识地锻炼量感表达方面,可以通过日常表述和习题两个部分出发,让学生从习题中感受到不同度量的适用范围,在生活中进行度量表达输出,通过双管齐下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度量表达。
3.3培养估测能力,发展量感应用价值
估测是数学中一项重要的技能,要求学生在没有精确测量工具的情况下,能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直觉对物体的长度、重量、面积等属性进行大致的计量。为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一些有趣的估测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逐渐建立起对量的感知和认识,同时发展学生的量感能力;也可以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量的存在和作用。比如,在“铅笔有多长”一课中,学生测量不同长度的铅笔,通过对比、分析形成对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的直观认识,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的量感得到初步发展。而“1千米有多长”则将学生的视野从微观世界拉向宏观,通过校园内的实地测量或模拟行走,学生亲身体验了1千米的实际距离,这种直观的感受远超过书本上的文字描述,学生可以理解到数学不仅是书本上的数字和公式,更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以这种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计量能力,也有助于其核心素养的发展。
结语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量感”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有效的方法,同时需要学生积极参与配合。强化直观教学与注重生活实践等策略的实施,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量感”水平,为其未来的数学学习乃至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丽.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J].新智慧,2023(31):88-90.
[2]沈哲.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研究[J].求知导刊,2024(14):77-79.
[3]吴艳波.基于量感培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天津教育,2023(30):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