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儿童哲学视野下中班幼儿捣乱行为的教师回应研究

作者

朱梦怡

席桥镇席桥中学

【摘要】教师回应是师幼互动中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需要针对幼儿的各种行为做出回应。幼儿的捣乱行为是最常见的违规行为之一。已有研究通过访谈和观察数据分析发现,教师在回应过程中常面临诸多问题,例如回应态度消极、回应方式单一以及回应效果有限等。因此,本研究旨在从儿童哲学的视角出发,提出新的创见和建议,帮助教师更有效地回应幼儿的捣乱行为。

【关键词】儿童哲学 捣乱行为 教师回应

一、问题提出

《幼儿园工作指导纲要(试行)》强调,教师应帮助幼儿认识并遵守社会行为规则,规则教育是幼儿适应社会的重要内容[1]。儿童通过日常活动逐步理解哪些行为被允许,哪些不被允许。在此过程中,儿童可能会出现捣乱行为,教师应及时关注并给予正确回应,帮助儿童树立规则意识。《纲要》还指出,教师应以适当方式回应幼儿需求,回应对幼儿行为规范至关重要[1]。尽管捣乱行为可能源自儿童自我控制力不足,教师的回应能帮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违反了规则。然而,不当回应可能引发幼儿的负面情绪[2],因此,研究教师回应捣乱行为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在幼儿园实习过程中,研究者发现中班几位捣乱行为严重的儿童,教师往往束手无策,常让其站在一旁不打扰教学。观察发现,这些儿童对捣乱行为不感到内疚,甚至以此为荣,且自我控制能力差、难以集中注意力,频繁违反课堂和游戏规则。教师对这些儿童表现出不耐烦,主要应对策略是批评。尽管国内研究多关注儿童违规行为,但针对教师如何回应捣乱行为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将重点观察教师如何回应幼儿捣乱行为,并提出改进策略。

二、概念界定

(一)捣乱行为

捣乱行为,包括粗鲁动作、捣乱、噪音、跪、说话、转头、侵犯行为、叫嚷和做其他事[3]。捣乱行为属于违规行为的一种,学者认为,幼儿的违规行为是根据成人制定的规则来判断的,标准是幼儿的行为是否符合成人期望[4]。因此,本研究将捣乱行为定义为:幼儿故意不遵守幼儿园纪律,在集体和个人活动中做出违反教师规定的行为,扰乱同伴与教师的正常活动。

(二)教师回应

本研究将教师回应定义为幼儿做出捣乱行为之后,教师的言语和行为回应及其处理办法。

(三)儿童哲学

儿童哲学的三种主要解释包括“给儿童的哲学”、“儿童的哲学”和“关于儿童的哲学”。教师应从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发掘哲学问题,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与儿童对话,并尊重他们,平等看待他们[8]。李普曼提倡“让哲学走入儿童的生活”,并强调“教育重建”,主张培养儿童的探究精神[9]。马修斯在“儿童哲学三部曲”中提出,儿童天生是哲学家,并认为儿童哲学是一门科学,其最终目标是建立“童年哲学”。

三、儿童捣乱行为发生的原因机制以及教师回应的现状

(一)捣乱行为发生的原因

1、儿童自身发展特点

幼儿园儿童的捣乱行为通常源于两种原因。一是控制能力不足,平时家中缺乏规则约束,导致在学校养成散漫的习惯;二是在集体活动中,由于教师无法顾及每个幼儿,孩子可能通过捣乱来引起教师的注意。马修斯认为儿童天生具备哲学性,他们的行为往往富有哲理。例如,儿童在“种蜡笔”的案例中,用独特的思维方式关心教师,表达对教师经济负担的理解[5]。

2、教师回应的态度与方式的不当

诺丁斯指出,教师应帮助儿童放弃不切实际的目标[6]。在中国传统课堂中,教师通常处于权威地位,学生的提问常被视为对课堂秩序的挑战,教师常忽视或转移话题,缺乏与学生平等互动。在幼儿园,教师的回应方式直接影响儿童行为。过于严格的控制可能导致幼儿对“失范”行为的认知偏差,长时间的惩罚可能忽视教师的权威,甚至加剧违规行为[7]。因此,教师应融入儿童哲学意识,培养具备理性判断能力和儿童哲学思维的教师。

3、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不一致

学龄前阶段的家庭教育对儿童行为有重要影响。家长的教养方式、行为习惯及榜样作用直接塑造儿童的行为。如果父母过度溺爱或忽视行为规范,儿童可能在幼儿园不尊重教师权威,继续捣乱。此外,家长与教师的合作至关重要。有些家长愿意配合教师,但也有部分家长认为孩子没有错,这种态度可能会助长孩子的不良行为。

(二)教师回应现状

教师的回应方式通常包括言语回应、非语言回应和两者结合,但大多数教师仍偏向使用言语回应。当幼儿表现捣乱行为时,教师一般先进行口头批评,若无效则采取隔离等措施。例如,在户外活动中,教师会当场批评并制止不当行为,活动结束后再进行集体教育。然而,教师往往未能明确向幼儿解释行为后果[10]。情感上,教师回应多为消极情绪,如批评和制止,具有惩罚性质,这使得教师忽视了儿童行为背后的原因。在回应效果上,单一的语言回应效果有限,导致捣乱儿童频繁犯错,教师的回应变得敷衍、被动,甚至忽视其他孩子的反馈,因此教师的回应难以有效纠正不良行为。

四、基于儿童哲学如何正确的对捣乱儿童进行回应

(一)教师要学会倾听与尊重儿童

儿童独有的文化,区别于成人的规范性文化[2]。基于儿童哲学,教师应倾听儿童的声音,尊重他们的观点和行为原因,这些可能是成人难以理解的。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改变将儿童视为教学客体的观念,在集体教学中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尊重其发展自由[10]。教师应避免仅坚持自己的观点,鼓励幼儿积极发言,并给予他们解释行为的机会[11]。

(二)教师要设置专门的自我与幼儿反思性课程来提高回应的效果

提高反思能力是教师提升回应幼儿失范行为的关键。通过思考自己回应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改进回应技巧,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在集体教学中,教师应纠正不合理的回应方式,采取积极、支持性的策略[10]。对于儿童,教师可以设置专门的反思课程或在每次活动后安排反思环节,帮助幼儿认识捣乱行为及其后果,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执行功能。当教师与儿童的反思能力共同提升时,教师的正确回应才能更有效地被儿童接受。

(三)教师应该经常性的与家长展开交流

家庭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补充,教师应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了解儿童捣乱行为背后的原因。有些儿童通过捣乱寻求关注,另一些则因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轻视而放肆。教师应为家庭教育提供专业指导,确保幼儿园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儿童捣乱的原因决定了教师的回应方式,教师需要与家长合作,针对家庭因素引发的捣乱行为,采取有针对性的回应。除了言语回应,教师还应通过家访或组织家长活动等方式应对家长忽视导致的捣乱行为。总之,教师应善于观察和倾听幼儿,从儿童的角度思考问题,针对不同捣乱行为作出个性化回应,以儿童哲学的视角看待儿童的行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黄舒华.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大班幼儿失范行为指导策略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3]学前教育科研方法[M]. 陶保平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F.戴维.课堂管理技巧[M].钟启泉,赵中建主编李彦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杨妍璐.跨文化视野下的儿童哲学:理论内涵与教育意蕴[J].教育发展研究,2023,43(08):78-84.

[6]内尔·诺丁斯著. 当学校改革走人误区[M]. 侯晶晶, 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3.

[7]谭珍珍. 生活活动中初任教师对小班幼儿“失范”行为回应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20.

[8]贾舒宇. 马修斯儿童哲学思想及教育价值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9.

[9]钱雨.儿童哲学的意义——马修斯与李普曼的儿童哲学观辨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9,No.177(09):52-56.

[10]李璇.基于集体教学中幼儿失范的教师回应行为研究[J].林区教学,2016,No.237(12):124-125.

[11]王豆豆. 大班绘本教学中教师言语回应行为的研究[D].河北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