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阶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多元路径及实践策略探究
刘璐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呈贡幼儿园 650500
【摘要】本文基于文化认同理论和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深入剖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融入学前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实证调研了当前学前教育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学前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提出了系列切实可行的融入策略。研究表明,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创新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深化家园社协同育人机制等路径,可有效促进幼儿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与归属感,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早期教育基础。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前教育;多元路径;实施策略;
一、引言
在全球化与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民族团结和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教育发展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教育的重要任务。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对幼儿个体的认知、情感和价值观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选取云南多所幼儿园为研究对象(含公办、民办幼儿园),综合运用实证调查和理论分析,探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融入学前教育的有效路径。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与重要性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剖析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核心在于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认知心理学视角,它包括对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文化符号、价值理念的认同与内化。在历史维度上,强调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的认同;在文化维度上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价值维度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发展维度:彰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共同追求。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意义阐述 1.政治层面:增强国家认同,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2.文化层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3.社会层面: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 4.教育层面: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三、学前教育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中的独特价值
学前教育作为幼儿早期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一)基于关键期理论视角下的早期教育价值
依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学前阶段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期。此阶段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直观、生动的教育内容接受度较高;情感体验丰富,容易产生积极的情感认同;同时,开始初步形成社会认知和群体意识。这些特点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早期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学前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作用
1.文化启蒙:通过游戏化、生活化的方式实现文化启蒙教育。 2.情感奠基:培养幼儿对中华文化的亲切感和认同感。 3.行为养成:在日常生活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
(三)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借助故事、儿歌、游戏等形式,向幼儿传递传统节日、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熏陶,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新生力量。
(四)维护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
在幼儿幼小的心灵中播下民族团结的种子,有助于增进民族间的理解与信任,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当前学前教育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现存问题
当前,学前教育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系统性地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学前教育中的融入。
1.课程体系不完善:缺乏专门针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系统课程。现有课程中相关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难以让幼儿形成完整的认知。
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活动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难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对相关理论知识掌握不足,缺乏实践经验和教学技能、方法。培训内容和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难以满足实际教学需求。
4.家园共育缺乏协同:家长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参差不齐。家园合作机制不够完善,难以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5.教学活动流于形式:活动的设计和组织缺乏创新和趣味性,难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参与热情。活动的持续性和系统性不足,难以形成长期的教育效果。
6.评价体系:缺乏科学的评价指标和评估机制。
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融入学前教育的实施路径
为了有效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前教育,需要从多个维度入手,系统性地推进相关工作。以下是具体的研究路径和实施策略:
(一)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开发一套科学合理、符合学前幼儿认知水平的课程体系,涵盖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文化、价值观和未来发展愿景。课程内容应生动有趣,便于幼儿理解和接受。
1.课程目标:制定符合幼儿年龄认知特点的阶梯式目标体系。 小班幼儿侧重于初步感知民族文化元素;中班幼儿着重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大班幼儿则要形成初步的民族认同感。
2.课程内容:设计"认知-情感-行为"三位一体的课程内容。 (1)认知维度:民族知识、历史故事、文化符号。 (2)情感维度:民族自豪感、文化认同感。 (3)行为维度:民族团结行为、文化传承行为。
3.课程实施:采用融合五大领域、主题式、项目式、实践体验等多元化的实施方式。 (1)融入领域课程: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有机融入健
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大领域课程。 (2)主题式课程:设计开展主题式教学活动,如“中华传统
节日”“亲子民族故事大赛”“中华美食美育文化”等,通过主题教学,帮助幼儿深入理解和体验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和文化。
(3)项目式学习:以幼儿为中心,围绕具体的项目开展,如"探秘民族服饰"、"寻访民族美食"等,通过设计、规划、实施、评价等过程,运用知识和技能深入了解民族文化和内涵。
(4)实践体验活动:组织幼儿参与各种实践体验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历史遗址、民族文化展览等,通过亲身体验,增强幼儿对中华民族共同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
(二)创新多元化的教学策略
幼儿的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需要通过直观、生动、互动性强的学习方式来理解和内化复杂的民族文化概念。因此,创新多元化的教学策略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和情感认同。
1.体验式学习:创设真实的文化体验情境。强调通过亲身参与和实践来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对于幼儿,体验式学习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具体实施策略如:民族服饰体验、民族美食制作、民族游戏体验。
2.游戏化教学:开发民族文化主题游戏。将抽象的民族文化知识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游戏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具体实施策略如:“民族大拼图”游戏、“文化对对碰”游戏、“节日大转盘”游戏。
3.项目式学习:开展民族文化探究项目。以幼儿为中心,引导幼儿通过自主探究深入了解某一民族的文化特色。具体实施策略如:“我们的民族”探究项目、“节日探秘”探究项目、“文化传承人”探究项目。
4.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幼儿参观博物馆、民俗村、历史文化遗迹等场所,让幼儿亲身感受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直观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和多元文化。
(三)加强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核心实施者,其专业素养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本研究从三方面提出具体策略,以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确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1.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PLC)。鼓励教师通过合作学习、经验共享、集体反思实现专业成长。教师在互动中突破个体能力边界,形成协同发展的专业生态。具体实施策略如:定期教研活动、教学观摩与互评、专业发展档案建设。
2.开展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倡导教师以研究者身份,通过“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循环过程,解决实际教学问题。其核心在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具体实施策略如:问题导向的小课题研究、教学反思日志制度、研究成果转化机制。
3.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
Fullan(2007)的教育变革理论指出,教师的持续发展需要资源、培训和制度的多维支持。基于此,需构建涵盖资源供给、能力提升和激励保障的立体化支持系统。具体实施策略如:资源供给体系、分层培训体系、激励机制建设等。
(四)深化家园社协同育人机制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Urie Bronfenbrenne, 1979),家庭、幼儿园和社区是幼儿成长的重要微观系统,三者之间的协同合作能够为幼儿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和学习机会。
1.搭建家园社协同育人平台。能够整合各方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和情感认同。如:家长学校、家园联系手册、家长微信群、家长志愿者活动
2.开发家庭教育指导资源。家庭教育是幼儿文化认同的重要来源。开发系统的家庭教育指导资源,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增强家庭教育的实效性。如: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家庭教育微视频、家庭教育咨询热线、家庭文化活动设计等。
3.构建社区教育资源网络。社区是幼儿接触民族文化的重要场域。加强与社区文化机构合作,构建教育资源网络,为幼儿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和学习机会。如:与社区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合作,定期组织幼儿参观民族文化展览、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与非遗传承人互动,了解手工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等。
六、未来研究展望
目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融入学前教育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未来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深化研究,以提升研究的科学性和实践指导价值。
(一)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效果评估亟需构建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评价维度设计、评价工具开发、评价机制建设,以全面、客观地评估幼儿的民族文化认知、情感认同和行为表现。
(二)开发数字化教育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教育资源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开发适合幼儿认知特点的数字化教育资源,能够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例如:民族文化主题APP开发、 虚拟现实(VR)文化体验、在线互动课程、数字化资源库建设等。
(三)开展跨区域比较研究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分布广泛,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教育资源和文化背景存在显著差异。开展跨区域比较研究,分析区域文化差异、教育资源差异、教育效果差异、跨区域合作机制等能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提供更具普适性和针对性的实践指导。
七、结论
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融入学前教育意义重大,对于幼儿个体发展、民族文化传承以及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构建系统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活动形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家园共育等路径,可以有效地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融入学前教育的各个环节。这一过程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幼儿园、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实现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幼儿心中生根发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鉴.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20.
【2】李静, 张明远. 学前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研究[J]. 民族教育研究, 2019, 30(3): 56-62.
【3】顾明远. 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4】赵伦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新时代民族教育的使命[J].学术探索,2021,(01) .
【5】胡志伟.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构建研究———基于“五个认同”构建的演进与回归[J].学术探索,2020,(10) .
【6】王稳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机理及其实现[J].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1,58(05) .
【7】赵刚,蒲俊烨. 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 概念,价值,内容与路径[J]. 民族教育研究,2020,(4) .
【8】程东亚、杨金香.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路径探索[J].西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0,35(02) .
【9】赵心愚.教育视域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民族学刊,2021,12( 02) .
【10】陈向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幼儿园课程建构[J].学前教育研究,2021(6):89-92
【11】曹能秀、马妮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融入学校教育研究.云南师范大学校报.2022.01(54).
【12】普春丽.边境地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探索--基于中国边境云南段的调查.学术探索.2022,(1).
【13】赵露、王阿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育的实践逻辑与进路[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22(5).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23年度“三个定位”专项课题“云南学前教育阶段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研究”(项目编号:2023J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