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中' 读写一体化' 模式的有效运用

作者

栾杉

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双吉小学

引言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语文教学应以“以人为中心”。在语文教学中,小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读”与“写”相融合,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水平,又促进了他们的创新与思考。以读书激起学生的创作热情,以写作加深对文章的认识,从而达到一种良好的交互作用。

1、新课改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以“学生中心”为核心,在课堂上既要重视知识的灌输,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多元发展。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从简单的灌输者变成主动的引导者,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培养学生创新思考能力。这种观念的贯彻,要求老师们对自己的教育战略和教学内容进行持续地改善,把语言的学习方式从过去的机械式的学习转变成注重学生的兴趣的实践式的学习,并且要让他们在读书中进行思维,在写中进行表述,采用“读写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提高了语文综合素质。

2、" 读写一体化" 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路径

2.1 读写一体化的有机结合

2.1.1 以课文为基础,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课文是语文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它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他们的思维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读写一体化”教学中,文本已不再只是一种简单的“阅读”,它给了他们大量的材料与启发。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同学们不但可以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内容,而且可以了解到作家的一些表现手法,这对他们在作文中培养自己的表现风格是非常必要的 [1]。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指导他们深入地进行文本的解读,并协助他们对文本的结构、语言使用以及感情的表现进行剖析,从而使他们的阅读水平得到提升。比如,老师可以通过提问来启发他们对文章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或主旨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反思,激发他们学习从文章中获取知识和进行批判思维的能力。

2.1.2 通过写作激发学生的思维表达

文学创作作为学生语言技能的体现,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更能激发其思维深度和创新能力。在“读写一体化”的教学策略中,学生通过阅读文本,领会语言表达的艺术,进而通过写作来阐述个人的见解与感受,这样的过程有助于语言表达与思维能力的相互促进。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布置课后写作作业,促使学生将课文的所学与个人的感受相融合,发挥创意进行独立创作。比如,在研读了一篇描绘自然风光的文章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撰写一篇描绘自然之美的文章,并鼓励他们借鉴课文中的修辞技巧或句式,以增强写作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仿写”或“角色代入”等手段,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写作视角和思维方式,进而拓展他们的思维广度和写作表现力。

2.2 教学设计中的创新与调整

2.2.1 教案设计中的" 读写一体化" 思维

采纳“读写一体化”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教案构思方面需进行创新与优化,旨在促进学生读写一体化技能的有机结合,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及语文综合素质。在教案的制定过程中,教师应摒弃传统的“阅读在先,写作在后”的教学顺序,转而注重读写一体化在教学全过程中的相互促进与补充 [2]。例如,在讲解一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使其领会课文的核心主题与艺术手法,接着布置相应的写作活动,促使学生将所学应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同时,教师也可以尝试跨学科的教学设计,消除学科间的界限,提升学生的思维整合能力。举例来说,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历史、地理等领域的知识,激励学生将阅读内容与其它学科知识相结合,开展多元化的写作练习。

2.2.2 课堂活动中的" 读写一体化" 实践

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老师要注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持续地深化对文本的认识,并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写作、即兴写作或角色扮演等方式来围绕“写”进行教学,让他们在自主创造中更好地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 [3]。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同学们不但可以养成好的作文习惯,而且可以把自己的阅读理解转变成书面表达,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应用水平。

结束语

在此基础上,将读写一体化的教学方式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平,又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将读与写的有机地融合起来,使同学们在相互的交流中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与写作水平。新一轮课程的推行,不仅给广大的语文老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王丽华 ; 张晨 . 读写一体化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教育探索 , 2021(5): 45-47.

[2] 李明 ; 张晓静 .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 [J]. 课程教育研究 , 2022(8): 92-94.

[3] 刘艳 . 读写一体化模式下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路径分析 [J]. 基础教育研究 , 2021(9): 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