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的策略探索
邹桂香
东莞市望牛墩镇中心小学
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养成的习惯往往会伴随一生,班主任应当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念。小学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主导者,同时也是某门科目的教育工作者,应当意识到班级管理的目的并非只在于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小学班主任要积极展开德育教育工作,将德育教育内容渗透于班级管理的各个环节中。班主任通过积极展开德育教育工作,也能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可以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一、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
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能够提高德育教育的水平,也能让学生自发的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可以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提高个人的综合素养。而想要达到该目的,班主任首先要制定明确的班级管理制度,班主任要让学生参与到制度的制定中,从而设置完善的班级日常制度、值日制度、考勤制度等等,让班级学生都能够自觉遵守制度,班级内也能形成一种隐形的凝聚力。另外,在班级文化环境的建设方面,班主任可以将和德育教育相关的内容布置于班级墙面上,让学生能够在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比如,班主任可以在班级墙壁上张贴思想道德方面的名人名言,继而在班级内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班主任还可让学生参与到班级德育环境的营造中,诸如让学生轮流绘制以德育为主题的黑板报,让学生绘制与德育相关的画作,张贴在班级墙面上。班主任可以借助这种方式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从而有效提高德育教育的水平[1]。
二、展开多样化的德育教育活动
多样化的德育教育活动,也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因而,班主任在进行德育教育时,需要根据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兴趣爱好等综合情况,来设置相关德育活动,进而使学生可以在活动中进行交流,构建个人完整的人格,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班主任可以在一些特殊节日设置德育教育活动,来提高德育教育的水平。比如,在学雷锋纪念日时,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到社区参与志愿服务,帮助敬老院的老人打扫卫生,协助民警进行普法宣传。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接触社会,增强个人的社会荣誉感,养成热爱劳动、尊老爱幼等的良好习惯。又比如,在清明节时,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到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继而借助相关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除了社会实践活动之外,班主任还可借助主题班会活动、专题讲座等等来宣传德育知识,对学生展开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相关活动中,班主任可以让学生从思想观念上修正错误认知,从行为习惯上提高自我约束力。班主任也可以以此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2]。
三、积极展开激励性教育
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离不开班主任的激励,激励性教育强调挖掘学生的特长,肯定学生的优势。班主任利用好激励性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具自信心,也能使学生勇于克服学习与生活中的困难,构建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念。班主任在日常进行班级管理和教育工作时,要认真观察学生们的综合表现,要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在学生表现出个人的优点时,班主任要及时肯定和鼓励,使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关心与爱护。激励性教育应涉及到方方面面,比如某些学生在运动方面极具天赋,但在学习成绩上不够理想,班主任不能一味贬低学生,而要肯定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可以在体育锻炼方面成为其他人的榜样,建立自信心。另外,班主任还可在班级内部设置道德模范标兵、讲故事大王、文艺之星等奖项,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现个人的长处,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鼓励。学生彼此之间也能相互帮助,共同进步。最后,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犯错时,班主任要委婉的指出学生的错误,而不能过激的批评学生,要让学生认识到错误并纠正错误。在学生改错时,班主任也可及时加以鼓励和表扬,让学生能够养成知错能改的习惯。通过积极展开激励性教育,可以提高小学六年级学生的综合品质,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结束语
综上所述,班主任在设置德育教育活动时,不能只是传输理论知识。一味的给学生讲大道理,很难提高学生的德育知识探究水平,也无法吸引学生参与到德育活动中,甚至会导致部分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小学班主任在展开德育工作时,需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设置多样化的德育教育活动,积极展开激励性教育,进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春艳 . 新时期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开展的策略探究 [J].智慧少年 ,2024(13):0176-0178.
[2] 曾建梅 . 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策略探寻 [J]. 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 ,2024(5):0009-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