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赵巍巍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20
摘要: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学习难度较高,再加上高考带来的压力,需要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合理规划学习流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其中,问题意识的培养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或根据自己的想法主动提出相应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够更加深入,还能为自身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助力。因此,教师应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加以深入研究,从而保障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促进后续数学教学的高效开展。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教学;问题意识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提升教学质量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所在。问题意识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品质,能够激励学生主动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深化对数学原理的理解与应用。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数学问题,单纯的知识灌输已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探索并实施有效的策略,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
一、组织数学游戏,培养问题意识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游戏以其独特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成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通过设计合理的数学游戏,教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以人教A版必修第二册“基本立体图形”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多面体、旋转体等概念,以及柱、锥、台等物体的结构特征,教师在导入环节可以巧妙地利用教材中的物体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这些物体的结构特点,描述它们的形状。这一环节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为后续的数学游戏做好铺垫。随后,教师可以设计一款名为“立体图形大变身”的游戏。在游戏中,学生被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都会获得一套具有基本形状的积木。这些积木包括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等,旨在让学生利用这些积木构建出不同类型的立体图形。游戏开始后,学生们纷纷投入创作,有的小组尝试构建复杂的组合体,有的小组则专注于探索单一立体图形的多种变形方式。为了增加游戏的挑战性,教师还可以适当提高难度,要求学生创设既有平面又有曲面的图形,或是在图形内部设置中空部分,并向同学解释该图形的设计原理。这一环节不仅考验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还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在游戏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们打成一片,共同参与到游戏中来。他们鼓励学生对游戏中蕴含的数学知识进行猜测和质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立体图形的本质特征和变化规律。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学生们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还体会到了数学的魅力和乐趣。同时,他们的问题意识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为后续的数学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优化素材选择,丰富问题内容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问题的设置是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为确保这些问题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教师必须精心选择教学素材,使问题内容既贴近学生实际,又富有挑战性。具体而言,教师应积极利用互联网资源,与其他教育工作者沟通交流,共同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素材。同时,还要关注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将这些素材融入问题设计中,使数学问题更具生活气息和实际应用价值。例如,在教授人教A版必修第一册“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学校篮球队的招聘考核情境,向学生生动展示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学校的篮球队招聘考核中,‘会打篮球’是学生加入篮球队的必要条件,这意味着什么呢?对,它意味着只有会打篮球的学生才有资格参加后续的选拔。但是,仅仅会打篮球是不够的,要想真正加入篮球队,你还需要拥有出色的篮球技巧,这就是加入篮球队的充分条件。换句话说,会打篮球只是门槛,而出色的技巧才是你脱颖而出的关键。”通过这样的实例,学生不仅能够深刻理解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区别和联系,还能在思考过程中锻炼逻辑推理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一步拓展思考,引导他们寻找生活中其他体现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应用的情境。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能有效提升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为后续数学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创设问题情境,强化实践体验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积极性,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其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直观的学习体验,使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具体情境相结合,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为了合理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或社会热点,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例如,在学习人教A版必修第二册“用样本估计总体”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学生对早餐的选择”。在这个项目中,学生被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收集和分析本校学生在早餐选择方面的样本数据。他们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等方式,统计了学生对不同早餐种类的偏好和选择频率,并据此绘制了频率分布直方图。在数据分析阶段,学生计算了样本数据的极差、平均数等指标,以揭示早餐选择的总体特征和趋势。最后,每个小组都形成了一份完整的调查报告,详细阐述了他们的调查方法、数据分析和结论。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还深刻体会到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他们学会了如何收集和分析数据,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还增强了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对核心素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高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数学教育改革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实施情境教学法、鼓励批判性思维、强化实践操作等多种策略,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与问题解决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扎实的数学知识,更能在实践中锻炼逻辑推理、创新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为未来的学术研究与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与教学方法的持续优化,相信高中数学教学将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方面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为社会输送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朱玉华.“问题驱动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3(12)
[2]刘彦龙.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途径[J].当代家庭教育,20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