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施工中BIM 技术的应用与效果评估

作者

张磊

沈阳 110000 身份证号:21132419890819361X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与建筑产业的深度融合,BIM 技术作为数字化施工的重要支撑,通过构建三维信息模型实现施工全过程的可视化、信息化管理。在建筑施工领域,BIM 技术的应用不仅能优化施工方案、减少现场返工,还能通过进度模拟、成本管控等提升项目整体效益。因此,深入研究 BIM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路径与效果评估方法,对推动施工管理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一、BIM 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现状与价值

(一)施工全周期的应用场景拓展

BIM 技术在建筑施工全周期呈现多元化应用场景。施工准备阶段,通过 BIM 模型进行场地布置规划,优化材料堆放与机械停放位置,如利用Revit 建立施工现场三维模型,模拟物料运输路径以减少搬运距离;施工深化设计中,借助BIM 技术进行管线综合排布,提前发现结构构件与机电管线的碰撞点。施工实施阶段,应用4D 进度模拟将施工工序与时间维度关联,如Navisworks 软件整合模型与进度计划,动态展示各阶段施工状态;通过BIM 模型生成钢筋下料单与模板拼装图,指导现场精准施工。运维阶段,利用BIM 模型整合构件参数与维护记录,实现设施管理的数字化,如通过模型快速定位设备位置,调取安装图纸与维修历史。

(二)技术应用的多维价值体现

BIM 技术为建筑施工带来显著的效率提升与成本优化。施工准备阶段,碰撞检测可消除 80% 以上的管线冲突,减少因设计变更导致的返工损失;场地规划优化使材料二次搬运成本降低 15‰ 。施工实施阶段,4D 进度模拟帮助缩短工期 10%-15% ,资源调配效率提升 25% 以上;基于BIM 的工程量统计精度可达 95% 以上,减少材料浪费。运维阶段,BIM 模型的数字化交付使设施维护成本降低 20% ,故障定位时间缩短 50% 以上。

(三)行业发展的驱动因素分析

BIM 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推广受政策、技术与市场多重因素驱动。政策层面,国家《建筑信息模型施工应用标准》等文件明确施工阶段BIM 应用要求,各地对政府投资项目实行BIM 技术强制应用;技术层面,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支撑了BIM 模型的云端协同与现场数据采集,如基于云平台的BIM 系统实现跨团队实时协作;市场层面,业主方对项目全周期成本控制的需求增加,推动施工企业采用BIM 技术,如开发商通过BIM 优化施工方案以降低建安成本与工期风险。

二、BIM 技术应用的现实挑战

(一)技术标准与协同机制缺失

当前施工阶段BIM 应用缺乏统一标准,不同软件间数据交换存在障碍,如Revit 模型与算量软件的接口兼容性不足,导致工程量统计偏差。协同管理机制不完善,设计与施工阶段的BIM 模型脱节,如施工图深化时未继承设计模型的荷载参数;参建各方使用的BIM 平台不一致,形成“ 信息孤岛” ,如设计院采用Bentley,施工单位使用Tekla,模型数据难以互通。

(二)专业人才与应用能力短板

建筑施工领域的 BIM 专业人才存在明显缺口,既懂施工工艺又精通BIM 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匮乏。施工技术人员对BIM 的应用停留在模型查看层面,缺乏施工模拟与数据应用能力,如仅用BIM 模型进行可视化交底,未利用模型数据优化工序;现场作业人员对BIM 模型的认知不足,施工操作与模型要求脱节,如钢筋绑扎未按 BIM 节点构造执行。企业对 BIM 培训投入不足,现有人员技术能力难以满足项目需求。

(三)成本投入与效果量化难题

BIM 技术的初期投入较高,包括软件购置、硬件升级、人员培训等成本,中小型企业面临资金压力,如一套专业BIM 软件年授权费达数万元,加上服务器投入,总成本超出中小企业预算。效果量化体系不完善,缺乏科学的施工阶段BIM 效益评估模型,企业难以量化技术应用的长期收益,如BIM 虽减少返工,但初期建模时间增加可能导致工期延误,企业在短期成本与长期效益间难以权衡。

三、BIM 技术应用路径与效果评估体系

(一)施工全周期的技术应用优化

施工准备阶段,构建基于BIM 的施工方案优化机制,通过模型模拟基坑支护、模板搭设等关键工序,如利用 Fuzor 软件进行高支模体系的受力模拟与安全性验证;建立施工资源BIM 数据库,整合材料规格、机械参数等信息,实现资源的精准调配。施工实施阶段,推行BIM+物联网技术集成应用,如通过 RFID 标签追踪构件物流信息,结合 BIM 模型实现物料的智能管理;利用移动端BIM 应用APP,现场采集施工数据并同步至模型,如质检员通过APP 记录构件安装偏差,实时反馈至BIM 模型。运维阶段,完善BIM 模型的设施管理功能,关联传感器数据与模型构件,如将结构健康监测的位移数据导入BIM 模型,实现故障的可视化预警。

(二)协同管理与标准体系构建

建立施工阶段BIM 协同管理平台,统一参建各方的模型标准与数据格式,如采用IFC 标准实现不同软件间的模型互导;制定BIM 应用流程规范,明确设计、施工、监理等各方的模型更新与审批机制,如规定设计变更时的 BIM 模型修订流程。完善施工阶段 BIM 应用标准,制定模型精度等级(LOD)要求,如施工深化设计需达到LOD400,明确构件尺寸、材料属性等信息颗粒度;建立施工BIM 应用指南,规范碰撞检测、进度模拟等关键环节的操作流程。

(三)效果评估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构建多维度的BIM 效果评估指标体系,技术维度包括模型完整性(构件信息覆盖率)、碰撞检测率等指标;管理维度涵盖工期缩短率、成本节约率等指标;经济维度包含 ROI(投资回报率)、全周期成本降低率等指标。建立分阶段的评估机制,施工准备阶段评估模型精度与方案优化效果,如碰撞检测数量与优化建议采纳率;施工实施阶段评估进度偏差率、返工率等实时指标;运维阶段评估维护成本降低幅度、故障响应速度等长期指标。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评估方法,定量指标通过BIM 系统自动采集数据计算,如进度模拟的工期偏差;定性指标通过专家打分法评估,如施工方案的可操作性提升程度。

结束语

建筑施工中BIM 技术的应用与效果评估是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环节。通过优化全周期技术应用、构建协同标准体系、建立科学评估框架,能够实现BIM 技术在施工阶段的深度价值挖掘。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BIM 将与数字孪生、AI 等技术深度融合,形成智能化施工管理体系,为建筑产业现代化注入新动力。需持续完善效果评估体系,动态优化应用策略,推动BIM 技术在施工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海明.BIM 技术在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设备工程,2025,(10):223-225.

[2]李元凤.浅析 BIM 技术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图纸审查管理中的应用[J].建材发展导向,2025,23(10):76-78.

[3]崔爱改,王文涛,李军,王长玉,李梦娜.BIM 技术在绿色建筑施工中的应用措施研究[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5,(09):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