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承载力对辽宁省体育赛事产业的影响研究
李丽 李泰政
沈阳大学体育学院 辽宁沈阳 110003
1 引言
城市生态承载力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而体育赛事产业则是体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在保障城市生态环境的同时推动体育赛事产业的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以辽宁省为例,探讨城市生态承载力对体育赛事产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建议。
2 生态承载力概述
生态承载力指生态系统在资源、环境子系统支撑下,自我维持和调节的能力,决定其可承载的人口数量与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大型体育赛事在城市特定空间内筹备和运营,依赖基础设施与环境要素构建生态支持系统。当赛事活动未超出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城市运转保持正常;反之则可能引发生态危机,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
3 城市生态承载力与体育赛事的关系
3.1 场馆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
体育赛事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场馆设施,但场馆建设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不可忽视。研究如何在体育场馆建设过程中实现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提高场馆的生态友好性,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3.2 交通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压力
大型体育赛事常常伴随着大量的人流和车流,这对城市的交通系统和空气质量提出了挑战。研究如何通过交通规划和管理,减缓交通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成为提升体育赛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3.3 废弃物管理与环境卫生保障
体育赛事期间,大量观众聚集带来显著的生活垃圾和一次性物品废弃物。如果处理不当,将对城市绿地、水体、空气质量造成污染。因此,建立赛事期间的垃圾分类机制、临时清运系统以及绿色环保物料采购制度,是控制废弃物总量、保障赛事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同时应加强志愿者环保宣传与观众生态意识引导,实现“ 无废赛事” 目标。
3.4 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缓冲作用
城市绿地在体育赛事高负荷期间,能够起到缓冲生态压力、净化空气、调节微气候的作用。然而,部分赛事活动占用绿地、草坪踩踏严重,反而削弱其生态功能。因此应重视绿地系统在赛事规划中的生态承载功能,合理设计赛事活动路线与观众动线,设置“ 生态禁入区” ,并在赛后进行生态修复和养护,提升绿地对赛事生态压力的适应能力。
4 辽宁省体育赛事产业现状
4.1 体育赛事规模和水平
辽宁省近年来举办了一系列的体育赛事,包括国内外知名的职业联赛和国际性赛事。省内的足球、篮球、田径等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与一些体育强省相比,仍有发展空间。
4.2 体育产业发展状况
辽宁省体育产业逐渐崛起,涉及赛事运营、体育用品制造、体育旅游等多个领域。一些本地体育品牌逐渐崭露头角,但整体规模相对较小,与城市生态承载力的平衡仍需加强[2]。
5 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生态承载力与体育赛事产业之间的关系,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不仅涉及自然资源本身的供给与恢复能力,也包括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技术手段的运用水平及政策制度的支持强度[3]。以下从资源利用、公众意识、政策环境与技术支持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5.1 资源利用效率
辽宁省的城市生态承载力与资源的配置效率密切相关。体育赛事的发展通常伴随着土地、能源、水资源等多种要素的集中消耗,若资源利用效率偏低,将加速生态环境的负载。例如,一些赛事场馆的利用率不高,存在“ 赛后一闲” 问题,不仅浪费资源,也增加维护成本。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在于采用可持续建设理念,如模块化可拆卸场馆、太阳能照明系统等,从源头控制资源浪费,实现赛事设施的长效使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共生。
5.2 环境保护意识
公众的环保意识是推动绿色体育赛事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在动力。城市居民若缺乏环保自觉,容易在赛事过程中产生乱扔垃圾、过度消耗、噪声扰民等行为,进而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辽宁省应加强环境教育与生态文明宣传,将环保理念贯穿于赛事组织、志愿服务、观众引导等各个环节。
5.3 政策制度的引导与保障
完善的制度环境是保障体育赛事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目前辽宁省在体育赛事管理中尚缺乏专门的生态评估与审批机制,部分活动在未充分考虑环境影响的前提下推进,导致生态失衡风险上升。因此,应建立赛事生态承载力审查制度,明确赛事组织方的生态责任,推动“ 绿色赛事” 入选标准化制度体系。同时,提供财政补贴和绿色金融支持,引导企业在赛事组织中优先采用低碳、环保技术与材料。
6. 建议
6.1 要摆正城市规划与场馆用地关系
大型体育赛事场馆扩张迅速,占用大量土地资源,侵蚀人均绿地面积,向承办城市敲响土地资源预警。应从三方面应对:一是将体育场馆用地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优化功能布局;二是完善土地经营机制,优先利用现有场地,控制新建规模;三是统筹赛中使用与赛后利用,实现资源节约与生态保护。
6.2 要奉行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
城市承办大型体育赛事赛前一般都评估赛事期间交通合理规划、完善交通体系、增强交通组织的能力,所以一要规划与设计并行,做到尽量利用和最大限度发挥现有交通设施能力,以满足短期交通需求;二要优化交通网络结构、增加城市道路网密度,加快交通枢纽体系建设,改善城市原有路网结构;三要充分利用公共交通工具,提高交通组织能力,以减少或缓解城市交通供需矛盾。
7 结论
通过对辽宁省城市生态承载力对体育赛事产业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体育赛事产业的健康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城市生态承载力的保护。政府、企业和居民共同努力,制定合理的政策和策略,促进城市生态环境与体育赛事产业的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8 参考文献
[1].曹秀玲,张俊伟,田以麟,等.城市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生态承载力及其预警策略[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9(06):62-64.
[2].谷文立,李安娜.辽宁体育产业链构建与优化对策[J].当代体育技,2022,12(10):123-126.
[3].杨雅情.绿色发展视角下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的研究[J].价值工程,2023,42(05):39-41.第1
作者简介:李丽(1967-),女(蒙古族),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体育管理研究第 2
作者简介:李泰政(2000),男(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