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破解高校党建两张皮问题的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陆丽娟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政治建设,把党的政治建设置于核心位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强调,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任务,强化党的政治建设非常必要。党建引领高校高质量发展,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政治保障,是扎根祖国大地办人民满意大学的具体体现,是我国从人口大国变成人才强国的重要途径。本文阐释了党建引领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逻辑,并结合高校实际,深度思考党建引领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强化政治引领,推动高校事业发展

(一)筑牢高校政治基石,确保办学方向正确统一。

高校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刻把握其内在政治逻辑与实践要求。党的十九大从顶层设计的战略高度,系统构建了涵盖政治引领、思想建设、组织保障、作风锤炼、纪律约束和制度规范六位一体的党建系统工程体系。其中,政治建设作为根本性建设要素,在党的建设全局中具有统领地位和方向指引作用,构成了新时代党建工作的核心支柱与价值坐标。对高校而言,强化政治建设不仅是践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基础保障,更是检验其办学实践是否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人民立场、服务国家战略的核心标尺。这一建设过程实质上是对“ 何为育人” “ 为谁育人” “ 育何样人” “ 如何育人” 等教育根本命题的时代应答。党的领导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坚持党的领导有助于高校在思想引领、价值塑造、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功能。因此,深化党的政治建设不仅是提升高校治理效能的关键路径,更是确保我国高等教育始终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和民族复兴伟业的根本要求。

(二)加强党的政治建设,高质量培养新时代人才。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保障,也是确保高校始终沿着正确道路发展的核心前提。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全国性会议及不同场合指出,要不断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在政协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联组会上,总书记进一步强调,高校作为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高校,必须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国家对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坚定信心和明确要求。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不仅是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保障,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前提。

(三)聚焦“ 四个服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高等教育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四个服务” 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遵循,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培养模式的重要指南。高校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承担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和目标任务。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党中央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教育事业的核心价值所在。通过加强党的政治建设,高校能够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高校党建引领的必要性

(一) 党建引领意识形态工作的必要性

在当今全球化与地缘政治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复杂多变的风险与挑战。在此形势下,高校作为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强化思想武装,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守住底线、筑牢防线,进一步巩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全国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党建与意识形态工作的深度融合,以党的全面领导为核心,充分发挥党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引领作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的时代新人。

党管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重要原则。高校作为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必须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压实主体责任。高校党委需切实履行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不断提高政治定力、战略定力以及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敏锐性和研判能力,将党委的主体责任落到实处。高校肩负着“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的重大使命,必须强化责任担当,坚持党管意识形态不动摇,准确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动态变化,旗帜鲜明地坚持真理,立场坚定地批驳谬误,确保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绝对安全。

(二)党建引领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教师作为教育实践的核心力量,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主体。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必须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核心工作,持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这是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保障。通过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能够有效促进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养与专业能力双提升,构建起高校育人的价值引领体系。高校教师需立足教育本质,将“ 四个意识” 内化为教学育人的行动自觉,将政治认同、家国情怀与专业精神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教师应成为政治立场坚定的引路人、廉洁自律的践行者、作风正派的示范者、知识创新的传播者以及学生成长的陪伴者。通过构建“ 党建+师德”双轮驱动机制,推动教师从“ 教书匠” 向“ 大先生” 转型,实现从知识传授向价值塑造的育人范式升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高校应以党建为引领,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提升教师育人能力的重要抓手。通过完善教师思政工作体系,建立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创新教学团队党建模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

(三)党建赋能育人与科研双轮驱动的必要性

在“ 双一流” 建设迈向内涵式发展的关键节点,党中央立足“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的战略高度,系统构建了新时代育人体系。通过党建赋能,可有效弥合育人链条的结构性断裂,打破“ 三全育人” 实践中的功能盲区,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与知识传授的有机融合体。通过党建引领能进一步解决全程育人“ 断点” “ 盲点” 等问题,融合育人元素,有效解决教书育人碎片化现象。党建引领的协同创新机制能够实现育人要素的系统整合,一方面通过构建“ 课程思政+科研育人” 双轨模式,将价值塑造贯穿于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全周期;另一方面通过实施“ 党建 tan′′ 赋能工程,推动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向科研团队延伸。

三、党建引领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漏洞短板

当前高校党建工作在引领事业发展中存在以下关键短板,亟需通过系统性优化实现突破。高校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存在用力不平衡,党建与业务关系存在连接不紧密等现象,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仍然显得效能不足、创新不足、根基不稳。党建工作质量不高,导致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不统一。基层党建存在“ 最后一公里” 问题。部分党支部的政治功能停留在形式化层面,未能有效转化为推动教学改革、服务学生成长的实际效能。党建工作的精准性与实效性不足,难以适应新时代高校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党建+新媒体” 融合度不够。信息化时代下,数字化转型浪潮中,高校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仍显滞后。未能充分挖掘大数据、短视频等新兴工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潜力。党建活动的吸引力与时代适应性亟待提升,把“ 有意义” 过得“ 有意思” ,把“ 有意思” 过得“ 有创新 ” ,要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针对新时代特点,善用时代工具,用好微信、微博、短视频、微电影等新媒体,新工具,让思想政治教育贴近青年、生活。

四、党建引领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基于党的建设实践思考

依托北京理工大学的理工优势,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学校不断引进北京理工大学学科资源优势,成立创新发展研究院、融合发展研究院、工作站等,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珠海地方产业转型升级。

(一) 高校应注重发挥党的理论优势,不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学校党委应充分发挥党的理论优势,强化党建引领意识,突出党建工作的先进性。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理论武装,推动思想引领与实践创新深度融合。牢牢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使命,将政治建设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高校特色的党建育人体系,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思想支撑。

(二)高校应加强党建与学术的融合。

学校应持续搭建党建与学术融合舞台,不断促进党建与学术科研融合发展。要不断努力营造崇尚真理的学术生态、求真务实的科研生态,持续凝聚全校干部师生员工的发展共识,保障潜心科研的教职工专心学术,鼓励资源受限的教职工突破资源瓶颈。打造人人有平台,人人想进步的科研生态。要在深化改革、创优培优、立德树人、创新突破、多措并举、协同联动等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提高办学治校水平,引领学校事业发展。

(≡) 高校应注重强化党建业务能力,发挥党建新媒体作用打造数字党建。

学校党委应深入落实政治与业务融合发展的原则,持续强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选优配强院系党组织负责人与党务工作者,充分发挥院系党组织在发展规划、制度执行与创新实践中的政治保障功能。构建“ 党建+业务” 双引擎模式,推动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院系治理效能,确保政治方向不偏、育人使命不变、改革动力不减,形成党建引领下院系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应充分发挥新媒体联盟作用,发挥党的组织优势,不断融入信息化,建设“ 有意义 ” “ 有意思” “ 有活力” 的组织生活。着力构建全媒体、全覆盖、全方位校园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网络,立体化打造以学校校园网、微信号、微博号、抖音号、视频号、社会官方号为核心的“ 一端二网三微四号 ” 全媒体立体化矩阵,全面发展新媒体优势,推进党建与学校发展深度融合,切实提高学校新媒体传播力、影响力等。

参考文献:

[1]黎雨苗,段玫竹,姬新明.刍议新时代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路径研究[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22(04):1-7.DOI:10.13803/j.cnki.issn1009-9743.2021.04.001.

[2]麦倩挚.党建引领高校卓越人才培养的机制探析——以广州医科大学药学卓越人才培养为例[J].广州医科大学学报,2021,49(04):108-111.

[3]汪秉清.新时代民办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 立德树人” 深度融合路径创新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08):10-12.

[4]许益锋,颜海娜,李雪梅.“ 党建 研学” 融合发展: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路径[J].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22,43(02):34-40.DOI:10.13408/j.cnki.gjsxb.2022.02.009.

[5]闫德民,孟茂倩.高校党建引领意识形态治理的内在逻辑、面临的挑战及实现路径[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1(02):65-71.

[6]赵长禄.高校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2021,(01):106-113.

[7]周海燕,卞谢瑜.从管理到治理:高校党建引领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J].高校教育管理,2021,15(05):55-63.DOI:10.13316/j.cnki.jhem.20210824.006.

[8] 邹晓青. 党的建设引领高校事业 发 展的路径思考[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1):39-42.DOI:10.19865/j.cnki.xxdj.2022.1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