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工业机器人关键部件智能润滑技术:从材料到系统的研究进展

作者

隋盼 李嘉玉 吕欣彤 张振宇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山东省烟台市 264003

一、引言

在智能制造系统中,工业机器人作为核心的执行机构,其工作性能的优劣以及使用寿命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润滑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关节组件、减速器、轴承和齿轮等关键部件,在高频繁运动、高载荷以及复杂工况的多重作用下,极易发生摩擦磨损现象。如果润滑状态不能实现实时调控,将直接对机器人系统的运行精度与稳定性造成严重影响。

传统的润滑方式主要依赖人工定期进行维护,这种方式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润滑剂在使用过程中容易老化失效,而且无法实现动态反馈和智能调节。随着材料科学、纳米技术、微电子与传感控制技术的不断融合与发展,智能润滑逐渐成为机器人关键部件维护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智能润滑不仅仅局限于新型响应型润滑材料的应用,还涵盖了基于传感、控制与信息技术的综合润滑系统的构建。

本文从材料与系统两个层面出发,全面深入地分析工业机器人关键部件润滑的现状以及智能化研究进展,旨在为构建具有高可靠性、低维护成本、绿色环保等优势的润滑系统提供坚实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二、工业机器人润滑需求与关键问题分析

(一)关键润滑部件及其运行特点

工业机器人主要由执行机构、传动装置与控制系统构成,其中机械本体结构包含多个关节模块、减速器组件、滚动轴承及传动齿轮等。这些部件作为高速、精密和重载运行的核心元件,其润滑状态直接关系到整个机器人的使用寿命与运行稳定性。

具体而言,关节轴承需要长期保持低摩擦状态以及稳定的温度环境,以确保关节活动的灵活性和准确性;RV 减速器与谐波减速器对润滑脂的性能要求较高,需要具备良好的极压性能与粘附性,从而在高载荷条件下仍能正常工作;精密齿轮则需要润滑剂具有出色的抗磨性和抗氧化能力,以减少齿轮啮合过程中的磨损,延长齿轮的使用寿命。此外,由于这些部件结构复杂,且大多数处于密闭运行状态,导致润滑盲区问题尤为突出,局部干摩擦的风险较大。

(二)当前润滑方式存在的问题

尽管目前已有多种润滑方式应用于机器人系统中,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润滑剂在使用过程中容易老化失效。受工业机器人运行过程中高温、高剪切力等恶劣工况的影响,传统油脂的性能会在短期内发生衰退,进而导致润滑性能大幅降低,无法满足机器人长期稳定运行的需求。其次,润滑覆盖不均的问题较为严重。传统的集中润滑方式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无法有效覆盖减速器或关节内部的死角区域,使得这些区域容易出现局部干摩擦现象,不仅会加剧部件的磨损,还可能引发设备故障。再次,维护成本过高。传统润滑方式需要定期停机更换润滑剂,这不仅会影响生产效率,还增加了维护成本,不利于大规模连续生产的开展。最后,缺乏完善的状态监测机制。由于无法实时获取润滑状态信息,导致故障预警能力较弱,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润滑系统存在的问题,增加了设备运行的风险。

三、新型智能润滑材料的研究进展

(一)响应型润滑材料

响应型润滑材料具有独特的性能,能够根据外界环境(如温度、载荷、剪切速率等)的变化自动调整润滑行为,为高可靠性润滑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典型的响应型润滑材料包括温度响应型油脂、压力响应型微胶囊润滑剂等。

(二)自修复微胶囊技术

自修复微胶囊技术是在润滑脂中引入微胶囊,当润滑膜受损时,胶囊会自动破裂并释放添加剂,从而实现对摩擦表面的修复。

自修复微胶囊技术的性能优势在于能够显著延长润滑剂的使用寿命,

提高轴承的抗磨性能。然而,当前研究仍面临一些挑战,主要集中在提升胶囊的稳定性、精确控制释放速率以及改善与基础油脂的兼容性等方面。

四、智能润滑系统的结构与技术进展

(一)润滑状态感知技术

润滑状态的实时感知是实现智能控制的前提和基础。温湿传感器用于监测工业机器人的运行环境温度和湿度,为润滑系统的调节提供环境参数依据;电化学传感器可检测油中水分、酸值及金属颗粒含量等指标,及时反映润滑剂的污染程度和老化状态;微型粘度与摩擦系数传感器能够实时反映润滑剂的性能变化,确保润滑剂始终处于最佳工作状态;振动分析与声发射监测技术则可以识别摩擦异常与润滑膜失效信号,为故障预警提供有力支持。

(二)基于物联网的润滑系统集成

将传感器、控制器与润滑单元进行集成,构建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润滑系统,是实现自动化管理的重要途径。该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数据采集层通过部署分布式传感器,实时获取工业机器人运行过程中的各项参数;边缘计算层对采集到的信号进行初步处理和润滑判断,实现本地决策;云平台分析层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建模,对润滑寿命进行预测和分析;执行反馈层则根据分析结果自动调整润滑供给量与时间,实现智能润滑控制。

五、发展趋势与面临挑战

(一)未来发展趋势

材料与系统协同设计:未来的智能润滑技术将更加注重润滑材料设计与系统结构的一体化开发,通过协同设计提升整体润滑性能,实现更优的润滑效果。

人工智能辅助润滑管理: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润滑状态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构建精准的润滑失效预测模型,实现智能化的润滑管理,提高设备的运行可靠性和维护效率。

绿色环保润滑剂: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发展可降解、低毒性的润滑材料将成为趋势,以契合绿色制造的要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二)主要挑战

首先,传感器的稳定性与精度不足是一个突出问题,尤其在高温高湿等恶劣环境中,传感器的性能衰减较快,影响了润滑状态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次,材料工业化面临瓶颈,如微胶囊润滑剂的制备成本高、性能一致性差等问题,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

最后,缺乏大型应用示范工程,使得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进程受到限制,需要加大工程示范力度,推动技术的实际应用。

六、结论

在高端制造领域,工业机器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润滑系统的智能化发展已成为保障机器人运行可靠性与效率的核心环节。研究表明,未来应加强材料与系统的协同设计,推动人工智能在润滑管理中的应用,并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以推动智能润滑技术的产业落地。通过多学科的深度融合与工程示范的有力推进,智能润滑系统将在机器人维护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智能制造迈向更高水平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杨涛涛.机器人专用润滑脂的应用研究[J].石油商技,2024,42(02):4-7.

[2]李建明,仇建伟,刘长斌,等.一种工业机器人用高性能润滑脂的开发与应用研究[J].润滑与密封,2022,47(02):158-162.

[3]韩鹏,陈芳蕾,刘建龙.工业机器人关键部件工况分析及润滑脂选用[J].石油商技,2022,40(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