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历史街区更新中传统建筑材料的现代转译与应用研究

作者

王志高

身份证号:362531198504064510

一、引言

历史街区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与地域文化特色。传统建筑材料,如青砖、灰瓦、木材、石材等,不仅是历史街区建筑实体的物质基础,更是地域文化和传统营造技艺的具象表达。然而,在现代化进程加速和城市更新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历史街区面临着建筑老化、功能衰退等问题。传统建筑材料在耐久性、环保性、施工效率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难以满足现代建筑的功能需求和技术标准。因此,如何在历史街区更新中实现传统建筑材料的现代转译与应用,既延续历史街区的文化底蕴,又赋予其新的时代活力,成为当前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历史街区中传统建筑材料的价值与应用困境

2.1 传统建筑材料的价值

传统建筑材料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它们是地域文化和传统工艺的物质体现。不同地区的传统建筑材料因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和人文习俗的差异而各具特色,如江南水乡的青砖黛瓦、西北黄土高原的夯土、闽南地区的红砖等,这些材料承载着当地居民的生活智慧和审美观念 。从美学角度看,传统建筑材料质朴自然的质感和独特的色彩搭配,营造出历史街区独特的空间氛围和建筑风貌,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此外,传统建筑材料多就地取材,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较小,蕴含着朴素的生态智慧,具有一定的生态价值。

2.2 传统建筑材料的应用困境

在现代建筑技术和生活需求的冲击下,传统建筑材料的应用面临诸多困境。从性能方面来看,传统木材易受虫蛀、腐朽,耐久性较差;青砖、灰瓦的强度和防水性能有限,难以满足现代建筑对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要求 。在环保方面,传统建筑材料的生产工艺相对落后,部分材料的生产过程能耗高、污染大,如传统烧制砖瓦会消耗大量土地资源和能源,并产生废气排放。同时,随着传统手工艺的衰落,掌握传统建筑材料加工和施工技术的工匠逐渐减少,导致传统建筑材料的应用成本增加,施工效率低下,这些因素都限制了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中的广泛应用。

三、传统建筑材料现代转译的原则与方法

3.1 转译原则

传统建筑材料的现代转译应遵循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在转译过程中,要保留传统建筑材料的文化基因和美学特征,避免因过度追求创新而丢失其原有的文化内涵 。同时,结合现代技术和功能需求进行创新,使传统建筑材料在满足现代建筑性能要求的同时,展现新的时代风貌。此外,还应遵循生态环保原则,采用绿色环保的生产工艺和技术,降低传统建筑材料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环境负荷,实现可持续发展。

3.2 转译方法

3.2.1 功能优化

通过对传统建筑材料进行物理和化学改性,提升其性能,以满足现代建筑的功能需求。例如,对木材进行防腐、防火、防虫处理,增强其耐久性和安全性;在青砖中添加新型材料,提高其强度和防水性能 。此外,还可以将传统建筑材料与现代建筑材料复合使用,发挥各自优势,如将传统石材与钢材、玻璃结合,既保留石材的自然质感,又增强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现代感。

3.2.2 形态重构

对传统建筑材料的形态进行重新设计和组合,创造出新颖的建筑形式和空间效果。可以通过改变材料的尺寸、形状、排列方式等,打破传统建筑材料的固有形态,赋予其新的视觉感受 。例如,将传统瓦片进行切割、重组,以不规则的排列方式形成独特的建筑表皮,既保留了瓦片的文化符

号,又展现出现代艺术的美感。

3.2.3 技术创新

利用现代先进技术,改进传统建筑材料的生产工艺和施工技术。采用3D 打印技术制作传统风格的建筑构件,提高生产精度和效率;运用数字化建造技术,实现传统建筑材料在复杂建筑形态中的精准安装 。同时,通过技术创新,探索传统建筑材料在智能建筑领域的应用,如开发具有温控、采光调节功能的新型传统材料复合构件。

四、传统建筑材料在历史街区更新中的现代应用案例分析

4.1 国内案例 —— 上海田子坊

上海田子坊的更新改造过程是一个将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典范。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们巧妙地运用了传统建筑材料,并对其进行了现代转译。在建筑外立面的改造上,他们保留了原有的青砖墙面,并对其进行了精心的修复和加固,以确保其历史价值得以保存。同时,他们还结合了现代的玻璃幕墙和钢结构,使得新旧材料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和谐的融合。这种设计不仅保留了建筑的历史感,同时也赋予了它现代的美感。在空间营造方面,设计师们对传统的石库门的门框和门楣进行了重新设计,将它们以抽象化的形式应用于现代建筑的入口处。这样的设计既传承了石库门建筑的文化特色,又为其注入了现代的气息。此外,他们还利用传统的瓦片制作了景观小品和地面铺装,通过瓦片的不同排列方式,营造出了富有江南水乡韵味的公共空间,让游客在享受现代便利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4.2 国外案例 —— 意大利博洛尼亚历史街区

意大利博洛尼亚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是一个在保护传统的同时,注重创新应用的优秀案例。在建筑修复方面,他们采用了传统石材和砖块进行修缮,以确保建筑能够保持其原有的风貌和质感。这种做法不仅保护了历史建筑的完整性,同时也尊重了其历史价值。在新建建筑的设计中,设计师们借鉴了传统材料的色彩和纹理,并运用现代混凝土和玻璃等材料来模拟传统石材的外观效果,从而实现了新旧建筑在视觉上的和谐统一。这种设计手法不仅保留了传统建筑的美感,同时也赋予了它们现代的活力。在街道改造方面,他们使用了传统的石板来铺设路面,并结合了现代照明技术,打造出既具有历史氛围又充满现代活力的街道空间。这样的街道不仅为居民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成为了游客体验城市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场所。

五、结论

历史街区更新中传统建筑材料的现代转译与应用,是传承历史文化、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遵循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生态环保等原则,采用功能优化、形态重构、技术创新等转译方法,能够使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语境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国内外的成功案例表明,传统建筑材料的现代转译不仅可以延续历史街区的文化脉络,还能满足现代建筑的功能需求,提升历史街区的空间品质和吸引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增强,传统建筑材料的现代转译与应用将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历史街区的更新和城市文化的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怡和.无锡历史街区较大尺度新建建筑造型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23.

[2]黄凯.城市历史环境中新建建筑的文化传承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21.DOI:10.27151/d.cnki.ghnlu.2021.001888.

[3]宋振磊.岭南历史街区再生中延续地域性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