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雨课堂的体育选项课在OMO 教学模式中的研究

作者

何进

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铜陵 244000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快速发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作为高等教育发展方向,随着 OMO 线上线下教学的兴起而走入大众视野。而事实上,OMO 线上平台优势和线下实践充分融合新型教学生态雏形已经出现。充分发挥线上教学优势的同时,不断深入挖掘线下教学潜能,使两者相辅相成,达到融合互通的新高度,彻底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界限,推动课程教学互动化、个性化以及智能化程度不断升级。

高职院校中开展体育课程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整体素质为目的,同时也是体育课程教学要不断改革创新的关键所在。由于高职体育选项课教学受限于教学时长、场地和教育资源等因素,容易造成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过于单一、缺少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以及学习反馈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如何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为体育课程教学注入活力,实现体育课程教学工作更高效、更智能和更具个性,是新时代高职体育课程教学工作中面临的新课题。而“ 雨课堂” 是一款集教学、互动及管理等功能为一体的智慧教学平台,具有 PPT、微信、实时数据统计等一体的功能,并且能够广泛运用于高校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其有灵活的教学资源推送功能、精准的数据分析功能和简便的师生互动形式,故是一种比较理想的 OMO 教学方式。在体育选项课教学中引入雨课堂,比如节奏感较强、需要较多团体配合的啦啦操等课程中引入雨课堂是非常有益的。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文以高职院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选用啦啦操作为体育选项课的教学内容,将雨课堂引入 OMO 教学模式进行体育教学实验研究,主要考察其对学生学习兴趣、技术技能、课堂参与度和教学效果的影响。

通过实证研究和数据支持的方式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重要参考,并且能够促进高职院校开展智慧体育教育,培养良好身体素质及综合素养的高素质人才。另外,该研究还能完善体育类项目 OMO 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为其他体育项目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借鉴价值。

2.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与样本选取

本研究选取本人所在的高职院校一年级 120 名选修课程为《啦啦操》体育选项课学生为研究对象。在样本分组过程中,根据班级安排,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 60 人,充分考虑了 60 人的性别结构、身体素质、体育兴趣等因素基本一致,具有良好的可比性。实验组采用基于“ 雨课堂” 的 OMO 混合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照组则采用传统线下授课方式进行啦啦操教学。

2.2 教学周期与内容安排

研究课程周期为 14 周(28 学时),每周上课 2 学时。按教学内容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线上线下同步进行教学,安排如下:第 1 周的上课主题是“ 啦啦操发展史与项目介绍、入门动作示范” ,采取理论课堂讲授+线下动作模仿的教学方式;第 2-4 周的主题是“ 基础动作掌握和组合训练” ,运用课堂动作讲解+线上示范指导—线下模仿练习的方式,教会学生学会啦啦操基础动作,且能够按照一定顺序组合;第 5-6 周的主题是“ 技术难点分析和专项纠错” ,用雨课堂互动答题+面授纠错的方式教学,让学生们发现自己在练习动作中表现较弱的部分,然后对其进行专项性纠正;利用雨课堂的反馈功能跟进学生们的上课状态,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第 7 第 8 周的教学重点为“ 动作整合与节奏训练” ,教师布置在线作业,组织学生先进行在线作业作业的节奏练习,然后进行线下节奏练习,在此期间组织学生在规定的节奏中对之前的动作进行整理,组织学生对规定节奏下的动作进行节奏排练,在线下对学生个人或小组进行节奏排练,使学生对整套动作有着较强的节奏感。第 9 周、第 10 周:编排成套动作、加强训练,利用“ 课堂上集中编排+线上自我检测” 的方式进行学习,带领学生自主完成动作串连,并反复操练,在锻炼动作的同时激发创新思维,提高协作能力。第 11 周、第 12 周:作品拍摄及作品反馈展示。结合以往的课时制作视频作业,录制一个啦啦操作品给老师评阅,同时互评。观看视频找到自身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提升表达力、作品完整度。第 13 周:技术测评及汇报演练,开展模拟比赛,并且由老师对学生进行打分测评,检测动作质量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配合程度,增加学生实战演练感,并提高其竞争能力。第 14 周:成果展示及课程总结,采用“ 线上作品展评+成果展” 的方式进行整个课程的复习,展示学生的收获。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同时也能更直观地发现自己学习的进步与成长,在增加学生信心与成就感的同时也可以更好的巩固所学知识,最后老师也将本课程的教学进行总结,分析本节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2.3 实验工具与平台使用

雨课堂是本研究主要的教学平台,在课前教师利用雨课堂推送啦啦操理论知识文档、动作示范视频等供学生自主预习,在课中利用雨课堂组织线上测验、弹题互动等教学活动,实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加强师生互动;课后利用雨课堂布置并收取作业,对作业进行及时批改和反馈。视频拍摄工具主要用于学生作业的自我评估、自我修改,在具体操作上即要求学生拍摄一段自己动作练习的视频,通过观看自身动作的录像发现问题,并及时予以修改。问卷星是做在线问卷的一种方式,可以设计并发布问卷,在本次教学实验结束后运用问卷星对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喜好程度、学习过程的体验以及学习效果等内容进行调查,得知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过程的满意程度以及自身的自我效能感如何,进而用以评判教学效果。实验前后分别对学生体质状况进行测量,在实验开始时和结束后均对所有参试者实施体能测试,主要包含立定跳远、30 米跑、仰卧起坐等,记录其对应项目的数值成绩。

2.4 数据采集与评估指标

为了从多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在开展实验前以及实验结束后,分别对学生进行了系统的测试和问卷调查,并制定了包括技能表现、身体素质、学习参与度、学习满意度和自主学习能力五个维度的评价指标,如下:技能表现,以“ 啦啦操专项评分” 为评价指标,运用教师评分标准,采用百分制(满分 100 分)进行量化,反映学生专项技能的掌握情况。身体素质:采用体育测试法,通过肺活量、50 米跑、坐位体前屈等指标对学生身体素质进行测量,以此反映学生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水平。学习参与度:通过采集“ 雨课堂” 后台数据对学生平均签到次数、作业提交次数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满意度: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满意度进行调查统计,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过程等方面是否满意。自主学习能力 借助“ 雨课堂” 平台,学生线上观看学习的时间与自主学习能力测评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与自主学习能力进行评价。另外,在本次实验研究中采用多种数据采集的方式,将量化评分、问卷调查与系统平台统计数据相结合,多维度全面分析教学干预效果,使研究结果更加客观准确。

3.研究结果

在本次为期 14 周的教学实验中,共有 120 名高职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 60 人,其中实验组运用“ 雨课堂” 平台开展的 OMO 教学模式教学,对照组用的是传统的线下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3.1 教学过程数据分析

在本研究中,实验组使用“ OMO 与雨课堂” 混合教学模式,而对照组则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数据发现,在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性、测评的成绩以及学生的体能提高程度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别。

首先,学习参与度上,实验组的平均签到率为 98.5% ,远高于对照组 89.2‰ 实验组学生的每堂课平均观看视频时长为 28.4 分钟(总时长为 30 分钟),说明了学生对于线上资源有着较强依从性;对照组没有采用线上视频教学,无相关数据。从互动来看:实验班利用“ 雨课堂” 弹幕累计产生 365 条,体现了较好的课堂互动、课堂气氛、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的效果;对照班没有产生相关数据。从在线测试成绩上来看:实验班平均分达到92.6 分,对比起校内上课实验班的整体表现较好;对照班未做线上的测评,无此数据相比较。

通过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在期末体测中的成绩对比发现,实验组学生柔韧性提高了 13% ,耐力提高了15% ,而对照组学生分别提高了 7% ,耐力提高了 8% ,因此,采用混合式教学对学生学习积极性有一定影响的同时也对学生身体素质有较大改善作用。

3.2 技能成绩对比分析

为了进一步证明教学模式对学生篮球模块技能的学习有明显的提高作用,在两组学生的篮球模块技能测试前测、后测加入对比,以教学模式的不同作为分组依据,用两组测试结果作为对比数据来源,实验组的前测平均分为 63.2 分,后测为 86.5 分,提升了 23.3 分;对照组前测为 62.9 分,后测为 75.2 分,只提升了 12.3 分。由此可以得出:使用 OMO+雨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组提高啦啦操技能的幅度更大,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啦啦操技能水平。

3.3 体能指标变化分析

关于体能测试:肺活量、坐位体前屈和 50 米跑三项体能测试作为体能前测后测,比较了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测试结果表明:实验组的肺活量由 2820 毫升提升到 3210 毫升,而对照组肺活量由 2835 毫升提高到 3000毫升;实验组的坐位体前屈由 8.2 厘米增加到 12.5 厘米,对照组由 7.9 厘米提高到 10.1 厘米;50 米跑时间,实验组由 8.42 秒缩短到 8.11 秒,对照组由 8.39 秒缩短到8.29秒。可以看出,无论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都达到了效果,但实验组要好于对照组,可见新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是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的。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通过对高职学生啦啦操选项课的教学实验结果分析得知,在利用雨课堂的基础上采用的 OMO 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体育技能、体能指标、学习参与度以及满意度等方面都具有优势。其成效如下:一是有效提升了实验教学的数据和质量;二是与传统模式相比,实验组在利用雨课堂支持的 OMO 混合教学模式下不仅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啦啦操理论知识和动作技能的掌握程度,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啦啦操运动课堂的学习效果。

学习方式更加个性化:雨课堂的签到、弹幕、测验、推送资源等功能均能够更好的辅助体育类课程开展线上教学工作,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过程中互动性和个性化;而 OMO 教学充分利用了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优势,既满足了学生多元化学习的需求,又实现了自主学习和分层教学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效率明显优化:雨课堂具备智能管理功能,智能推送课程资源和具有优秀的教学互动功能,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和批改负担,增强了教学管理效率和课堂互动质量;与此同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协作达到了优化教学的目的,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

4.2 建议

推广 OMO 教学模式:高职体育教学必须大力提倡采用 OMO 教学模式来开展技能类项目(例如:啦啦操、健美操、武术)的教学,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增强教学的完整性和专一性。

丰富教学资源库:继续完善教学资源库,补充分解动作视频、答题模板和错题反馈等内容,通过完善的教学资源,提供给学生更丰富的学习材料,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提高雨课堂平台的教学支持度。

建立科学教学评价机制:建设完善的 OMO 教学机制,对其学习时间长短、教师和同学互动频次多少、作业是否全部按时完成以及技术动作是否有了明显提高等方面进行评价,并采用客观全面的数据衡量学生的质量。不断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将 OMO 模式逐渐应用于其他体育项目中。

加强师资培训:认真开展强化教师培训及平台应用能力建设工作,定期组织举行“ 雨课堂与体育教学” 专项教研活动,增强教师平台功能使用广度、教学设计深度,促进教师成长成才,为教师顺利完成任务提供有力保障。

拓展应用范围:逐渐将雨课堂支撑下的 OMO 教学模式向其他体育项目拓展延伸,并应用于更多的高职院校,不断扩大其使用范围,同时要求各院校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展探索创新工作,不断完善自身的 OMO 教学模式,推进高职体育教育的信息化与智能化,为培养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1]夏冬生,姚征,孙先念,于彦,崔春义,刘杨.基于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的线上课程质量评价研究[J].高教学刊,2024,10(2):96-100105.

[2]王一帆. 基于“ 雨课堂” 混合教学模式在高校公共体育篮球选项课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4.

[3]曹向向. 基于“ 雨课堂” 混合式教学在大学体育乒乓球选项课中的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20.

[4]刘光盛. 基于SPOC 的OMO 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体育专业普修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D].景德镇陶瓷大学,2024.

[5]肖瑶.天津中医药大学篮球课技术教学中的公共 OMO 教学模式实验研究[D].天津体育学院,2022.

课题:安徽省教育厅 2023 年度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基于雨课堂的体育选项课在 OMO 教学模式中的探索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3jyxm1694)

作者简介:何进,(1990.11-),女,汉族,安徽庐江人,硕士研究生,菲律宾博士在读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