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知识图谱赋能管理类理论课堂质量提升路径探索

作者

汪金莲

武警警官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213

AI 技术浪潮正汹涌而来,DeepSeek、ChatGpt 等大语言模型的飞速发展,管理类理论课程教学也应紧跟时代步伐,积极主动拥抱AI 技术,探索课程改革路径。知识图谱在高校教学实践中已有广泛运用,运用知识图谱技术赋能管理类理论课程改革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信息化素养、实现学生认知智能的重要手段。

一、知识图谱的赋能作用

知识图谱以图形化的方式展示结构化的知识,摆脱传统检索信息模式,不仅可以更好地获取和利用知识,还可以促进知识的共享和交流,有效使用知识图谱技术改革理论课程教学契合教学改革的需求[1]。知识图谱所具备的直观表达性、开放性、连通性、拓展性等特性,对管理类理论课程教学在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资源获取、教学评价反馈、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等方面具有赋能作用,可以有效提升管理类理论课程课堂教学质量。

二、当前管理类理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相对单调

当前管理类理论课程课堂教学普遍采用“ 教师讲授 + 教材中心” 的被动教学模式,教师将管理学原理、经典理论等知识通过单向传递方式灌输给学生,呈现出“ 老师认真授课、学生专心听讲、知识满堂漫灌” 的状态。这种单向的知识传授方法,也造成了理论课堂教学氛围沉闷的必然结果,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这种模式虽然能系统化呈现知识框架,却忽略了管理学科的实践性与动态性特征,知识呈现缺乏情境化,严重忽视学生主体性,教学手段创新不足。

(二)实践教学相对薄弱

管理学科的本质是应用科学,但当前课程设计普遍存在“ 重理论、轻实践” 的结构性失衡。实践教学依附性明显,多数高校将实践环节定位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实验课程以验证性项目为主,缺乏综合性、设计性任务。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企业观摩、嘉宾讲座等实践形式受限于资源对接困难,企业参与积极性低。参观见学常沦为“ 走马观花” ,未能嵌入课程目标。案例教学实效不足,案例库建设滞后,案例资源稀缺,部分教师直接使用国外教材案例,忽略中国企业管理情境的特殊性。学生讨论常停留于表面分析,难以形成系统性解决方案。

(三)课堂互动相对低效

随着时代的发展“ 学生学习个性化,教师监督具体化” [2]是对教学的新要求,“ 大锅饭” 式教育会使得学生学习过程中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节奏,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影响学习效果和学习体验。教学互动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关键,但当前课堂管理存在显著缺陷。提问环节多采用“ 教师问-学生答” 的单向模式,且问题设计封闭缺乏开放式讨论。大班教学模式下,教师难以针对个体学习风格调整策略。部分教师对学生开小差、玩手机等行为采取放任态度,导致课堂纪律涣散。

(四)评价反馈滞后低效

现有评价体系过度侧重理论记忆与应试能力,未能有效衡量管理素养:这样的考核评价方式,检验的只是学生知识、能力层面的课程目标,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考量,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个人潜力[3]。此外,课程教学评价模式中反馈机制不够健全,学生难以及时获得有效的学习反馈,评价主体单一,无论是形成性考核还是终结性考核,评价主体均为老师,这样的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努力与付出,难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三、知识图谱赋能管理类理论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路径

(一)调整优化教学方法

借助知识图谱与教学平台的交互,可以更好的发挥互联网 + 教学模式、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的功效[4]。利用知识图谱对于知识点的梳理归纳,可以更好地区分知识点的相互关联、前置与后置关系,精准实现课前学生自习资源推送,课中老师精讲内容选择及课后反馈数据分析等。

(二)促进理论实践相结合

通过构建“ 理论-实践” 融合的知识体系,打破学科壁垒,知识图谱通过节点与关联关系的可视化呈现,将分散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场景整合为有机整体;知识图谱支持智能资源推荐功能,可根据教学进度自动推送适配的实践任务,实现动态匹配实践资源,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基于知识图谱的学情分析功能,可精准识别学生能力短板并规划针对性训练方案,有助于设计个性化实践路径,提升能力转化效率;知识图谱通过结构化案例库与虚拟仿真工具的结合,打造高互动性实践环境,通过赋能案例教学与模拟实践,增强场景沉浸感。

(三)探索个性化学习路径

知识图谱中的教学资源丰富,形式多样,比如有文本形式、图片形式、音视频形式、网页链接等,可以为不同学生提供多样化、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5]。比如对于专注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通过文本形式获取知识;对于好奇心较强的学生,可以通过网页链接进入学习等,通过这种差异化的学习方式推荐,有助于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数据,判断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再进一步推荐学习内容,充分实现“ 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在建立考核评价反馈机制时要做到反馈的及时性即评价的成长性。这就要做到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式多样,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结果,给出改进提升的意见建议。通过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选择,可以消除老师主体评价的主观性,从而增强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改变以往重结果式的考核评价方式,将考核评价的重点转移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重点检验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情况。知识图谱可以进行多维度、多阶段的过程性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也在知识图谱的使用中得以记录和表达。

四、总结展望

运用知识图谱赋能管理类理论课程改革,可以解决当前管理类理论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推动管理类理论课程的智慧化教学、数字化变革。然而,知识图谱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会面临诸多挑战,因此需要我们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创新,克服挑战,推动知识图谱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

[1]冯艳,曾海味,李子然.基于知识图谱技术的实践课程个性化多路径学习模式[J].中国冶金教育,2024,(05):33-37.

[2]邓硕,闫焱.知识图谱在数智化时代中的教学创新及作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4,26(05):100-102.

[3]徐万海,周丽丹.基于 AI 技术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探索[J].高教学刊,2025,11(04):21-24.

[4]邹文.知识图谱赋能高校课程混合教学设计研究——以外贸商品学课程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5,(05):253-255.

[5]辛悦照.知识图谱在课程改革中的应用研究:路径、挑战与展望[J].西部学刊,2025,(02):13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