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跨学科视域下小学语文的学科互涉属性研究

作者

罗焕

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勐朗镇中心小学 云南普洱 665600

引言

随着教育理念革新,跨学科学习成为改革重要方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要求跨学科主题学习占课时 10% ,2025 年实践学分占比提升至 40% 以上。人教版教材跨学科元素覆盖率达 37% ,但仅 12% 的教师能系统开发。

实践中,淄博市《花钟》教学通过AI 虚拟形象融合科学与语言学习,学生互动率提升 42% ,说明文逻辑掌握度从 63% 提至 89‰ 。江城县民族小学将茶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开展《茶中日月长》主题活动,获省级教学成果奖,展现地域文化融合价值。

然而,安徽省调研显示,仅 38% 的语文教师能熟练设计跨学科活动,52% 存在“ 融合生硬” 问题。深入研究人教版教材中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属性,对打破学科壁垒、提升综合育人效能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一、跨学科学习背景下小学语文与其他学科关系属性的理论基础

(一)知识的整体性与关联性

知识是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学科间存在天然依存与渗透。语文作为工具学科,在跨学科知识建构中发挥基础支撑作用:与数学的逻辑联结:数学应用题需通过语文阅读理解题意(如分析“ 速度× 时间=路程” 的文字逻辑),并运用语言组织解题步骤,某实验显示,强化文本分析的班级数学问题解决正确率提升 23% ;与科学的认知协同:科学探究依赖语文记录观察数据(如《蚕的生长记录》需结合生物知识与记叙文写作),某小学在《岩石的变化》教学中融合地质知识与说明性写作,学生科学报告完整度从 58% 提升至 81% ;与艺术的情感互构:语文的意象解读能力助力美术鉴赏(如通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理解田园画作意境),音乐创编活动中, 62% 的学生通过诗歌改写完成旋律创作,体现语言与艺术的表达共生。

(二)核心素养培养的共同目标

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语文核心素养所涵盖的语言运用、思维发展等维度,与其他学科倡导的关键能力与品格培养具有显著的协同性。以科学学科为例,在探究自然现象的过程中,学生既能系统培养实证分析与逻辑推理的科学思维,又能通过实验报告撰写、现象阐释等环节提升语文的表达与论证能力;而与艺术学科的交叉融合,则可通过文学作品的戏剧改编、诗歌配乐等创造性活动,同步深化学生的审美感知与语言品鉴能力。这种跨学科的教育实践表明,各学科在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上存在本质关联,这为构建多元学科协同育人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与实践可能。

(三)认知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

学生的认知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整合的过程。跨学科学习符合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结合数学的逻辑思维、科学的实证思维、艺术的形象思维等,能丰富学生的认知方式,帮助他们从多角度理解知识,构建更完善的认知结构,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

二、人教版教材中语文与其他学科关系属性的现状分析

(一)学科融合意识薄弱

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常常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倾向于将教学重心放在本学科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应有的紧密联系。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在教授古诗词这一内容时,教师往往侧重于文学角度,详细解读诗词的意境、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在文学鉴赏方面有一定效果,却忽略了将古诗词与历史、美术等其他学科相结合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在讲解古诗词时,很少会提及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这样的缺失使学生无法全面理解诗词的深层含义。同样,教师也较少结合美术学科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中描绘的画面美,这种跨学科的融合教学机会的缺失,不仅限制了学生的视野,也未能充分发挥跨学科学习的综合教育优势。

(二)教材资源整合不足

人教版教材虽然蕴含丰富的跨学科元素,但教师未能充分挖掘和利用。例如,语文教材中的科普类文章,在教学时仅聚焦于语言知识和文本结构,没有与科学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行有效整合,未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章中的

科学原理,使得教材资源的跨学科价值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三)教学方法单一:突破学科壁垒的创新路径

当前语文教学仍以传统讲授法为主导,跨学科教学方法的应用明显不足。尤其在写作教学中,教师普遍缺乏将数学、美术等学科思维融入语文教学的意识,导致学生难以通过多学科视角提升写作能力。这一现象反映出两个核心问题:其一,教师对跨学科教学的价值认知不足;其二,学科融合的实践能力有待加强。

针对学科融合意识薄弱的现状,教师可采取以下策略:首先,系统学习跨学科教学理论,例如通过数学的统计方法指导学生收集写作素材(如社会调查数据的可视化分析),或借鉴美术的构图技巧训练文章结构设计(如思维导图与版面布局的类比)。其次,学校应建立跨学科教研组,定期开展“ 写作 数据分析” “ 叙事+视觉表达” 等主题的联合备课,将抽象的方法论转化为具体课例。最后,可引入项目式学习,如策划“ 校园环保报告” 任务,要求学生运用科学调查法获取数据、通过议论文体分析成因、借助信息图表呈现结论,从而在真实情境中培养综合能力。

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明确要求“ 加强课程综合” ,在此背景下,教师需从单一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跨学科教学的设计者。只有打破学科藩篱,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回应新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三、跨学科学习背景下小学语文与其他学科关系属性的优化策略

(一)树立跨学科教学理念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语文与其他学科融合的重要性,主动学习跨学科教学理论,提升跨学科教学意识。在教学设计时,以语文教学目标为核心,寻找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点。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可联系历史学科介绍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背景,结合数学知识计算草船上的箭数量,引导学生从多学科视角理解课文内容,丰富学习体验。

(二)深度整合教材资源

深入挖掘人教版教材中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点,对教材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在学习描写自然景观的课文时,将语文教学与科学学科的地理知识、生物知识相结合,引导学生了解自然景观的形成原因和生态特点;同时与美术学科结合,让学生用绘画的方式呈现课文中的美景,实现多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创新跨学科教学方法

采用多样化的跨学科教学方法,促进学科间的协同发展。运用项目式学习,围绕一个主题开展跨学科教学活动。例如,以·“传统文化的传承”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在语文方面,收集和撰写传统文化故事;在历史方面,探究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在美术方面,设计传统艺术作品。通过小组合作、实践探究等方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提升综合素养。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语文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如通过多媒体展示语文课文中的科学现象,利用在线平台开展跨学科学习交流,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结束语

跨学科学习背景下,小学语文与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关系属性,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以人教版教材为依托,通过树立跨学科教学理念、深度整合教材资源、创新教学方法等策略,能够有效优化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实现学科间的协同育人。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应持续推进跨学科学习的实践探索,不断挖掘学科间的融合潜力,为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邱志凯. 跨学科学习背景下小学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属性[J]. 教学与管理, 2025, (02): 34-37.

[2]翁培英.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教学研究[J]. 考试周刊, 2025, (02): 41-44.

[3]丁圆伟. 多元融合背景下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项目的思考与实施[J].天津教育, 2024, (30): 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