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结构的隔震与消能减震技术应用研究

作者

李阳

身份证号:13018419931112571X

一、引言

地震作为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结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传统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主要依靠增强结构自身强度和刚度来抵御地震作用,但在强烈地震下,仍难以避免结构破坏和人员伤亡。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隔震与消能减震技术逐渐成为提高建筑抗震能力的重要手段。隔震技术通过隔离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的传递,消能减震技术则利用专门的消能装置消耗地震能量,二者均能有效降低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研究和推广隔震与消能减震技术的应用,对于提升建筑抗震性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筑结构隔震技术

2.1 基础隔震技术

基础隔震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隔震技术,其原理是在建筑物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层,常用的隔震装置包括叠层橡胶隔震支座、滑移隔震装置等 。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由橡胶和钢板交替叠合硫化而成,具有竖向承载能力高、水平刚度小的特点。在地震作用下,隔震层发生水平变形,延长结构自振周期,使结构的振动反应远离地震动的卓越周期,从而减少地震力向上部结构的传递。滑移隔震装置则通过在隔震层设置滑移面,利用摩擦力和滑移变形消耗地震能量,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

2.2 层间隔震技术

层间隔震是在建筑物某一层或多层设置隔震层,将上部结构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子结构。与基础隔震相比,层间隔震更适用于对已有建筑进行抗震加固,以及对建筑功能有特殊要求的情况。层间隔震层一般采用橡胶支座、摩擦摆支座等,通过合理设计隔震层参数,可有效调整结构的动力特性,降低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层间位移和内力。

三、建筑结构消能减震技术

3.1 阻尼器消能减震技术

阻尼器是消能减震技术中常用的消能装置,主要包括黏滞阻尼器、黏弹性阻尼器、金属阻尼器等。黏滞阻尼器利用黏滞流体的阻尼特性消耗地震能量,在地震作用下,活塞在黏滞流体中往复运动,通过流体的黏性阻力做功,将地震能量转化为热能散失。黏弹性阻尼器由黏弹性材料和约束钢板组成,在地震作用下,黏弹性材料发生剪切变形,消耗地震能量。金属阻尼器则利用金属材料的弹塑性变形来耗能,如软钢阻尼器、铅阻尼器等,具有耗能能力强、耐久性好的特点。

3.2 耗能支撑消能减震技术

耗能支撑是将消能装置与结构支撑相结合的一种消能减震构件,常见的有屈曲约束支撑、黏滞阻尼支撑等。屈曲约束支撑由核心受力单元、约束单元和无粘结材料组成,在地震作用下,核心受力单元发生轴向拉压屈服,消耗地震能量,同时约束单元可防止核心单元发生屈曲失稳。黏滞阻尼支撑则是在传统支撑中设置黏滞阻尼器,使支撑在发挥结构作用的同时,具备消能减震功能,有效降低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

四、隔震与消能减震技术应用实践

4.1 在医院建筑中的应用

医院作为地震发生时的重要救援场所,对建筑抗震性能要求极高。在医院建筑中应用隔震与消能减震技术,可有效保护医疗设备正常运行和患者安全。例如,某新建医院采用基础隔震技术,设置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经计算分析,在遭遇设防地震时,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可降低 60%-70% ,层间位移明显减小,保障了医院在地震中的正常使用功能。

4.2 在学校建筑中的应用

学校人员密集,建筑抗震安全至关重要。许多学校建筑采用消能减震技术进行抗震加固。某小学教学楼在改造过程中,安装了黏滞阻尼器和屈曲约束支撑,通过合理布置消能装置,提高了结构的抗震能力。地震模拟分析表明,改造后的教学楼在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和加速度响应大幅降低,为师生提供了更安全的学习环境。

4.3 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

高层建筑高度高、自重大,地震反应强烈。隔震与消能减震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多。某超高层写字楼采用层间隔震与黏滞阻尼器相结合的技术,在避难层设置隔震层,同时在关键部位布置黏滞阻尼器。这种组合技术有效降低了结构的地震反应,减少了结构构件的截面尺寸,提高了建筑的使用空间和经济性。

五、隔震与消能减震技术应用面临的挑战

5.1 技术成本较高

隔震与消能减震装置的生产、安装和维护成本相对较高,增加了建筑的建设和运营成本。对于一些中小规模的建筑项目,较高的成本限制了该技术的推广应用。

5.2 设计与施工要求严格

隔震与消能减震技术的应用需要专业的设计和施工团队。设计过程中需要准确计算结构的动力特性,合理选择和布置隔震、消能装置;施工过程中对装置的安装精度要求较高,任何偏差都可能影响技术效果。目前,相关专业人才相对缺乏,给技术的应用带来一定困难。

5.3 耐久性与维护问题

隔震与消能减震装置的耐久性直接影响建筑的长期抗震性能。部分装置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性能衰减、老化等问题,但目前对于这些装置的耐久性研究和维护技术尚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检测和维护手段。

六、隔震与消能减震技术发展趋势

6.1 技术创新与成本降低

随着材料科学和制造工艺的不断进步,新型高性能、低成本的隔震与消能减震装置将会持续不断地被研发出来。与此同时,通过不断优化设计方法和施工工艺,可以有效地降低技术应用的成本,从而提高技术的经济性和适用性,进一步促进该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

6.2 智能化与信息化发展

将传感器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与隔震消能减震技术相结合,可以实现对隔震消能装置性能和结构地震反应的实时监测与智能控制。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及时发现装置潜在的问题,并进行评估,为维护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显著提高建筑抗震的智能化水平。

6.3 标准规范完善

为了进一步推动隔震与消能减震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健康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设计、施工和验收标准规范。通过明确技术要求和质量控制指标,为技术的规范化应用提供坚实的保障,确保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从而推动该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广泛应用。

七、结论

建筑结构的隔震与消能减震技术在提高建筑抗震性能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通过在不同类型建筑中的应用实践,有效降低了地震对建筑结构和人员的危害。尽管当前该技术在应用中面临成本较高、设计施工要求严格、耐久性与维护等挑战,但随着技术创新、智能化发展和标准规范的完善,隔震与消能减震技术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为建筑结构抗震安全提供更可靠的保障,对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范惠英.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隔震减震措施分析[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5,(08):91-93.

[2]王念恋.高烈度区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隔震设计分析[J].广东建材,2025,41(04):87-90.

[3]龚振峰.基于绿色建筑理念的结构隔震技术优化路径研究[J].新城建科技,2025,34(03):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