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力系统中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协调发展研究

作者

胡伟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培训中心 浙江省湖州市 313009

引言

全球气候变化与能源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推动能源结构向低碳化与多元化方向转型已成为国际共识,在这一背景下以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快速发展,然而传统化石能源仍在电力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在电力系统中的协调发展,既是能源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挑战,新能源具有清洁与可再生的特点但同时也面临间歇性与波动性与预测困难等问题,传统能源供应稳定可控但资源有限且环境影响显著,如何在电力系统中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既保障电力供应安全可靠又促进能源结构清洁低碳转型是当前电力系统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新能源间歇性特性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新能源的间歇性特性对电力系统运行带来深远影响,风能与太阳能发电受自然条件制约强出力预测困难且波动较大且与电力系统负荷曲线不匹配[1]。这种间歇性导致电力系统频率调节难度增加使传统的电力调度模式难以适应,大规模新能源并网使电网惯性减小,系统抗扰动能力下降故障情况下容易引发连锁反应,新能源功率快速波动还可能引起电压闪变影响电能质量,同时新能源集中开发区域通常远离负荷中心使得电力系统需要更强的输电能力与更为复杂的调度技术,因而稳定运行成本显著提高需要更多调峰电源与备用容量,这些技术问题使电力系统面临供需平衡的新挑战,传统运行方式难以有效应对亟需开发适应高比例新能源的系统运行新模式。

(二)能源市场机制与政策协调问题

能源市场机制与政策协调不足严重制约着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协调发展,现行电价机制未能充分反映不同能源的真实成本与价值,新能源环境价值未被市场充分认可导致价格信号扭曲。电力市场设计中辅助服务补偿机制不完善使得传统能源提供的调峰调频等灵活性服务难以获得合理回报,政策方面新能源补贴政策与传统能源税费政策缺乏统筹协调形成政策洼地或重叠。能源规划存在部门分割现象使得电力天然气等能源子系统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协同效应,此外基础设施投资决策中新能源配套网络建设滞后于发电装机增长故而产生弃风弃光等资源浪费现象,跨区域能源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不健全导致资源优化配置受阻影响系统整体效率,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市场化改革与政策调整双管齐下构建公平竞争的能源市场环境。

二、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协调发展的技术经济路径(一)储能技术与智能电网在能源协调中的应用

储能技术为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与波动性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使得新能源与传统能源能够实现更好的协同运行,当前锂离子电池与压缩空气储能及飞轮储能以及抽水蓄能等技术正日益成熟显著提高了电网对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2]。智能电网通过先进的传感监测与自动控制系统实现了对电力供需的精准平衡与调度,这种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能源管理系统能够预测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波动进而优化调度传统电源的出力降低系统运行成本,因而储能与智能电网的融合应用创造了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互补优势既保障了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同时促进了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这一技术路径通过增强系统的灵活性与韧性有效推动了能源结构的低碳转型故而成为能源协调发展的关键支撑。

(二)能源价格形成机制与碳市场协同

能源价格形成机制与碳市场的协同构建了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协调发展的经济激励框架,市场化的能源价格机制能够客观反映各类能源的供需关系与生产成本通过价格信号引导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碳市场通过对碳排放定价将环境外部性内部化使得高碳能源承担更高的环境成本,这种价格信号与碳价格的双重作用降低了传统化石能源的竞争力同时提升了清洁能源的经济可行性,各国实践表明完善的能源价格体系与活跃的碳交易市场能够有效调节能源生产与消费行为导致清洁技术创新与绿色投资增长。能源补贴改革与碳税政策的协同推进进一步优化了能源市场的激励结构,促使企业与消费者更加理性地选择能源类型与使用方式。所以建立反映资源稀缺性与环境价值的价格机制结合有效的碳市场运作,成为推动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重要经济手段。

三、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协调发展的策略

(一)典型案例分析与经验借鉴

德国能源转型(Energiewende)为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德国通过固定电价补贴机制成功推动了风能与太阳能的大规模部署,同时保留了灵活调节的天然气发电系统作为过渡保障。该模式通过调整电网规划与电力市场设计实现了可再生能源从补充能源向主体能源的转变,丹麦则在风电与热电联产系统整合方面取得突破,利用区域供热网络作为能源缓冲有效解决了风电波动性问题,中国宁夏地区的“ 风光火储一体化” 项目展示了资源互补的优势,将煤电灵活性改造与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相结合使得电网稳定性与清洁能源占比得到双重提升。这些案例表明成功的能源协调发展路径依赖于技术创新与市场机制及政策框架的有机结合,故而需要因地制宜地设计转型策略,案例经验显示渐进式转型路径与长期规划相结合能够有效降低能源系统变革的经济与社会成本。

(二)能源转型的政策建议与发展趋势

能源转型政策框架应着力构建支持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政府需要制定清晰的能源转型时间表与目标路径,通过碳定价与绿色金融及财税激励等手段引导市场资源配置。能源基础设施规划应超前布局,重点发展跨区域输电网络与分布式能源系统使得能源互联互通能力与新能源接纳能力同步提升,未来能源系统将呈现电力为中心与多能互补的融合发展趋势,氢能作为清洁能源载体将在工业脱碳与季节性储能中发挥关键作用,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技术将深度赋能能源系统使得能源生产与消费模式更加智能化与精准化。国际能源合作将从单纯的资源贸易转向技术标准与市场规则及碳减排机制的全方位协作因而形成更加开放包容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随着低碳技术持续创新与规模化应用,新能源经济性将持续提升传统能源清洁化水平不断提高,所以能源系统将实现低碳安全经济的协调发展目标。

结语:

电力系统中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协调发展是实现能源安全经济清洁目标的关键,通过系统分析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协调发展的机制与路径提出了一系列技术与经济及政策层面的解决方案。研究表明实现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协调发展需要多维度协同推进:在技术层面应加快储能技术创新与智能电网建设及调度优化技术应用,在经济层面需完善价格机制与优化补贴政策及发展碳市场,在政策层面应强化顶层设计与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及完善环境规制。

参考文献:

[1]薛阳, 高伟杰, 冯银虎. 科技创新、能源消费低碳化与区域协调发展[J].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丹尼尔•耶金, 清泉. 今天能源转型,只是增加而非替代 [J]. 中国石油石化, 2025, (07): 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