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型作文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
田丽芳
酉阳县第三中学校
普通高中语文课标明确提出老师在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要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使学生的听说读写多技能,得到全面培育,跨越古今中外打通语文与各学科之间的关系。而任务驱动型作文能够有效实现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学习内容的全面整合,而且也能更好的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所以如何才能依托于任务驱动性作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以全面深化,是老师目前所需关注的核心重点之所在。
一、通过有效情境搭建,培育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情境这一关键词在课程标准中多次出现,足以证明它的重要性。而在写作教学实际开展中,引进多元化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感知到文学的魅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内驱动力,使学生逐步将思维放置于写作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和质量。而且在任务驱动型的作文教学中创设情景,还能让学生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情境中去思考问题,考量作文写作所涉及的各个维度,从而有效助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快速培育和提高。老师可以构建个人体验情境,引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作文的重点在于要写出个人情感,要真正将写作与生活相融合,使得作文内容更加丰盈、丰富、生动。所以老师可以在任务驱动型作文中,为学生创设个人体验情境,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的被激发,形成强烈的写作意识,从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在为学生引进2024 年高考新课标一卷作文时,该作文材料涉及到了人工智能技术、互联网技术,他们的存在使越来越多的问题快速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在材料中提到了互联网、人工智能,这都是与学生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回顾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然后考量他们的出现究竟对自己有着怎样的益处和缺点,自己的问题和思考是否越来越少。从而引导学生在回顾自己经历中不断深思,不断提升。所以通过情境构建,不断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作文写作思考深入度,具有极强的必要性。
二、以任务驱动为核心,提高学生写作水平逻辑思维深度
在新课标不断深化背景下,任务驱动型作文以其明确的任务导向,逐步成为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人文素养的重要方式,强化任务导向,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和逻辑思维素养,成为了老师所需思考的重中之重。以往在为学生开展任务驱动型写作教学时,更多的都是直接为学生进行作文素材的引进,让学生自主思考学习,这会导致学生的思维不够深化,也会导致学生无法清晰的运用多元化的写作技巧方法以及整合多元内容。为此构建明确的任务目标,提高学生的写作深度,逻辑思维能
力,势在必行。
举例而言,老师在为学生引进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的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为了时间的仆人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作文时,就引导学生层层剖析作文的相关要求,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深入分析技术发展是如何改变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和利用的,我们是如何界定掌握时间与被时间掌握界限的,如何在技术的浪潮中保持自我。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深思,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写作深度,提高学生立意水平,写作精细度,思辨能力,洞察敏锐度,所以加强对于任务驱动思路的全面引进,培育学生写作素养,提供学生写作效能,势在必行。
三、优化评价方式,培育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评价是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评价可以引导学生明确自己在写作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有效助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育和引领,使学生能够在螺旋上升的过程中不断获得写作能力、写作素养、认知深度的全面提高。为此当前老师在为学生进行任务驱动型写作评价时,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多主体进行考量和分析。以往老师大多采用单一的评价方式,以结果性评价为主,这会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培训滞后,写作深度提高缓慢。为此老师应切实改变评价方式,从结果走向过程,从确定走向弹性,全面改革以往一刀切的评价思路。
举例而言,老师在为学生引进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写一篇发言稿,这一作文时。在学生完成整体写作后,老师可以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层次划分,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不同写作要求的明确,接着再从学生的成长进步情况,写作深度逻辑思维清晰度,结构内容优质度等多角度进行评价,以此来让学生切实了解自己未来的提升方向重点,为后续学生写作能力提升、逻辑思维能力优化,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在当前教育教学工作全面改进和革新的背景下,老师要大力改进以往高中写作教学模式和方法,将任务驱动、情境构建、评价改革等多种方式融入其中,切实做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逻辑思维深度,为后续学生写作水平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全面提升,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尤明堂. 高中语文任务驱动型作文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5, (06): 65-67.
[2]丘剑锋,蒋红艳. 高中语文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策略研究 [J]. 基础教育研究, 2024, (19): 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