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媒体背景下非遗布堆画推广与传播的研究

作者

唐付杰

咸阳师范学院 陕西 安康 712000

Abstract: As a crystalliza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ears ri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information, serving as a bridge connecting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Regarding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Budui painting (a traditional fabric collage art form), the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of thi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ve become an urgent task that demands attention from all sectors of society. This paper proposes innovative approaches by leveraging modern digital technologies to inspire and enhance Budui painting creation, integrating contemporary elements to establish ourselves as pioneers and innovators in preserving this heritage. Through identifying existing issues, offering recommendations, and proposing feasible solutions, we aim to prevent this historically significant traditional art form from fading into obscurity, ensuring its enduring legacy for future generations.

Key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kills; Digitalization; Dissemination and promotion; Digitalization

摘 要:非遗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针对非遗文化布堆画发展现状,实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推广是当务之急,应受到各界的关注。本文主要通过运用现代数字化技术对布堆画的创作进行借鉴与运用,与现代元素相融合,致力于成为传承非遗布堆画的领先者创新者,指出问题提供建议和可行方案,使得这种独具历史意义的传统文化不被世人所忘。

关键词:非遗技艺;数字化;传播推广;数字化

引言

21世纪以来,社会不断发展,保护非遗文化成为社会共同责任和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是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而制定。国家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也鼓励地方制定自己的非遗名录,加强对地方非遗的认定和保护。2009年延川布堆画被列入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非遗布堆画文化概述

发展历程

布贴、布拼属于拼贴艺术,材料主要是布料的运用。布堆画与棉布相伴而生,是中国原始劳动形态——男耕女织的产物,其雏型源于陕北农村婆姨日常中的针线活,它起源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

20世纪80年代初,冯山云率先搜集、整理研究民间广为流传的布堆画艺术,在此基础上立求创新,大放光彩,引人注目。

1994年6月18日成立延川县布堆画协会。

2002年2月至2004年6月,涌现出了高凤莲、郭如林等一大批布堆画艺术家。

2009年,延川布堆画被列入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布堆画是中国陕北延川地区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的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鲜明的地域性的传统民间艺术.

色彩风格与流派特点

色彩风格

布堆画(延安人称),又称拨画(永坪镇人称)、撂画(延安人称)、布贴画,流传历史悠悠,其作品色彩主要分为两种风格:

染以赤、青、黄颜色为主。为对冲黄土高原地区给人带来的沉闷感,通过明快的色彩关系,表达内心的诉求。

以黑白二色为主。近年来,有民间艺人打破以往的色彩观念,只采用黑白二色进行创作,其布堆画作品更加朴素雅致,也反映了时代发展对当地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使得布堆画的作品类型更加丰富。

流派特点

布堆画的流派主要以其创作题材和艺术风格的不同而区分:

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作品,更加注重写实,郭如林老师的作品主题多表现传统文化和民间传说,展示了对生活的强烈感受,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和对生活的强烈感受

以印象派画作为主的作品,冯山云布堆画被专家称之为“古朴的艺术,现代的手法”,继承和发扬了延川布堆画来自陕北乡土文化的特点,还融入了印象派画作的风格。

非遗物质文化遗产框架下的传统布堆画发展现状

非遗布堆画艺术的发展成就

非遗是历史的见证,布堆画承载着陕北地区人民的记忆和智慧。以陕北非遗传承人郭如林老师为首大力扩展非遗文化传播新途径,为了保护和传承陕北布堆画,采取了以下措施:

政策支持:利用政府提供的资金支持,帮助传统艺人维持生计,鼓励培训和发展创作队伍,在郭如林老师的带领下建立个人工作室,方便个人创作。

教育普及:对各大院校实践调研活动郭如林老师等非遗手艺人积极配合讲解非遗布堆画文化,非遗传承人郭如林老师在延川的个人工作室业被誉为“实践调研基地”,介绍这片黄土高原上背后的故事让无数年轻人重新喜欢上这片土地,让黄土高原上的故事走出去;在学校和社区开展布堆画工作坊和公共课程,提高非遗布堆画文化普及度。

经济价值:非遗布堆画除了本身特有的经济价值外,也在带动社会就业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在《中央网》上刊登报道,以西安新园社区为例,利用“非遗”项目引入社区,带动广大社区居民,让社区妇女们利用非遗布堆画技艺实现“再就业”,增添了一份收入,实现“非遗创”收入,同时扩大陕北非遗布堆画的知名度,带动延安地区经济发展。1

营销推广:通过展览、文化活动等方式提高布堆画的知名度非遗传承人郭如林老师带领陕北非遗布堆画参加《非遗里的中国》节目带领全国人民认识非遗布堆画,吸引更多人了解和购买。

传统非遗布堆画艺术传播困境分析

快速发展的今天,陕北布堆画传统非遗文化布堆画面临如下重大考验:

社会认知度低,后备力量不足

由于宣传的不足,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普遍较低。许多人对于非遗项目的价值和重要性了解不足,非遗项目在社会中的地位不高,难以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支持。

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让布堆画的传承举步维艰,非遗技艺手工艺品的制作耗时耗力还滞销,使得很少有人选择以布堆画创作为生,生活所迫,青年手艺人少之又少。

商业化冲击‌

利用短视频平台的同时,在商业化浪潮中,布堆画等非遗项目面临着被过度商业化的风险。为了迎合市场,一些非遗产品可能会失去其原有的文化内涵和特色。

传播方式单一,知名度低

宣传不足,知名度低。布堆画参加《非遗里的中国》进行电视宣传,在抖音平台创建相关账号。但网络宣传时间较晚,知名度较低,民众了解较少,缺乏新型传播形式,任以传统传播方式为主, 同时,在非遗项目的数字化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当的行为。

制作繁琐,数字化技术不完善

现代生活物质充足,补丁已经脱离现代人的生活,人对传统手工技艺已经失去兴趣,市场上的非遗布堆画艺术品多以传统样式为主,布堆画产品单一,主要以艺术品及收藏品的形式出现,市场空问较小,受众面小,工艺过程复杂,难度较大,耗时耗力。

现代数字化中传统布堆画艺术创作与传播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新媒体形式层出不穷,短视频凭借庞大的用户规模和较高使用率,日渐成为内容传播的中坚力量,为“非遗+短视频”的兴起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利用短视频平台,提高产品价值认同度

非遗文化往往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地域的历史记忆,是当地先民的劳动经验与智慧结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

努力让陕北非遗走出深山,重回大众视野,利用新媒体平台,成为连接非遗与大众的便捷渠道,短视频平台因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和流量,与短视频平台上各种热门话题实现“IP联动”,打造优质的文化“IP”,推动非遗产品销售量进行商业变现。

坚持原创设计,打造产品独特性

作为非遗短视频创作者应当树立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坚持原创道路,发掘非遗布堆画的亮点,以内容优势为主,加入新型元素,与社会热点话题结合,加入国潮元素,将传统人物以及动物元素“Q版”化,打造独特文化形象,扩展文创产品种类,设计盲盒、拼图吸引年轻消费者,借鉴其他非遗项目的成功经验。

建立非遗布堆画专属“小程序”为提供用户一个创作、分享和购买的平台,创造符合用户需求的个性化产品,实现个性DIY,提高产品独特性。

利用活态直播与数字化技术,丰富传播和营销方式

2023年,平台上国家级非遗相关视频累计分享量同比增长36%让传统戏曲等艺术形式焕发了新的生命力,还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

通过直播制作非遗布堆画的制作过程,把观众带入制作场景,使得非遗传播更具感召力,使观众可以“声临其境”的体验非遗文化,传统非遗文化在直播间真正活起来,通过直播带货,政府给予流量补贴,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直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模式。

助推数字化与科技的融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吸引年轻游客,将布堆画与红色旅游的结合,策划“布堆画里的黄河故事”主题展,将作品与当地历史、地貌结合;设置“方言互动墙”游客用陕北话念民谣后可获赠布堆画书签,创新营销策略,实现非遗经济价值。

线下推广并重,非遗布堆画深入群众生活

《光明网》中“非遗短视频传播的优势与策略文章中所言非遗作为民族文化的标志与人类智慧的结晶,重视陕北布堆画的线下推广,组织非遗传承人们开展线下非遗文化展览活动,开发“非遗盲盒”,举办“家庭非遗日”组织父母与孩子共同完成布堆画,向大众介绍、学习非遗文化;充分利用银发经济圈,与老年大学、社区活动中心合作,推出“布堆画疗愈课”,引发本地媒体报道。

通过线上和线下渠道进行市场推广,社交媒体广告,传统媒体宣传,参加展览会等。同时,结合线上线下销售模式,拓展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销售额。

参考文献

杨晓燕,王冰冰《活态传承甘肃非遗短视频传播路径分析》,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

杨红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传承到传播》,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年。

彭慧、秦枫:《互动仪式链视角下非遗短视频用户互动研究——以抖音“非遗合伙人”为例》,《未来传播》,2021年第3期。

作者简介:唐付杰,女,2004-,汉,陕西安康人,本科,学生,研究方向非遗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