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职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规范化运营管理的探索与研究

作者

张洋洋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610100

摘要:高职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办学主体主要是高职院校,因此,如何管理好高职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运营,关系到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规范化运营管理是提升教育质量、保障教育公平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首先讨论高职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从完善管理机制、制定规范的教学计划、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强课程建设、完善评估与反馈机制、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加强与社会的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展开规范化的运营管理。

关键词:高职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规范化;运营管理

高职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具有学习方便、内容针对性强、教学灵活等特点,能够很好地适应成人学习的各种需要。为社会培养大量的实用人才,解决目前国内经济高速发展与人才紧缺之间的冲突,得到社会的尊敬,高职院校的认同,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有利外部条件。高职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既迎来发展契机,又遇到严重考验。

一、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天然的教育初心与发展的过度市场化

高职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源于各专业院系,脱胎于本科生、研究生教育,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使用教学方法和聘用师资方面,都带有明显的教育色彩。在实际发展的进程中,学校对于继续教育的认识还不够清晰,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需求之间徘徊不前,这就导致高职院校在自身发展动力与市场需求的双重压力下,逐步偏离自己的初衷,走上市场化之路。市场的短期性、灵活性、逐利性和针对性,代替传统教育的长期性、系统性、公益性和隐性性;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转向提高学生满意度和扩大市场占有率的目标;依托校园内的优势学科与优质教育资源、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教育思想转变为将校内外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满足市场需求的营利性思想。继续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不再是高职院校的优质学术资源和优势学科,取而代之的是对人才的市场把握与资源的整合。由于过度市场化,高职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成为一种市场导向的经济行为。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继续教育的初衷已渐渐被淡化。过度的经济效益掩盖教育的社会公益性理想和立德树人的崇高目标,研究开发是否能够取得经济效益,这是衡量课程开发成败的唯一标准,在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应用乃至对教师的选聘上一味迁就和迎合客户需求。在课程设置上应坚持以市场需要为基础,突出其自身的办学条件;以客户需求为依据,不以课程本身的逻辑需要为依据;在选择师资时,注重实际工作经历与教学技能,而忽视自身的文化素养。转型市场化导致项目与课程因对市场需求的被动调整而丧失其知识体系与学科专业化,背离其教学初衷,掩盖其独特的个性,导致继续教育与母体高职院校的距离越来越远,日益被忽视。

(二)规范化程度和专业化程度不足

专业是对继续教育内部规则的掌握,而规范则是其内部规则的外在表现。高职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作为新生事物,与成熟学历教育比较,其规范化程度和专业化程度都比较低。但由于缺乏实际操作、相关理论研究,导致这一时期的“无序”现象。此外,由于教育主体的复杂多样、目标群体的不确定性与变化、授课教师的社会与松散性,加之在国家与学校两个层次上,对于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政策供给不够、管理不善,这使高职院校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实践活动更加无序。所以,提高规范化程度和提升专业化水平,是高职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合理选择。

在需求调研、教师招聘、组织管理等各个环节,缺少标准化的操作规则和科学的过程管理,还存在着项目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课件等相关管理规范与评估体系的缺失。存在着工程设计只是一个形式,迫于市场压力盲目迎合委托方要求;教学设计缺乏规范性,教学内容及知识点的安排高度依赖于个人教师,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在招聘中,教师的选拔没有统一准则,综合考虑职称、学历、社会知名度等诸多方面,还注重与教师的适配、可控等要素,忽视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契合程度。各学科间的内部逻辑关系并不明确,同一项目中不同课程知识的层次、广度也不尽相同。

专业化程度不足,这既体现在项目与课程无法完全适应学生需求、无法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等,也体现在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与专业知识匮乏等问题上。高职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能力主要包括:学习需求调研能力、项目和课程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运营管理能力等。这些专业能力的形成不是由高职院校的学科来培养的,而是通过工作中的传帮带,或是在实际中进行自我探索来形成。

二、原因分析

(一)历史发展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资源严重短缺。在改革开放早期,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劳动力人群发生结构性转变,他们对新工作提出新要求,同时,由于高质量的人才供应不足,人们对于补偿性教育、适应性教育和知识更新教育的迫切需要。在这样的形势下要充分利用高职教育优势,深化成人教育理论研究,大力推进高职教育的实践活动,是时代的需要。在过去几年里,高职院校的继续教育工作,将教学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将社会上优秀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结合起来,通过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良性发展输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已经发展成国家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高质量的大学毕业生步入社会,补偿性教育的需要弱化,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的供求关系得到缓和,高职院校的原始土壤不再存在。随着社会对教育的要求逐步从“补偿性教育”转向“适应性教育”“更新性教育”和“成长性教育”,职业教育正处于从学历继续教育向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转型。在这一背景下,更多的社会组织能够将国内外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结合起来,面向社会开展与高职院校继续教育同质化的培训教育。当前,以成人为主体的非学历职业教育市场竞争日益加剧,我国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既要面对变革,又要面对竞争。

(二)组织机制分析

为了实现继续教育的功能,大部分高职院校都设有继续教育学院,例如:继续教育学院、远程教育学院、终身教育学院等。尽管在各个职业技术学院中有各自的称谓,但其最初的地位是一致的。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是以高职院校为主体的,自身并不具有独立的办学职能和办学能力,其继续教育主要是通过各专业学院之间的协作来进行。在此基础上,成人教育组织承担总体规划、质量保证和学生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功能;各专业学院担负着学校的功能,包括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大纲审定、师资安排等。学科院系的重点工作是本科生、研究生等学历学位教育和科学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科研工作。这种继续教育机构与学科院系合作的组织模式,决定了继续教育在高等学校中的边缘地位。

随着终身学习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人们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学习需求,高职院校对继续教育的组织方式进行逐渐改变。一方面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增添了更多的功能,可以代替学校将国内外的优秀教学资源集中起来,根据社会的需要,面向社会需求独立开展继续教育办学;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专业特色,面向社会独立开展继续教育办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继续教育的办学主体已经达到多样化,这样的多元化办学主体模式,既能很好地满足人们对教育的灵活性和多样化的需要,但也导致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无序竞争,校园内的教育资源被过分地使用,一度影响了学校的声誉。一些高职院校还必须在保证自身信誉和稀缺资源不被占用的前提下,坚持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目标。

三、提升非学历继续教育服务质量的对策

(一)完善管理机制

高职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管理机制包括政策保障机制、机构设置机制、运行机制、质量评估机制、宣传推广机制等。在政策保障机制方面,高职院校要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政策支持,提高高职院校在非学历继续教育领域的地位,为高职院校提供政策扶持;在机构设置机制方面,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设置相关的部门,加强培训项目运营的组织管理;在运行机制方面,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在宣传推广机制方面,高职院校要加大对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宣传力度,扩大高职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在质量评估机制方面,高职院校要建立培训项目的质量评估机制。

(二)制定规范的教学计划

高职院校应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非学历继续教育教学计划,明确非学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培训项目内容和形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注重技能水平的提升。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特点,明确培训项目需求,结合企业的需求和行业人才培养标准,确定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高职院校要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教学计划,包括培训项目的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等内容,同时制定完善的质量保障机制和评估体系,对培训项目进行监督和评估。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控制培训成本。高职院校要完善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规范教学管理行为,提高非学历继续教育质量。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要加大对非学历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经验,使他们能够适应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需要。高职院校要制定详细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确定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和思路,重点加强师资培训工作。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引进、培养和内部提升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培养一批具有专业能力和实践经验的管理人才,使他们掌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运营管理理念、知识和技能,提升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同时,高职院校还要积极鼓励非学历继续教育教师参与到专业教学活动中,通过参加培训、进修和与其他高职院校或企业合作等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开展教师技能大赛、教学能手评选、青年教师技能大赛等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实践经验。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一批优秀的非学历继续教育教师队伍,形成一支由具备专业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较强创新能力的教师组成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师资队伍。

(四)加强课程建设

课程是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核心,是其内容建设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要根据企业和学生需求,注重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课程建设,设置培训项目所需的专业知识、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等课程内容,丰富非学历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如通过开设培训师、项目经理等专项岗位技能培训课程,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通过开设管理类、营销类等岗位综合素质培训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通过开设市场营销、商务礼仪等培训课程,提高学生的营销能力;通过开设网络与新媒体运营等培训课程,提高学生的信息化技能;通过开设市场调研、项目管理等培训课程,提高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通过开设企业文化建设、职业素养提升等培训课程,提高学生的企业文化认同。

(五)完善评估与反馈机制

培训项目的评估与反馈机制,是确保培训质量的关键。高职院校要制定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项目评估标准,对培训项目实施过程进行严格管理,强化过程管理,对培训项目实施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同时,将评估结果作为下一年度培训项目申报的重要依据,进一步提高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培训质量。高职院校要建立培训项目的反馈机制,加强对培训项目实施过程的监控,及时了解学生对培训课程的满意度、对师资的满意度等,通过信息反馈及时改进。另外,要加强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监控,对于一些不遵守纪律、学习效果差、考核不合格等学生,及时将情况反馈给管理部门和相关教师。

(六)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发展的个性化、灵活性,这就需要信息技术发挥作用。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开展线上线下融合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在线学习、移动学习,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根据不同人群的学习习惯和特点,开展针对性的课程、教材和活动等,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同时,高职院校还要加强对非学历继续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要结合互联网时代学习特点和需求,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相长等方式提高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同时要加强对非学历继续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以实现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科学管理。

(七)加强与社会的合作与交流

高职院校在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时,要注重与社会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例如,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等形式,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服务,提高员工的岗位技能;也可以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学校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教学实践活动。此外,高职院校要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合作,通过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大赛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高职院校还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运营管理机制,提高对非学历继续教育运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从而使高职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规范化运营管理取得良好成效。

四、结论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规范化运营管理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完善管理机制、制定规范的教学计划、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强课程建设、完善评估与反馈机制、强化信息化建设、加强与社会的合作与交流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文琼.高职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北职业教育,2020,4(3):5-8.

[2]孟凡莹,徐峰,刘艳,刘文义,郭秋鉴,周珸.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教学融合实践[J].科学咨询,2024(8):5-8.

[3]陈紫聪.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高质量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24(5):77-81.

[4]张懿凡,李莹.非学历继续教育课程思政评价实施路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4(49):24-27.

[5]崔伶敏,赵剑平.ISD模型在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项目中的运用研究[J].西部学刊,2024(10):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