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日见面礼仪的历史比较:传统与创新

作者

潘博亚

商丘师范学院(河南商丘476000)

摘要: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示尊重对方的过程和手段,是一种行为规范和准则。同处东亚文化圈的中日两国,其见面礼节在演进过程中既恪守文化基因,又吸收时代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传承发展模式。本文通过历史比较的视角,系统解析两国见面礼仪的守正与革新轨迹。

关键词:中日见面礼仪;历史比较;传统与创新

见面礼仪是人们在社交活动中遵循的行为准则,通过特定动作传递善意与礼节。这类行为既反映个体的教养水平,也承载着不同地域的文化特性。在工作场合,人们通过交换名片建立联系;在隆重仪式中常见躬身致意的动作;亲友相逢时则会选择贴面或拥抱来表达情感。这些细节差异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基因,构成了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纽带[1]。

一、中日古代见面礼仪

1.中国古代见面礼仪

中国古代见面礼仪的形式丰富,其中拱手礼和作揖礼尤为典型。拱手礼是中国古代基本的社交礼仪[2],多施用于平辈之间,行礼时双手互握,左手在外,右手在内,置于胸前,并微微弯腰,体现谦逊和尊敬;作揖礼则用于拜见长辈或上级,通常的“作揖”就是抱拳拱手,抱拳是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紧适度[3],动作庄重缓慢,彰显尊老敬贤的传统美德。这些礼仪不仅是一种交往方式,更是儒家文化中“礼尚往来”和“仁爱”精神的具体体现,反映了古代社会等级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2.日本古代见面礼仪

日本古代的见面礼仪,鞠躬礼与跪拜礼占据核心地位,它们不仅是一种身体语言,更是一种文化表达。日本人见面时更喜欢鞠躬。一般礼仪是15度,普通礼仪是30度,最受尊敬的礼仪是45度,第一次见面选择90度鞠躬。鞠躬时男士要双手垂下贴腿鞠躬,女士要将左手压在右手放在小腹前鞠躬,口念“初次见面,请多关照”[4]。规则上,身份低者先鞠躬,且鞠躬幅度大于对方,体现了一种等级分明的社会秩序;而跪拜礼,尤其是“正坐”和“五体投地”,在正式场合或对极高身份者行此大礼,展现了极致的谦卑与顺从,这种礼仪不仅是对个体的尊重,更是对日本传统美德和秩序观念的坚守。这些礼仪形式,透露出日本文化中对于礼仪和和谐的独特追求。

二、中日见面礼仪的异同

1.中日见面礼仪的共同点

中国是有名的礼仪之邦,不管是民族间的内部交流还是对外邦交,都以懂礼节著称,儒家文化中的“礼”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影响深远。而日本同样以自己本国的礼节文化闻名于世[5]。两国均通过鞠躬、低头和使用敬语等行为来表达敬意,并在名片交换和礼尚往来等方面遵循相似的礼节。这些共同点源于儒家文化的深远影响,历史上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特别是日本对唐文化的吸收,进一步巩固了两国礼仪的相似性,使尊重和谦逊成为中日文化中共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中日见面礼仪的不同点

中日见面礼仪的差异可从动作形态、物品交接、语言表达及文化根源四方面观察。在动作选择上,日本社会普遍以不同角度的躬身传递敬意,而中国社交场所则多以肢体接触的握手表达问候。双方虽都重视名片交换的仪式感,但日式礼仪对递送方向、接收姿态等流程规范更为严格。语言称谓方面,中文环境常用简明直呼,日语体系则构建了复杂的敬语系统。究其根源,中国传统礼仪浸润着儒家“礼序尊卑”的哲学思维,而日本礼仪制度融合了神道教对自然的敬畏与武士阶层的行为准则,因此形成了强调群体秩序与身份区隔的特有体系。这些差异恰似两面文化棱镜,折射出东亚文明同源异流的独特发展轨迹[6]。

三、中日见面礼仪的现代化

1.中国现代的见面礼仪

在中国传统礼仪中,见面行礼注重尊卑有序、儒雅有方,如作揖、拱手等。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握手礼、拥抱礼等现代礼仪形式逐渐融入日常生活中。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们在保留原有敬意的基础上对传统的见面礼仪进行了适度调整。例如,在商务场合,主要的见面礼仪是握手礼,这一点与西方接近。在与对方握手时,一定要是右手,且要面带微笑直视对方双眼,这样才符合礼节。在中国人看来,握手是一种增进友谊、表达自己的友善之意的重要方式[6];在亲朋好友相聚时,拥抱礼取代了以往的作揖,大家通过把握拥抱的力度和时长,向对方展现亲切与热情。传统与现代礼仪相融合,在传承了文化底蕴的同时又顺应了时代发展。

2.日本现代的见面礼仪

在现代社会,日本人在非正式场合的交往中,鞠躬的形式更加简化,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交流效率,适用于当前的快节奏生活。同时,为了与国际接轨,握手礼在日本使用得更加广泛,尤其是在商务和外交场合等正式场合,日本人会先鞠躬再握手,或者直接握手,这种结合了东西方礼仪的方式,既展现了日本文化的传统美德,又体现了日本社会的开放性和国际视野。

3.中日见面礼仪现代化的原因

中日见面礼仪的现代化是一个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其中全球化和社会变迁尤为关键。全球化促进了跨文化交流,使中日两国的传统礼仪受到西方简洁、直接风格的影响,握手等国际通用的见面方式逐渐被接受,这不仅体现了对国际规范的适应,也反映了文化融合的趋势。同时,社会变迁中经济发展带来的阶层流动和职业多样化,使得原有等级分明、形式繁琐的礼仪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人们更倾向于平等、高效的交往方式。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加速了信息传播,改变了人们的社交习惯,网络礼仪的影响促使现实中的见面礼仪趋向简化。此外,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公民素质的提升,使人们更加重视个人隐私和空间。在此背景下,“礼”商成为跨文化沟通中的桥梁,能够帮助人们跨越文化差异,建立有效的沟通,促进合作与共赢[7]。

4.现代化对中日见面礼仪的影响

现代化进程深刻重塑着中日礼仪文化的呈现形态,这种变革在文化符号与社交实践两个维度尤为显著。作为东方礼仪典范的两国,其传统问候方式正经历着符号解构与功能重构的双重转变。日本职场中常见“鞠躬角度递减”现象——正式商务场合保留30度标准躬身,日常办公环境则简化为15度颔首致意;中国都市青年在快节奏场景里,将传统拱手礼改良为单手虚握的致意动作。这种对传统仪轨的弹性化处理,折射出工业化社会对效率优先原则的内在需求。文化交融催生出新型礼仪形态。数字时代的到来使得许多传统礼仪在虚拟空间得以延续或转型[8]:日本青年在即时通信中创造性地使用鞠躬emoji符号或动态贴图,企业邮件系统则内嵌标准化敬语模板。中国微信场景中的动态拱手动画,这些数字化礼仪符号在维系传统文化记忆的同时,实现了跨时空的即时传递。面对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两国呈现出不同的文化调适策略。日本通过“形简神存”的方式,将茶道精神和武士道精神注入现代礼仪培训体系;中国则借助“新中式”文化复兴浪潮,在国潮品牌营销中植入改良版传统礼仪元素。这种文化再创造过程,既避免了机械式的传统复刻,又为传统礼仪注入了当代生命力,展现出其特有的延续智慧。

四、展望中日见面礼仪的未来

1.中日见面礼仪的文化价值

中日见面礼仪背后所体现的文化价值,是一种融合了尊重、和谐、谦逊等多种元素的综合体现。这些价值不仅局限于对长幼尊卑的尊重、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对个人成就的谦逊态度,还扩展到礼貌的言谈举止、严谨的纪律性、对工作的敬业精神、对传统礼仪的了解与遵循,以及交往中的互惠原则。这些文化价值构成了中日社会交往的基石,它们不仅彰显了个人修养与社会文明,还维系着社会秩序的和谐与稳定,同时也传承和发扬了两国悠久的文化传统。

2.中日见面礼仪的启示

中日见面礼仪对于现代礼仪教育和社会交往的启示在于,我们需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培养学生具备跨文化的交际能力。教育应注重礼仪的实践性,让学生在理解中日礼仪差异的同时,能够灵活运用礼仪知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交环境。社会交往中,我们应倡导一种包容和尊重的态度,鼓励人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通过得体的礼仪行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东亚各国特别是中日两国在历史上长期积蓄而形成的文化认同, 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寻求文化的统一, 而是为了在尊重彼此固有文化的基础上, 建立更加宽容、更深理解的文化关系[9]。展望中日见面礼仪的未来发展趋势,我们可以预见,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将更加紧密。随着两国文化的相互渗透,未来的礼仪可能会发展出一种新的形式,它既保留着传统的鞠躬、敬语等元素,又融入了国际通用的握手、拥抱等现代礼仪。同时,国际化趋势也将愈发显著。在全球化的推动下,将传统礼仪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可以创造出新颖的礼仪形式,使礼仪更富有活力和时尚[10],但仍然不失各自文化的独特韵味,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形成一种新的国际化的礼仪风尚。

五、结论

中日见面礼仪在历史的发展中演变出了各自独特的礼仪文化特色,从传统到现代,尽管两国礼仪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对尊重、和谐与礼貌的共同追求。这为我们带来了宝贵的启示: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既要尊重并传承传统礼仪文化,也要勇于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通过不间断地对于礼仪等多方面的学习与借鉴,可以增进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与友好交往,进一步推动两国文化的交流和跨文化交际产业的发展。总之,对中日见面礼仪的比较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两国文化的差异,还为现代礼仪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陈昌丽.传承礼仪之邦树立光辉形象[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09(01):61-62.

[2]于少飞.古代拱手礼考略[J].汉籍与汉学,2022(01):184-199.

[3]陈效师.“作揖”礼及其他[J].新湘评论,2014(04):45-46.

[4]李华.中日商务礼仪对比[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10):120.

[5]欧曦钰.中日日常礼仪规范对比研究及其对汉语教学的影响[J].大众文艺,2017(09):209.

[6]邹沐洁.浅谈中日两国礼仪文化的差异[J].大众文艺,2019(10):254.

[7]张冰霄.智能时代,“礼”商为胜——职场礼仪应用之道[J].国际公关,2025(01):14-16.

[8]梅瑞琪,亮剑.以礼仪彰显青春风范[J].新青年(珍情),2025(01):58-59.

[9]陈思佳.全球化与中日文化交融的思考与启示[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04):113-118.

[10]王颖,杨梦怡.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价值及其创新性发展研究[J].国际公关,2024,(15):155-157.

【作者简介】潘博亚(2004.07-),女,河北泊头市人,商丘师范学院本科在读,主要研究方向: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