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县级宣传部群众文化活动的多元协同与资源整合

作者

张风玲

652325********1827, 831800

摘要:县级宣传部面对群众文化活动多样化发展需求,资源整合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围绕县级宣传部群众文化活动展开探讨。研究背景方面,文化活动呈现碎片化趋势,各主体协同不足导致资源利用率低下,基层文化建设遇到瓶颈。本研究目标是构建县级宣传部主导下群众文化活动多元协同机制,探索资源整合有效模式。方法上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途径,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收集县级群众文化活动资料,对政府、社会组织、文化机构参与者观点进行分析。结论表明,县级宣传部应着力构建跨部门协同框架,建立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提高利用效率,政府与社会力量合作能增强群众文化活动影响力,线上线下结合互动模式可提升群众参与度。数字技术应用使乡镇文化资源开发获得新机遇,激励机制创新能动员更广泛社会参与。县级宣传部应当强化引领作用,整合优质资源培育特色文化品牌,推动群众文化活动持续健康发展,实现文化资源效益最大化与群众文化需求满足的双重目标。

关键词:县级宣传部群众文化活动多元协同资源整合数字化传播文化治理

1 多元协同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

1.1 多元协同的理论基础

县级宣传部在推动群众文化活动多元协同建设中,需坚实的理论支撑引领实践。多元协同理论,作为先进组织管理范式,倡导打破单一主体壁垒,构建多主体参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合作新生态。从文化建设角度看,其应用意味着由传统单向传播转向多元互动、共建共享的文化整合模式。

“协同增效”机制在文化协同中至关重要,它通过精神与制度两个层面实现。精神文化协同强化价值观融合与目标一致,为深度合作奠定基石;制度文化协同则通过规范管理、激励机制等确保协同有序。这种内外结合框架,既引导文化活动价值方向,又保障协同高效运行。

面对跨文化管理挑战,县级宣传部需调和不同文化主体间的差异与融合。政府机构、文化企业、社会组织等各具特色,文化差异既是资源也是挑战。通过共识机制、沟通平台及利益协调,县级宣传部能将分歧转化为创新动力,实现跨组织协同。其角色已从文化内容提供者转变为资源整合者、平台构建者与协同引导者,这一转变促进了基层文化活动在有限资源下的最优配置与创新发展。

1.2 多元主体协同的实现机制

县级宣传部在推动群众文化活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资源碎片化、参与主体多元化等挑战。构建高效协同机制成为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路径。多元主体协同需要明确各参与方的权责边界,建立流畅的衔接机制,形成合力推动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的良好局面。

当前基层文化治理实践表明,“政府主导-社会响应-群众参与”的三级协同模型具有显著优势。在这一模型中,县级宣传部承担着枢纽协调功能,通过政策引导、资源配置和平台搭建,激发社会组织的创造活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实证研究显示,政府资源投入、村民参与程度以及公共文化队伍覆盖面三大要素对协同治理效能产生直接影响。县级宣传部应当充分发挥这些要素的积极作用,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培育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完善文化设施网络等措施,为多元主体协同创造有利条件。

2 县级宣传部群众文化活动资源整合策略

2.1 文化资源的类型与价值

县域文化资源,融合历史与现代,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坚实基础。物质文化资源如场馆、广场,提供场地;非物质文化资源如戏曲、节庆,承载地域特色。人力资源方面,民间艺人、志愿者及专业工作者构成智力网络,传承创新。文化遗产作为精神宝库,经创造性转化,焕发新活力。

“共享型文化资源池”概念旨在打破资源分散现状,强调全县域统一调配,通过共享目录制度实现精准匹配与高效配置,体现文化公平与治理创新,解决资源不均、利用率低等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转化评估体系,需综合考虑文化内涵、市场需求、创新空间及传承基础。构建活化利用指标体系时,应关注资源稀缺性、代表性、群众参与度、经济转化能力及社会影响力。县级宣传部通过科学评估与规划,引导资源在保持原真性基础上创新转化,融合现代传播手段与表现形式,满足群众多元文化需求,彰显地方特色,增强文化认同,形成资源整合的良性循环。

2.2 资源整合的创新模式

县级宣传部在整合群众文化活动资源时遭遇多元化挑战,传统单一部门模式已不适应现代需求。跨部门协同机制通过打破壁垒,促进文化、教育、旅游等资源共享,减少重复配置,提升活动质量。数字化平台成为整合的关键,县级宣传部可建文化资源数据库,实现资源归类与数字化,便于共享调用。

区域联动为资源整合提供新空间,借鉴“庭州文化行”,县级宣传部可推动跨县域协同开发,建立文化联盟,共享演出资源、互通文化人才、联合打造品牌,形成规模效应。如“牵手东三县·欢乐进万家”工程,显著提升文化交流频率,扩大活动辐射范围,提升基层文化活动品质。此模式适合地缘相近、文化相通地区。

社会力量参与是资源整合的重要补充,文化志愿服务积分兑换制度能激发社会热情。县级宣传部可设计积分体系,量化志愿者贡献为积分,兑换公共文化权益。此机制降低政府投入成本,调动社会参与积极性,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良性互动,使资源整合更具可持续性和创新力。

3 县级宣传部群众文化活动的实践路径

3.1 数字化传播与互动路径

数字媒体技术正引领县级群众文化活动发生革命性变化,突破了地域时间限制。县级宣传部创新推出“文化云驿站”平台,整合文化资源,让群众轻松获取多元文化内容。该平台运用跨学科数字化手段,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将传统节日文化转化为沉浸式体验,为群众提供直观深刻的文化享受。

为了更精准地把握群众的文化需求,县级宣传部建立了文化活动大数据分析系统。该系统深入挖掘用户参与行为数据,构建出群众的文化消费习惯和兴趣偏好画像,从而有效预测文化需求的趋势,实现文化资源的科学配置。这一数据驱动的决策模式颠覆了传统文化活动“自上而下”的规划路径,使文化供给更加贴近基层群众的实际需求,提升了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2 群众参与的激励机制

县级宣传部推动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核心在于构建有效的参与激励机制。传统文化活动常因缺乏系统性激励而难以持续吸引群众参与,导致活动形式化、参与度低下。解决这一问题,需建立多维度的激励体系,将社会认同、权益保障与参与渠道有机结合。

“文化信用银行”制度的建立为文化参与提供了全新思路,该机制将群众文化活动参与度量化为可积累的”文化积分”,纳入个人信用评价体系。群众参与各类文化活动可获得相应积分,积分可兑换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或享受特定文化权益。这种激励模式通过将无形文化参与转化为有形信用资产,激发了群众持续参与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张绍丽,于金龙.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文化协同过程及策略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16, 34(4):6.DOI:CNKI:SUN:KXYJ.0.2016-04-017.

[2]李佳.文化分歧与文化协同对跨国企业的影响[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DOI:10.7666/d.y509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