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创赢未来”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闫昊 孙叶 韩宇 胡涛
黑龙江大学 150000
摘要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本文基于“五育融合”理念,探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路径,通过分析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德育为引领、智育为基础、体育为保障、美育为升华、劳育为实践的“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希望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五育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等教育
引言:在全球经济竞争不断加剧,科技革命持续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创新创业能力已然成为衡量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关键指标。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例如,重技能而轻素养、重理论而轻实践、重个体而轻协同等。这些问题使得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五育融合”作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核心观念之一,着重强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的有机整合,这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依托“五育融合”理念,本文对构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展开探索,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一、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德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不足
高等教育领域普遍存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偏差,集中体现在将价值伦理教育简化为工具性技能培训层面。多数院校在课程设计上偏重创业计划书撰写技巧和市场分析方法的传授,却未能有效融入职业伦理培育的核心要素。这种教育偏差持续存在,可能造成学生职业发展路径的异化——部分学生将商业活动片面理解为经济收益的获取渠道,而非个人价值与社会效益的协同载体。从可持续发展视角观察,忽视企业社会责任认知建构地教育模式,不仅弱化了个体的全面发展维度,更可能催生注重短期效益而漠视战略规划地营商思维,最终影响市场主体的良性发展格局。
(二) 智育体系单一,创新能力培养不足
当前高等教育体系在知识传递维度呈现出显著的单向性特征,这种认知边界固化现象直接导致了跨学科整合机制与批判性思维培育框架的长期缺位。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深度发展,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现有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矛盾却制约着学生的探索驱动力。研究显示,当教学场域突破传统学科壁垒并建立动态知识网络时,学习者创新效能指数可提升27%~35%。在此背景下,教育创新应当着力构建多维互动空间,通过翻转课堂模式与项目驱动型学习相结合,系统培育学习者的元认知能力。需要强调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的案例研讨机制与协作式问题解决路径,能够有效促进高阶思维能力的迁移转化。这种教学范式的迭代升级,不仅需要重构评价指标体系,更需建立弹性化的课程供给机制,最终形成具有自组织特征的教育生态系统。
(三) 体育与美育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缺位
当代高等教育实践中,体育与美育课程对大学生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在追求学术成就过程中,通过运动训练建立的认知弹性与艺术教育培养的视觉思维,共同构建起人才发展多维素质模型。具身认知理论表明,规律性的体能锻炼不仅强化生理机能,更能提升个体在高强度工作情境中的决策效能。格式塔心理学视角下,系统化的审美训练有助于创业者解构市场需求的潜在图式,从而在服务设计与产品创新中实现价值突破。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教育体系仍存在结构性失衡,实践教学中这两类课程常被压缩至边缘地位,其育人功能尚未得到应有制度性保障。
(四) 劳育实践环节薄弱
高等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着认知与实践地结构性失衡,尽管基础理论教学构成知识体系根基,但产教融合视域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更倚重具象化能力锻造。当前多数院校尚未构建起立体化的实践教学矩阵,其搭建的创新型实训平台往往局限于模拟场景操作,即便签订产教合作协议也鲜见实质性地项目制推进机制。这种知行脱节直接造成应用型人才培育链断裂——商科学生难以深入实体企业的运营全流程,工程技术类学员缺失产品迭代的完整孵化周期体验,跨学科协作地真实商业场景还原度亟待提升。
二、“五育融合”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路径
(一) 以德育为引领,塑造创新创业价值观
在“五育融合”所构建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里,德育应处于核心引领之位。高校可依托构建“大思政”格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全流程。在此过程中,高校需系统地设计德育课程模块,此模块涵盖商业伦理、企业家精神、社会责任等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模拟这类互动式教学法,以此引导学生深入思索创业活动的社会价值以及伦理边界。
与此高校要建立“课程思政 + 创业思政”的双轨育人机制。在专业课程中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在创业实践中强化价值引领。可邀请具备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担任校外导师,通过讲述真实的创业故事来传递正确的创业价值观。如此,培养学生形成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让学生在未来创业实践中,既能敏锐把握商机,又能坚守道德底线。
(二) 以智育为基础,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智育,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基础性工程,依托重构课程体系的方式,以打破学科间的壁垒。进而建立起“金字塔式”的创新创业课程架构:在底层,设置诸如创新思维、批判性思考这类通识课程;中层则开设跨学科的项目制课程;顶层设计专业领域的创新实践课程。
高校应积极推动构建“主修专业 + 创新创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聚焦于开发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科技的交叉课程,采用问题导向学习(PBL)、设计思维等先进教学方法。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与在线学习平台,构建“理论教学 - 模拟训练 - 实战演练”的渐进式人才培养路径。并且,建立弹性学分制度,允许学生进行跨专业选课,以及转换学习成果。
从宏观层面看,通过这样的课程体系与培养方案的设计,能够系统地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复杂问题解决能力;中观上,有助于打破学科界限,促进知识的融合;微观来讲,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筑牢坚实的智力根基。
(三) 以体育为保障,提升创新创业身心素质
体育于创新创业教育领域承担着保障之责。高校可构建体育教育体系,此体系涵盖体质训练、心理调适、团队建设三个维度。具体而言,一方面需开设特色体育课程,这些课程是专门针对创业者设置的,将体育锻炼和心理素质培养进行有机融合。要建立创业者健康档案,为创业者提供定期的体质检测服务以及心理疏导服务。设计创业沙盘模拟活动,在其中融入体育元素,使得学生在体力消耗的过程中体验创业的艰辛。高校还可组建创业运动社团,通过开展团体体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同时举办像创业马拉松这类特色活动,让学生在体能挑战中磨练意志品质。如此一来,可全面提升创业所需的身心素质、抗压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为未来的创新创业实践储备充足的体能与心理资本。
(四) 以美育为升华,激发创新创业创造力
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里,美育有着独特地升华功效。高校可依托构建“审美教育 + 创新思维”这种培养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具体而言,在中观层面,高校有诸多措施。
开设相关美育课程。在微观层面,开设如设计思维、艺术创新这类美育课程,并且把美学原理融入产品设计教学中。这背后依托的是审美教育学理论,通过课程学习与实践,培养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美学感知。
建设创新美学实验室。该实验室能提供艺术创作与科技创新地交叉实践平台,从宏观上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跨学科创新环境,依据跨学科创新理论,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
举办创业美学工作坊。邀请艺术家与创业者展开对话,从中观角度促进不同领域思维的碰撞,基于创新交流理论,为学生开拓创新视野。
然后,组织校园创新文化节。在微观层面,这能够营造出崇尚创新地美育氛围,从宏观上提升校园创新文化软实力,根据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熏陶学生的创新意识。
建立“美学素养”评价指标。将审美能力纳入创新创业人才评价体系,从微观上引导学生注重自身美学素养的提升,依据人才评价理论,培养学生的美学感知力、艺术表现力和创新想象力。如此一来,学生能够从美学视角发现商业机会,进而创造出兼具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产品与服务。
(五) 以劳育为实践,强化创新创业实战能力
劳育,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中至关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实践环节,高校有必要构建一套“三位一体”的劳育实践体系。
在校内,高校应着手建设具有真实场景的创业实践平台。此平台要模拟真实地市场环境,为学生提供切实可操作的创业机会。在校外,高校需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这一重要模式。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建实践基地,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下,高校依据企业实际需求,为企业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在社会层面,高校可组织公益创业项目。通过这类项目,让学生深入体验社会企业的独特运作模式。高校应实施“理论课程 - 模拟实训 - 真实项目”的渐进式培养路径。明确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一定学时的创业实践。建立以实践成果为导向的科学评价机制。这一机制能激励学生在真实的市场环境中去检验自身创意、磨炼创业技能。在此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从而实现学生从校园到社会无缝衔接。如此一来,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为未来的创业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论:
依托“五育融合”理念,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可获得系统性的思路支撑。从宏观层面看,“五育融合”涵盖德育引领、智育奠基、体育保障、美育升华、劳育实践五个维度。中观上,以这“五育”为基础构建“五位一体”地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微观而言,此体系聚焦于培养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突出的创新能力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未来,高校应在教育改革方面更进一步,推动“五育融合”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交融。如此,方能为“创赢未来”这一目标提供坚实可靠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杨振江、李国喜、张志铭等学者所著的《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路径选择》一文发表于《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4年第5期,该文的页码范围为123 - 127页。
李俊. 高职院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协同视阈下创新创业育人机制构建探析[J]. 职业教育研究,2025(3):45-49.
胡燕子、彭明雪、赵元栋在《高校党建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一文中展开了相关研究。该文发表于《四川劳动保障》2024年第5期,页码范围为36 - 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