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三体》为例研究中国科幻类文学作品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

作者

王涣迪 林方园 范昱含 李璐指导教师

西安外国语大学 日本文化经济学院 陕西西安 710100

基金项目:本文受“西安外国语2024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编号:S201410724056)

摘要:

自2019年日文版《三体》发行以来,其热度持续位居日本畅销榜前列。本研究通过Python及TF-IDF算法分析日本读者评论数据,量化情感态度及接受特征,总结《三体》在日传播成功的核心因素,包括科幻设定创新性、翻译策略适配性及多元传播渠道的协同效应。研究成果为中国文学海外传播提供了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实践路径参考。

关键字:中国文学,日本,跨文化传播,三体

引言

《三体》作为中国科幻文学的代表作,其海外传播现象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当前国内对其在日传播的研究多聚焦译介层面,缺乏对受众接受特征的系统性分析。本研究结合数据挖掘与文本分析,旨在揭示《三体》在日传播的深层机制,为中国文学跨文化传播提供策略支持。

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一)《三体》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国内目前针对《三体》的研究自2011年起,已产出相关研究501篇,2015年后每年平均产出 56 篇,在科幻研究体系下独树一帜。其中中国文学占比29.93%,外国语言文字占22.59%,文艺理论占比21.73%。而外国语言文字研究领域的主要主题则为“科幻小说”、“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涉及传播领域的占比则为0.2%。 海外传播的研究也多基于英译本,对于《三体》日译本及其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情况的研究成果较少。

(二)《三体》在日本的研究现状

由于《三体》的日译本是2019年开售并大热,且后两部的日译本分别是在2020年和2021年开售,因此日本学界的相关研究也是在2019年和2020年达到高潮。其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类:对刘慈欣的研究、对《三体》系列的研究、对中国科幻的研究。此外,虽然刘慈欣多次表明作品中无政治隐喻,但日本学术界仍热衷于讨论其暗含的隐喻。

(三)  本研究旨在解决的问题

当前国内对《三体》在日本传播的研究较少,且多停留在译介层面,缺乏对其热度成因及传播全链条的系统分析。日本学界聚焦文本解读,政治性论述较多但证据不足,双方在理解和思想传达上均显不足,暴露出中华文化“由表及里”传播的困境。本研究旨在探讨并破解这一难题。

项目实施的目的及意义

(一) 项目实施的目的

在21世纪新兴科技与多元传媒推动下,小说市场不断成熟,中国文学作品快速发展,逐步走向海外。《三体》作为中国科幻代表作,自2019年7月由日本最大科幻出版社早川书房推出日文版后迅速走红,首印1万册当天售罄,一周内销量突破9万,一月内累计售出10万册,在日本取得瞩目成绩。本研究旨在梳理《三体》在日本的传播路径与接受状况,运用Python与TF-IDF算法大规模分析日本读者评论,量化其情感态度与接受特征,探讨其受欢迎的深层原因,总结《三体》在日传播经验,为中国科幻乃至文学的跨文化传播提供有效借鉴。

(二) 项目实施的意义

日语翻译是中日文明交流的重要桥梁,不少中国文学作品在日传播中塑造了中国正面形象。在文化“走出去”背景下,日译不仅是作品走出国门,更要深入人心,系统传达中华优秀文化与价值观,助力中华文化在日传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新时代文化输出的深层次目标。

项目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论文旨在用数据挖掘的方式和对读者评论的观点分析进行跨文化传播的研究。依照数字人文的研究取向,采用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方法,以数据量化的方法先从宏观把握整体方向,进而以文本分析的方法对重要部分进行细读。

调查方法及分析方法

(一)调查问卷:

以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三体》系列在日本的传播情况。以传播主体和传播渠道两个维度,梳理作家、译者团队以及出版社、主流媒体、传播参与者在传播过程中的活动及其发挥的不同作用。

(二)搭建 Python 及 TF-IDF 算法平台:

分析日本受众的整体性接受特征。由于文学作品的接受活动存在两个不同层面受众的差异,以审美鉴赏为主的普通受众和以理性批评为主的专业受众。

1.数据处理与预分析

代码如下:

japanese_reviews = [

"三体の宇宙観は日本人の哲学的思考と共鳴する",  # 正面评价

"中国SFの視点が新鮮だが翻訳のニュアンスが難しい",  # 中性评价

"第二部のプロット展開が理解しにくかった",  # 负面评价

2. 预处理优化

代码如下:

import MeCab

import re

# 日语分词器

mecab = MeCab.Tagger("-Owakati")

def japanese_tokenizer(text):

text = re.sub(r'[^\w\s]', '', text)  # 去标点

return mecab.parse(text).strip().split()

3.构建日语TF-IDF模型

代码如下:

from sklearn.feature_extraction.text import TfidfVectorizer

# 使用自定义日语分词器

vectorizer = TfidfVectorizer(

tokenizer=japanese_tokenizer,

stop_words=["の", "に", "を", "は"],  # 日语停用词

max_features=1000

tfidf_matrix = vectorizer.fit_transform(japanese_reviews)

4. 可视化关键词

代码如下: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import seaborn as sns

# 获取TOP20关键词

feature_names = vectorizer.get_feature_names_out()

tfidf_scores = tfidf_matrix.sum(axis=0).A1

top_indices = tfidf_scores.argsort()[-20:][::-1]

# 绘图

plt.figure(figsize=(10,6))

sns.barplot(

x=[feature_names[i] for i in top_indices],

y=tfidf_scores[top_indices],

palette="viridis"

plt.xticks(rotation=45)

plt.title("《三体》日本评论TF-IDF关键词TOP20")

plt.show()

(三) 数据分析:

按照上述整体性接受特征提供的方向,深入受众评论进行重点部分的文本分析,以其呈现出的协商式解码和对抗式解码两种方式解读日本受众的接受活动。

(四) 深层次解析:

通过统计上述词频出现的内容,整合分析其背后所传达出来的深层次意味。

结果及其考察

分析《三体》系列在日本受众的整体性接受特征,我们基于TF-IDF算法平台从文本数据中提取关键主题、情感倾向和文化适配性特征。本文选取了两个类型相异但都很有影响力的书评平台,分别是以长评为主、点赞互动较多的日本亚马逊平台和评论数目庞大、以短评为主、点赞互动相对较少的“読書メーター”平台,利用python爬虫技术抓取《三体》系列在这两个平台的读者评论,将重复评论、非日语评论等进行过滤后共采集了日本亚马逊平台693条评论及“読書メーター”平台的6881条评论作为总样本进行整体性分析。

(一) 受众接受主题的特征

接受特征分析维度,为了更详细地阐述读者评论中高频词的特点,将两个平台高频词所在评论以可视化词云图的形式展现。

基于上文可视化结果,本研究将主题分为“角色剧情”,“类型评价”,“主观感受”与“创作背景”四个类别。

“角色剧情”是探讨《三体》 系列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性格、行为及剧情的发展,如“葉文潔、ヨウ·ウェンジェ” (叶文洁)“物理”“面壁者”等。

“类型评价”主要包括《三体》系列小说的文学类型及其呈现的特征、同类型文学的相关人物 等,如“SF”(科幻小说)“スケール”(规模)等。

“主观感受” 是受众对小说内容在自身情感层面的直接反馈,包括小说内容是否满足受众的娱乐需 求和舆论热潮下的读者期待、翻译是否符合语言习惯等,如“面白い”(有趣的)“期待”“ルビ”(注音假名)等。

“创作背景”主要侧重于探讨小说中故事最初发生的背景及《三体》系列创作的现实背景,如“中国”,“文化大革命”。

(二)日本读者评价特点

1. 用词积极

从整体看,本研究爬取的日本读者高频词中表达自己主观感受的占比均达到25%,除表达自身对于科幻作品的理解困难之外,基本均为积极词语。从可视化词云图中,我们可得到“面白い”一词在两个平台中均被高频提及,排在高频词榜的第二名。以及,“楽しみ”,“すごい”,“読みたい”,“引き込まれた”等词语也是出现频率较高。综上所述,即使存在对科幻作品的理解困难,日本读者受众对《三体》系列的认可度较高,且对下一系列的作品满怀期待。

2.角色剧情讨论度高

由词云图可见,日本读者受众对《三体》系列的评价集中于“角色剧情”主题,讨论度较高,其中包括但不限于“ゲーム”、“VR”、“史強”、“面壁者”、“羅輯”(ルオ·ジー)、“智子”(ソフォン)、“冬眠”、“水滴”、“展開”、“宇宙”、“次元”、“人類”、“程心”等词语。由读者对于剧情讨论度来看,《三体》系列情节紧凑,幽默生动,非常吸引日本读者,侧面说明读者们对于该系列作品的认可与欣赏。

3. 创作背景关注度低

日本读者对于科幻小说这种类型文学中,关于“创作背景”的关注度相比其他领域而言较低。对“创作背景”的讨论多集中于《三体Ⅰ》,大部分是被作为《三体》系列开篇的故事背景而提及,相比之下,关注到中国文化内核等深层信息的则更少。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三体》系列在日本传播的基本内容特征:相比于国内的本土受众,日本普通受众更关注文本的表层信息,即对剧情和角色的相关内容进行解读,少部分受众关注与科幻小说这一类型文学相关 的信息。但是,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现状等深层信息却鲜少涉及与关注。

展望及建议

今后的研究可以围绕中国科幻文学国际传播提出一套系统化方案。例如,通过跨地区对比分析《流浪地球》与《北京折叠》在日、韩、欧美市场的接受差异,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科幻题材的偏好特征,并据此设计"文化负载词接受度""叙事风格适配性"等多维量化指标,构建科学的评估模型。在技术层面,一方面运用NLP技术实现AI辅助翻译,智能处理"人民公社"等高文化障碍词并生成多版本译文及注释,另一方面开发基于情感分析的受众监测工具,实时追踪海外读者反馈以优化传播策略。实践层面可以采取翻译优化与传播创新双管齐下的方式,既通过"译者-读者"反馈机制和专项翻译基金提升译作质量,又借助《三体》IP衍生开发和海外高校课程合作拓展受众群体。最后建议将"文学出海"上升为国家文化战略,通过税收优惠、版权保护等政策杠杆激发市场活力,从而形成从学术研究、技术赋能到产业实践、政策保障的完整闭环,系统提升中国科幻文学的全球影响力。

结语

《三体》的海外传播启示在于:文化产品的“走进去”需以受众需求为锚点,通过技术、策略与政策的三角支撑,实现从文本输出到价值共鸣的跨越。未来,中国文学的全球化不仅需要更多“三体现象”,更需构建可持续的生态体系——让世界不仅看到中国的“星辰大海”,亦读懂背后的“文明基因”。

参考文献:

[1]蒋丰.《三体》在日大火,日本人从何了解中国[N].环球时报,2024-07-23(013). DOI:10.28378/n.cnki.nhqsb.2024.004375.

[2]徐文君.中国科幻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传播——以刘慈欣《三体》为例[J].新楚文化,2024,(20):65-68.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20.016.

[3]韩思宁.小说《三体》的影视改编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24.DOI:10.27391/d.cnki.gxagu.2024.000985.

[4]金鑫.从《银河界区》到《三体》[D].西北民族大学,2024.DOI:10.27408/d.cnki.gxmzc.2024.000256.

[5]施畅.大国科幻:《三体》故事世界的跨媒介叙事[J].中国文艺评论,2024,(05):86-96+127-128.DOI:10.19324/j.cnki.zgwypl.2024.05.008.

[6]王丽.“讲好中国故事”视角下的刘慈欣小说叙事研究[D].重庆三峡学院,2024.DOI:10.27883/d.cnki.gcqsx.2024.000032.

[7]宋菁,徐惟诚.中国科幻文学的海外传播——以《三体》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接受为例[J].语言与文化论坛,2023,(02):117-126.

[8]李建福,高序莹.浅析刘慈欣《三体》中的现实主义思想及中国叙事[J].现代交际,2023,(06):89-97+123-124.

[9]范禹岐.功能翻译理论下《三体·死神永生》日译本研究[D].吉林大学,2023.DOI:10.27162/d.cnki.gjlin.2023.006736.

[10]朱倩格.《三体》系列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研究[D].大连外国语大学,2023.DOI:10.26993/d.cnki.gslyc.2023.000237.

[11]冯迎霜.刘慈欣《三体》系列海外传播成功动因探析[J].名作欣赏,2022,(18):116-119.

[12]胡丽娟.传播学视阈下刘慈欣科幻小说的海外接受效果研究[D].山东大学,2022.DOI:10.27272/d.cnki.gshdu.2022.002855.

[13]於伟澄.2015—2020年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德国的译介——基于数据分析上的量化研究[J].今古文创,2022,(04):114-116.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04.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