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与实践辩证关系对当代文艺作品创作的启示
孙延云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650504)
摘要: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重要原理,通过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以及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这一重要理论,并运用于当代文艺创作的实践指导中,是对这一理论的真理性验证,也是为当代文艺作品的创作注入新鲜的活力,能够有效推动文艺作品创造性发展,并进一步发扬优秀文艺作品中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理念,传播文化自信。
关键字:认识与实践;辩证关系;文艺作品创作;启示
一、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体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检验标准这几个方面上。通过论证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我们得以明确实践的重要性与基础性作用,从而引申到对文艺作品创作的意义与启示上。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通过实践活动,人们可以获得直接经验。在对感性世界的作用下,人的五官直接获得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但是这只是初步的认识,在获得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人的大脑中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形成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并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与抽象的思维活动,进一步加深对事物的本质的理解,这是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过程,也是逻辑分析由感性到理性深化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生产实践是基本的实践活动,基于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在不同生产力发展阶段,通过改造工具、更新生产技术,来获得关于知识技能的新认识。而科学实验也是获得关于自然界本质规律的认识,通过假设验证并证明猜测,在多次试验与材料逻辑分析的基础上,获得关于某一定律的深刻认识。在社会交往中,人们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联系建立起关系网,从而形成不同的社会意识,并且促进了语言文化的产生。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一重要的方法论正贯穿于整个感性世界当中,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以及历史文化,而文艺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实践为当代文艺作品的创造发展奠定基础,又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对文艺作品的精炼。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活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的变革,在实践的影响下必然会思考各类问题以寻求解决之道,从而促进认识发展。也正如数字媒体时代的发展影响着艺术传播媒介的革新以及新型艺术创作的形式变革,在融合新媒体与文艺创作的过程中,面临着如何将新型媒介传播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要话题,以让传统文化更深入的走向群众,以回答新时代传统文化的继承性与创新性的问题,内容的传承、形式的创新,内容与形式相结合是答案之一。数字时代互联网的发展,帮助大众收集信息获得更新更全面的知识。但是正因网络的迅速性与传播性,一些信息并未经过实践检验而发出并在网络上得以传播,那么,如何辨别网络信息的准确性也是数字时代带给我们的一项难题。实践创造的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数字时代,人们通过网络获得信息是实践为动力的缩影,但在信息包裹的时代下,正因能迅速地获得大量信息与知识,是否会因此减少对直接实践的投入而更多地依靠间接信息,而对间接信息以何种方式辨别真假的现实问题,应当能从实践中寻找到答案。新型传播媒介的出现,使大众对文艺作品创作产生了新需求,文艺作品的传播也需适应媒体媒介新形式,如现在“短剧”“广播剧”的出现,体现了大众对文艺作品有着快节奏、叙事精炼的需求。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文艺作品的创作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完成的,是基于创作者本人的经历与对感性世界的认识的创作,是他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所体验到的各类认识的综合,从而形成的对于事物的认知与感悟。实践基础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为形成一部文艺作品做铺垫。但并非所有的文艺作品的出现都会让大众生成共鸣并广为流传,一些扎根大众,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才能成为观众心中的好作品。文艺作品完成后,流入市场中,为观众所了解、评判,观众通过观赏以体验,文艺作品引起观众的共鸣或好评,能表明该作品在某些方面体现了生活中的一些共性特征,验证了文艺作品中的一些真理性内容。一部作品广为流传并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对社会有着积极影响,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检验该作品的真理性。当然,实践对文艺作品的检验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历史的检验,经过多次的实践中反复验证其合理性与真理性内容,这也是一些文艺作品经典咏流传的原因。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文艺作品具备深厚的立意,不同题材的作品立意视角不同,但通过不同的立意经过媒介传播的影响,文艺作品中的情感与价值观的深入分析会引发大众探讨,这些作品中所传达的思想,会进一步引发大众产生共鸣并思考。通过思考以回应关于一些问题的解决之道与看法,从而作用到实践生活中。文艺作品中体现的价值观念引导大众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出发点,从而指导进行实践活动。公益广告也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现,公益广告所传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对社会风气的引领具备重要作用,公益广告的出现不仅是在思想意识层面上引导树立正确的观念,也是在引导大众以实践作用到社会生活中。在电影《我不是药神》中以卖药-买药为线索的这一事件,不单是叙事,也体现了文艺作品启发大众思考的作用,电影引起反响,也不禁让大众思考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以及人的生命价值的问题,并且还提升大众的社会责任感,思考关于公共健康的责任与有效的医疗体系构建。
(二)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体现在认识可以指导实践,正确的认识帮助构建合理的规划以更有效率地指导实践活动,得到丰富的感性材料。认识的反作用还可以体现在其通过合理的预判能够规避风险,并且通过激发创新性促进技术革新与进步。认识的反作用在于通过认识进行总结思考、综合分析从而总结经验教训,以量变达成质变,完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文艺作品的创作中,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体现为创作者本人通过日常实践得来的经验与感悟即认识,运用到撰写文艺作品的实践当中。观众通过观赏以及评价文艺作品,引起共鸣引发思考,引导观众树立正确的三观以指导投身实践。好的文艺作品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是具备高价值的、能促进社会进步并对社会有影响的艺术作品。但一些文艺作品的撰写是以片面的视角去看待,或者未投入社会实践进行调查,导致作品传达的理念难以引发观众的共鸣,难以创造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作品。此问题的解决之道仍在实践,通过深入实践切实体会文艺创造下的具体人物 应当对人物的理解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进一步摆脱空中楼阁形式。
二、认识与实践关系对当代文艺创作的启示
(一)发挥实践的基础作用
1.社会实践中获取经验
社会实践是文艺作品的基础,通过实践得到丰富的感性材料与认识,以创造文艺作品为目的。在创造文艺作品中不能脱离实践,而光靠想象。脱离实践的文艺作品,难以得知人民群众的需求与喜好,难以了解现实的社会背景以及大众所关注的问题,创造出来的文艺作品难得到群众的共鸣,并且若以片面的或者过于主观的视角创作作品,会偏离客观事实而走向悬浮式创作的套路。一些文艺作品能够取得好的成绩,是足以深入实践,进行调查,了解一片区域的风俗与文化,以及人的性格经历,才能写出平凡但真实的情感,这种文艺作品才会历久弥新,克服文艺作品中形式主义的现象。必须深入群众,了解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才能在实践中一方面汲取灵感,另一方面在实践中获得感性经验,并通过头脑加工将二者分析综合起来,形成符合人民大众喜好的且具有创新力的文艺作品。文艺作品的创作,一定与主流文化相符合,要注重文艺作品的教育意义,优秀的文学作品对社会进步、思想深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利用网络传播媒介进行社会交往与互动,从而深入生活,加强对某一区域、某一方面的深刻理解,汲取养分以为文艺作品的创作积累素材。
2.实践推动文艺作品创作创新
实践的发展、生产力的变革、技术的进步,带来的人工智能数字革命也为文艺作品创作的形式带来了创新,此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也给文艺作品的创作提供了深刻的话题,如何将人工智能创造技术与文艺作品有效结合,以利用人工智能给予文艺作品分析批判与点评,从而促使创作者本人以更加全面的视角看待所创作的文艺作品,以使得文艺创作的过程更具多视角。但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过程中,要注意人工智能所提供的思路与方法是否构成侵权行为、它提供的想法是否与个人原创性冲突、在人工智能迅速升级中,如何保持自身的创新性与独特性、在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的方便属性与自身如何培养逻辑思考能力等的问题,这也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挑战,这就需要文艺创作者不断地学习,以应对新的挑战。
(二)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
1.发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强调“艺术为人民服务”,要关注社会现实层面的人。文艺作品的创作要有深刻的立意,并以现实的人为立脚点,艺术归根到底是为人民服务的,是要作用到社会上的。好的文艺作品的创作需要以正确的理论作为指导,以引领创作的方向。正确理论的指导保证了文艺作品创作的方向,以更明确地创造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在电影《我不是药神》中,这部电影是立足社会生活,以围绕人民群众所关注的医疗与健康问题为基点,贯穿了法律与道德等具备的冲突性视角而进行的创作。此篇影片引起群众的共鸣,一方面是基于细腻的拍摄风格与视角,聚焦到人物的情感、人物经历的磨难等以贴合群众。另一方面是基于此片关注的现实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冲突性元素的关系,更易引起群众的思考。该片正是基于关注社会问题,引起公众对医疗体系建设的关注,以及对生命健康价值等的重视,这部作品为其他作品的创作提供了材料与灵感。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文艺作品的创作需要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双重作用,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在创作的初级阶段,是创作者本人的感性认识发挥了作用,感官系统的触发,是对现实的直观感受。在后续的创作中,是将所得的感受以及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处理、逻辑分析从而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得到对一事物更深层次的看法,缺少感性认识,就少了基础,无法构成理性认识,缺少理性认识,只基于感性认识则缺少对文艺作品创作中更全面深邃的思考,而仅停留在表面,难以得出真理性结论。要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中,把握两者之间的联系,以科学的方法论去指导创作文艺作品,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老人与鱼的搏斗中,通过在斗鱼的过程中,逐渐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达到两者相统一的过程。以搏斗的感官触碰直观的感受,转而感受到勇敢、顽强生命力的力量,从而引发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3.“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方法论指导
文艺作品的创造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是通过这实践中达到对事物某一方面的认识,再指导实践,并在后续的实践中,达到对事物更加全面的了解与认识,如此反复,从而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文艺作品的创造过程并不是简单的撰写、刻画,而是在实践中得到丰富的感性材料,用头脑加工分析的基础上,而得到更加深入的理解,并用知识指导实践,再次投入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这也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二次否定达到对事物另一方面的认识,以更加全面的视角创造文艺作品,文艺作品需要经过多次实践打磨并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
三、路径建议
(一)建立激励导向机制
建立激励导向机制,通过设置文艺作品创作奖项,以激励创作者写出更加贴合人民群众,受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将激励导向与深入基层、深入实践相结合,以提升创作者的创造灵感与形成非脱离现实的形式。以这样的方式帮助创作者更加贴合人民群众与社会生活,从而创造出反映现实生活,引起人民共鸣,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的文艺作品。
(二)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
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通过利用数字媒体传播媒介以发挥其传播迅速的特点,用来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将科学的文艺创作理念转化为创作者内心的理念,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不脱离实际、不脱离群众的文艺创作风尚,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引导,正确的理论对实践具备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以创造出更多符合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建立文艺作品讨论平台
通过建立文艺作品讨论平台,在平台中,公众通过观赏作品形成个人的评价机制,并在平台上辩证地发表意见与看法,收集公众关于某一影视作品的分析与共鸣后的观后感,学习其他文艺作品得以吸引大众并获得好评的优点要素,并针对自身作品的客观不足进行总结得出经验,并将经验用于再次的文艺作品创作当中去,这也正体现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原理。
四 结语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是科学的方法论原理,以这一正确的方法论指导文艺作品创作,让文艺作品更加深入群众、贴近生活,创造出更多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作品。在文艺作品的创作中,要认识到创作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经过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才能以更加全面、深入群众的视角看待文艺作品创作。
【作者简介】孙延云(2000.01-),女,汉族,河南省信阳市人,云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