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中趣味化与生活化教学策略的运用
马洪福
浙江省永康市方岩景区小学
摘要:在体教融合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亟需制定契合儿童认知特征的有效策略。本研究基于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框架,探索趣味化、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践路径。创设游戏化情境关卡加速运动技能迁移,借助家庭社区资源联动实现健康行为养成,依托生活主题项目式学习推动体育品德内化,这些策略能有效提升运动能力习得效率,强化健康行为持续动力,实现三维目标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小学体育;趣味化;生活化;运用策略
引言:当前小学体育教学面临运动技能习得同健康行为养成割裂的现实困境,传统训练模式难以适配学生具象化思维特征,技能传授同生活应用存在显著断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转型,建立课堂内外联动的实践体系。在健康中国战略推进背景下,探索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模式,对于优化体育课程实施质量、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一、创设情境闯关与趣味挑战活动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引入趣味化策略,既是顺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也是落实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路径[1]。小学生注意力易分散且具象思维占主导,趣味化设计依托生动情境及游戏化任务,能有效激活运动参与的内驱力,促进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及体育品德三维目标的协同发展。篮球教学中可构建“丛林探险”主题情境,将球场划分为不同挑战区域,设置“穿越藤蔓隧道”运球绕杆、“突破食人花阵”双人防守突破、“攀登火山口”三步上篮等关卡,每完成指定动作即可获得能量勋章。采用彩虹标志桶搭建动态障碍路线,运用动物卡通贴纸标记投篮得分区域,借助计时沙漏制造紧迫氛围,基于角色扮演强化团队协作意识。挑战难度设置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初期允许单手运球穿过简单曲线路径,随着技能提升逐步增加防守干扰及运球速度要求,最终实现行进间组合动作的流畅衔接。为强化健康行为培养,在关卡间隙穿插“能量补给站”环节,设计原地高抬腿模拟跨越溪流、侧滑步模仿躲避落石等体能训练,将运动负荷自然融入叙事脉络。借助蓝牙音箱播放丛林音效构建沉浸式环境,运用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心率变化,以可视化数据引导学生感知运动强度及身体反应的关系。在技能挑战中设置团队积分机制,要求各组根据成员特长自主规划闯关顺序,培养战术决策及责任担当意识,使体育品德培养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行动。动态调整关卡布局形成可变空间结构,利用荧光障碍物创设夜间丛林场景,基于光影变化拓展教学时空维度,使固定篮球场转化为持续更新的探索空间,保持活动内容的新鲜感及挑战性。
二、联动家庭任务与社区运动资源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生活化策略,是实现运动技能向健康行为转化的重要桥梁,亦是深化体育及健康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载体[2]。生活化设计依托整合真实生活场景及运动经验,促进运动能力迁移至日常锻炼场景,引导学生在家庭社区中建立可持续的运动习惯。足球教学可开发“社区足球探险家”主题项目,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方联动的实践网络。课堂内预设“家庭训练任务卡”,要求观察社区足球场地特征并绘制简易平面图,记录家庭成员传球配合次数形成数据图谱,借助智能手环采集每日步数换算为虚拟足球里程数。周末组织“社区足球寻宝赛”,利用社区广场地砖纹路设计折线运球路径,依托绿化带间隔设置亲子射门靶位,将路灯杆改造为传接球障碍标志物。整合社区健身器材开发专项训练模块,例如利用上肢牵引器模拟掷界外球发力姿势,借助扭腰器进行带球变向重心控制练习。开设“家庭足球创意赛”云端平台,征集利用生活物品自制的球门、训练器械等影像资料,优选设计方案融入课堂教学。联合社区物业举办“楼道颠球挑战”,规定每日完成特定楼层台阶往返运球任务,将体能训练嵌入生活动线。定期在社区公园开展混合年龄小组赛,设置“祖孙传球接力”“邻里三角短传”等环节,使足球技能转化为社交纽带。扫描社区商铺二维码获取定制训练任务,如在便利店货架间完成限定步数带球穿梭,将商业空间转化为运动技能应用场景。建立家庭足球技能认证体系,家长基于视频考核获得“家庭教练员”资格,形成可持续的家校共育机制。
三、结合生活化主题与项目式技能
小学体育教学以提升学生身体素养、增强健康意识为核心,融合趣味化及生活化的教学策略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参与体育活动[3]。小学阶段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抽象化的运动技能传授易造成理解障碍,缺乏生活关联的教学内容也难以引发情感共鸣[4]。将教学内容嵌入贴近生活的主题中,借助游戏化、项目化设计提升参与兴趣,能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运动能力、规则意识、合作精神的协调发展,进而支撑体育同健康核心素养中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健康行为和心理品质的有机融合。
在小学乒乓球教学中设置“家庭杯乒乓挑战赛”项目,将课堂内容融入家庭场景,选取“厨房小厨神”“阳台飞球秀”“客厅反弹王”等主题作为技能任务,围绕发球、接球、控球三类核心技能进行模块化训练。教学中设计“锅盖发球”“盆中接球”“靠墙回弹”等趣味性强的练习环节,激发学生对场景的熟悉感,提升动作学习的迁移效率。竞赛环节采用积分制和组队模式,围绕生活物品改造的乒乓游戏展开,设置不同得分任务点,鼓励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发球精准、接球稳定、连续回弹等项目,教师依据学生表现进行即时反馈。项目化任务结构清晰,目标明确,训练同竞赛相结合,不仅提升技术动作掌握的系统性,也有助于学生在协作中增强规则意识,形成主动练习的行为习惯。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过程体验及生活连接,运用多样化材料及情境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在真实问题及趣味活动中习得运动技能,实现体育课堂的高效共生。
结束语:小学体育教学趣味化、生活化策略的实践,验证了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学范式转型的可行性。基于情境认知同真实应用的深度融合,运动技能习得突破课堂边界向生活场景延伸,健康行为培养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建构,体育品德塑造依托社会化协作实现价值认同。多维策略的协同作用能够有效弥合技能训练及行为养成的断层,促进认知发展、行为改变及情感体验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孟京涛. 小学体育教学中趣味化与生活化教学策略的运用 [J]. 天津教育, 2024, (04): 114-116.
[2]连文玲. 趣味化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试题与研究, 2023, (24): 85-87.
[3]俞金花. 趣味化与生活化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影响分析 [J]. 小学生(下旬刊), 2022, (02): 123-124.
[4]戴小丹. 趣味化与生活化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J]. 拳击与格斗, 2022, (02): 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