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策略研究

作者

杨爽

淄博市张店区莲池学校  255000

一、议题统整:构建思辨生长的认知框架

议题设计是群文阅读教学的核心支点,直接影响思辨能力培养的深度与广度,教师应突破传统单篇教学的知识传递模式,围绕“人与自然”“科技伦理”“文化传承”等核心议题,构建具有开放性与挑战性的思辨场域,比如在《夜间飞行的秘密》群文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仿生学:自然启示与人类创新”这一议题,整合《蝙蝠和雷达》《萤火虫与冷光灯》《鱼类的启示》等文本,引导学生探究“自然现象如何触发科技发明”“仿生技术应用中的伦理边界”等子问题,这种跨文本的议题统整,既能帮助学生建立“自然—科技—社会”的关联认知,又能文本间的观点碰撞激发批判性思考。

议题设计需遵循“认知冲突—思维进阶”原则,以“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议题为例,教师可选取《端午粽》《清明上河图》《数字时代的年俗变迁》等文本,设置“传统节日习俗是否需要完全保留”“传统艺术如何适应数字传播”等争议性问题,学生在对比阅读中会发现,文本对“传统”的诠释存在差异:《端午粽》强调习俗传承,《清明上河图》展现历史场景,《数字年俗》则关注文化创新,这种认知冲突迫使学生跳出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转向“继承—创新—重构”的辩证思考,实现从“接受式学习”向“建构式学习”的转变。

二、文本互文:搭建思辨对话的认知脚手架

群文阅读的本质是文本间的意义协商与思维共振,教师应“主文本—辅文本—拓展文本”的层级设计,构建具有思维梯度的互文网络,以“英雄叙事”主题群文为例,教师可选取《小英雄雨来》《黄继光》《钟南山:逆行者的担当》三篇文本,其中《小英雄雨来》作为主文本奠定历史语境,《黄继光》战争场景强化英雄形象,《钟南山》则以现实事件拓展英雄内涵,学生在对比阅读中会发现,不同时代的英雄叙事存在共性(如勇气、牺牲精神)与差异(如个体价值与集体主义的平衡),这种发现促使学生思考“英雄主义的本质特征”“英雄形象的时代演变”等深层问题。

互文性阅读需强化“文本—自我—世界”的联结,在《只有一个地球》群文教学中,教师可引入《寂静的春天》《瓦尔登湖》等跨文化文本,以及 NASA发布的地球生态数据报告,学生对比文本中的环境描写(如“清澈的溪流”与“污染的河流”)、数据呈现(如“森林覆盖率变化”与“物种灭绝速度”),能更直观地理解“人类活动与生态危机”的因果关系,这种多维度的文本互文,拓展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更真实情境的再现,促使他们将文本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思辨性对话:营造思辨生长的课堂生态

思辨性对话是群文阅读教学中思辨能力显性化的关键环节,教师应构建“平等—尊重—开放”的对话文化,“观点陈述—质疑反驳—论证修正—共识达成”的对话流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草船借箭》群文教学中,教师可组织“诸葛亮是否不讲诚信”的辩论活动,正方依据“借箭未还”提出诚信质疑,反方则从“战略需要”“历史语境”等角度进行辩护,在辩论过程中,学生需运用文本证据支持观点(如“诸葛亮与鲁肃的对话”“借箭后的归还承诺”),同时需回应对方质疑(如“诚信与智谋的边界”),这种高阶对话锻炼了学生的逻辑表达能力,更“证据—推理—结论”的思维训练,培养了他们的理性精神。

思辨性对话需强化“元认知”监控,教师可引导学生记录对话中的思维轨迹,如“我最初的观点是什么?”“对方提出了哪些反驳?”“我的论证是否存在漏洞?”等,这种“思维可视化”训练,学生能逐步形成自我反思的习惯,提升思维的严谨性与深刻性,比如在《圆明园的毁灭》群文教学中,学生最初可能仅停留在“愤怒”的情感层面,但在对话反思后,会进一步思考“圆明园毁灭的历史教训”“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等深层问题,实现从“情绪反应”到“理性认知”的升华。

四、跨学科融合:拓展思辨应用的实践场域

群文阅读的思辨能力培养不应局限于语文学科内部,而应跨学科融合拓展思维边界,教师可设计“语文 + 科学”“语文 + 历史”“语文 + 艺术”等跨学科群文单元,构建“语言—思维—实践”的立体化学习空间,比如在“桥梁建筑”主题群文中,教师可整合《赵州桥》(语文)、《桥梁的力学原理》(科学)、《中国古代桥梁文化》(历史)、《桥梁摄影作品赏析》(艺术)等文本,引导学生探究“桥梁设计中的美学与功能平衡”“不同历史时期桥梁技术的演变”等问题,这种跨学科学习要求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如用科学原理解释桥梁结构,用历史视角分析技术发展,用艺术眼光评价设计美学,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

跨学科融合需强化“真实问题”导向,教师可设计“校园桥梁改造”“社区文化长廊设计”等项目式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运用群文阅读中习得的思辨方法,进行实地调研、方案设计、成果展示,比如在“校园桥梁改造”项目中,学生需群文阅读了解桥梁设计的基本原则,科学实验测试材料承重,艺术创作设计桥梁外观,最终形成兼具功能性与美观性的改造方案,这种“阅读—思考—实践”的闭环学习,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真实情境的历练,提升了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与创新素养。

结语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是思辨能力培养的“孵化器”,其价值在于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更在于塑造学生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议题统整、文本互文、问题链驱动、思辨性对话、跨学科融合等策略的实施,群文阅读能为学生构建一个充满思维张力的学习场域,使他们在文本对话中学会质疑,在问题探究中发展逻辑,在实践应用中培育创新,这种以思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群文阅读教学,契合核心素养时代的教育需求,更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维基础。

参考文献

[1] 余国霞 . 浅析群文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和策论 [J]. 未来英才 , 2017, 000(023):8.

[2] 阎婧姝 . 浅谈利用群文阅读课程提高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 [J]. 语文新读写 , 2020, 000(024):P.5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