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下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探究
陈思霖
天府新区航空旅游职业学院 610213
摘要:财务管理课程作为应用性学科,在培养财务管理专业技能型人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院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推动产教融合,能够有效解决当前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满足企业、社会和人才发展的需要。文章从实践环节、课程设置、师资理论、校企合作机制等方面分析了当前财务管理课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在校企协同背景下的具体改革路径,包括详细制定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强化师资队伍、深化实训模式、利用数字技术丰富教学形式等,以期为推动财务管理教育与行业发展深度融合,培养适应数字化经济时代的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校企协同;财务管理;教学;人才培养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技能型人才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高职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育人方向与质量直接影响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适配性。财务管理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重要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财务分析、决策及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要使命。传统财务管理课程长期存在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脱节的问题,教学内容多围绕章节化理论展开,缺乏对实际工作场景的模拟与融入;教学模式同质化严重,教师教学目标模糊、针对性不足,导致学生理论掌握不扎实、实践能力薄弱;考核机制偏离应用导向,难以有效评估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1]这种“学用分离”的现象,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制约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企合作通过整合学校理论资源与企业实践资源,能够实现教学场景与职业场景的深度融合,推动课程内容动态对接行业标准与技术变革。本文聚焦校企协同视角,探究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路径,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发展渠道,构建“需求导向、能力为本”的教学框架,为高职院校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提供参考。
一、财务管理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一)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产业结构优化、管理模式革新与技术创新加速,企业财务管理已从传统的账务管理转向资金运作、风险防控与价值创造功能。而在智能化、数字化背景下,企业需要财务人员具备一定的数字化能力以优化资源配置,或通过风险预警模型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2]传统财务管理教育以理论讲授为主,教学内容滞后于产业实践,导致学生难以掌握业财融合、资本运作等新兴技能,职业能力与岗位需求脱节。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恰好能够弥合这一鸿沟。企业深度参与课程设计,可及时将产业升级中的典型案例、技术手段融入教学,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前沿动态同步。校企共建实训基地、顶岗实习等实践环节,使学生能够在真实业务场景中锤炼资金管理、投融资决策等实操能力。因此,校企协同不仅是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财务管理人才供给端与产业需求端精准对接的重要路径。
(二)践行“三全育人”理念的客观要求
校企协同能够突破传统教育中育人主体单一化、育人环节碎片化、育人维度扁平化的局限,通过整合资源与机制创新,系统性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目标。首先,校企协同育人契合“全员育人”的实践逻辑。“三全育人”要求打破学校单主体育人的传统模式,而校企协同通过引入企业导师、行业专家参与教学设计与实施,形成“校内教师+企业导师+职业导师”的多元育人主体。[3]其次,“全程育人”强调育人环节的连续性与递进性。校企协同通过构建“课程学习—岗位实训—顶岗实习—就业反馈”的培养模式,将育人贯穿于学生从理论认知到职业成长的全周期。最后,“全方位育人”注重知识、能力与素养的立体化培养。校企协同通过共建实训平台、开发产教融合课程等,将企业真实项目编入教学,使学生同时掌握专业硬技能与软实力,而企业参与的考核评价体系则可多维衡量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校企协同通过主体联动、环节贯通与资源整合,为“三全育人”理念在财务管理专业中的落地提供了实现路径。
(三)提升人才职业胜任力的内在要求
职业胜任力的本质是知识、技能与素养的复合体,而传统教育模式难以独立实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但现有财务管理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课堂教学以会计准则、财务报表分析等理论为主,缺乏真实业务场景的沉浸式训练,考核偏重标准化试题,忽视对复杂问题解决。这种模式下,学生虽掌握基础理论,却难以将知识转化为应对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职业竞争力不足。校企协同育人则通过“教育链”与“产业链”的结合,有力破解了职业胜任力培养的结构性矛盾。企业参与课程开发,将行业最新技术标准和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项目,使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精准对接。同时,学生在企业导师指导下直面发票审核、成本控制等实操任务,不仅能熟练运用财务工具,更能在团队协作中锻炼沟通协调能力,在突发问题处理中培养应变思维。可见,校企协同育人通过资源整合与机制创新,可以更好滴帮助学生塑造职业胜任力。
二、当前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环节较为薄弱
高职院校受制于教学条件和资源限制,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上存在明显不足。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财会原理和会计报表编制时,主要通过教材和案例分析进行理论学习,缺乏真实的财务数据和业务环境支持,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复杂财务操作的实际流程。[4]财务管理实践需依托真实的财务数据、企业级软件(如Workday、SAP),但多数高职院校受经费限制,仅能配置基础版教学软件或简化模拟系统。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内容单一,停留在模拟训练层面,未能与企业的真实财务工作场景相结合。部分院校虽然开设了财务软件操作课程,但教学内容主要围绕账务处理和基础核算,风险管理实训则简化成公式套用,忽视行业风险数据库的构建与财务压力测试等高阶技能的实训。学生在校内掌握的知识与企业对财务人员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脱节。
(二)课程设置过于单一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缺乏综合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受到限制,缺乏对跨专业、跨领域知识的综合运用。例如, 财务管理本质上需融合金融学、管理学、法学等多学科思维与知识,但多数课程仍以会计学与财务理论为核心框架,缺乏跨学科知识渗透。[5]例如投资分析仅讲授财务指标建模,未纳入行为经济学视角分析投资者非理性决策对市场波动的传导机制。在课程设置中,这些学科的知识未能形成有机联系,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财务管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逻辑。同时,课程内容与企业财务管理实际需求存在脱节。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资金管理和成本控制,而是涉及到资本运营、投资策略、风险控制等更为复杂的管理活动。当前的课程体系未能充分涵盖数据分析、风险评估、资本配置等内容,导致学生在进入职场后缺乏系统的财务战略规划和决策能力。
(三)师资力量有待提升
多数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虽然在逐年增强,但专职教师普遍是直接从高校毕业后进入学校任教,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倾向于传授理论知识,而对企业实际账务处理和财务操作流程的讲解较少。例如,在讲授应收账款管理时,教师多聚焦账龄分析法等模型推导,却无法结合行业信用政策差异,剖析坏账风险成因;指导学生进行财务分析时,仅演示比率计算步骤,难以传授如何从业务数据波动识别经营隐患的实战经验,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将理论知识灵活应用于实践。由于专职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历,课程中通常以案例分析和模拟实验为主,真正与企业合作的实训机会较少。例如,在财务软件实训中,学生仅能按预设流程完成凭证录入与报表生成,无法体验企业实际存在的科目设置争议(如研发费用化和资本化判定)、财务调账审批流程等真实冲突。
(四)校企协同存在不足
尽管国家出台多项校企合作指导政策,但缺乏配套法律保障与实施细则,校企双方权益难以明确。例如,企业参与课程开发时,知识产权归属不清晰,例如合作开发的教学资源库归属争议,导致企业担忧核心技术泄露;学校引入企业资源时,因无强制约束条款,企业常临时撤出实训项目,致使教学计划中断。同时,多数校企合作局限于认知实习、专家讲座等低层次互动,未能触及核心教学环节。企业提供的“实训”多为参观财务部门或观摩基础账务处理,学生无法参与预算编制和分析财务报表等核心业务。企业先进技术因保密协议限制,无法向学校开放接口,导致实训软件与企业真实系统存在实际差距。现行合作模式中,企业需承担设备投入、师资培训等成本,却难以获得直接收益,人才定制化培养、技术研发支持等,导致参与意愿低迷。
三、校企协同下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措施
(一)详细制定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地方政府可通过税收抵免、专项补贴等政策,降低企业参与成本。同时设立“校企协同基金”,对共建实训基地、开发产教融合课程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激发企业内生动力。[6]同时,校企之间应制定详细的合作计划,校企在招生、就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科研、技术服务、培训及文化建设等环节的参与方式。具体包括合作项目的内容、条件、管理程序、形式等,确保双方职责清晰。最后,应构建校企协同的质量评估体系,设立“合作贡献度”指标(如企业资源投入强度、学生实践达标率),并引入第三方机构年度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动态调整合作内容,例如淘汰过时实训项目,增设智能财务、ESG风险管理等前沿模块,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升级同步。
(二)依托校企协同,强化师资队伍
师资力量是整个财务管理教学的主要力量,为了增强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学校应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和业余时间深入企业实践,通过参与“财务管理教研项目”或“校企开发财务管理课程”等课题,增强实践能力,将理论知识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其次,聘请企业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和管理专家担任客座教授,为课程注入行业前沿知识和实践经验,进一步优化师资结构。再次,由技能导师、职场导师、客座教授与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共同协作,探讨人才培养计划并开发课程,确保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无缝对接。最后,邀请企业专家走进课堂,与学生分享实践经验,同时为财务管理专业教师提供学习机会,促进教学水平提升。
(三)深化实训模式,培养岗位适应性
学习的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其是否适用。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可以根据企业阶段性用工需求,安排学生在特定时间段参与岗位实践。例如,在税务申报高峰期,根据企业需要,学校可以派遣学生协助企业完成进项税勾选、退税材料整理等工作。通过这种方式,既缓解企业人力压力,又帮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流程,提升岗位适应能力。同时,校企可以协同构建财务管理模拟平台中,引入企业真实脱敏数据和业务场景,搭建实训体系。例如,在模拟企业并购案例时,学生需完成财务数据分析、估值建模与融资方案设计等多项任务,增强其复杂问题处理能力和综合岗位胜任力。最后是构建校企双导师技能评价体系。企业导师根据岗位能力模型,对学生实操表现进行多维度评分,并反馈至学校,学校导师根据企业方面反馈的信息来优化和调整实训内容,确保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更紧密。
(四)依托数字化趋势,丰富教学形式
当前,学生们身处数字化技术迅速推进的时代,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可以通过以下措施依托数字化技术工具,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素养。首先,引入真实业务场景下的数字化工具应用案例,构建覆盖财务预测、风险识别、决策优化的案例库。例如,结合企业提供的供应链金融数据,指导学生使用机器学习算法(如时间序列预测)进行销售回款预测,或基于企业风险数据集,通过聚类分析识别客户信用风险特征,增强学生的风险识别与管理能力。[7]其次,邀请企业数据专家与财务专家联合授课,深入讲解RPA在应付账款自动化处理中的流程设计,或演示OCR与NLP技术如何实现合同关键条款,如付款条件、违约责任的自动提取与合规审查,帮助学生理解技术在实际业务中的落地逻辑。再次,依托校企共建的智能财务实验室,引入企业级数字化工具,如用友NCC、金蝶云.星空,设计分层式实训任务。初级训练聚焦RPA工具配置发票扫描与增值税自动申报流程;中级实训要求学生运用Python爬取行业财务数据,结合Tableau进行可视化分析,评估企业偿债能力趋势;高级综合任务则模拟企业并购场景,利用NLP解析标的公司合同风险,并通过机器学习模型评估协同效应价值。这样分层次、分阶段的培养体系,可以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数字化技术在业财融合中的多方面应用,增强其职业胜任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财务管理作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应用特性的学科,在校企协同育人框架下,通过产教融合重构课程体系、引入智能财务工具、搭建校企合作实训场景,并依托校企双方师资力量与多维度评价机制等,能够有效破解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技术应用滞后等问题。这种以需求为导向、以技术为驱动、以能力为核心的改革路径,不仅强化了学生的职业胜任力,更实现了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结合,为培养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提供了系统性支撑,对推动职业教育适配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韩璐.应用型高校非财会专业财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4,(27):93-96.
[2]蔡冰.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财务数字化转型研究[J].商场现代化,2025,(01):183-185.
[3]张亚鑫.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方向探究——以江苏省为例[J].职业技术,2021,20(03):23-27.
[4]周燕.人工智能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教育模式改革研究[J].普洱学院学报,2023,39(04):123-125.
[5]胡奕然,张倩.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职业判断能力的创新培养[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18):119-121+125.
[6]李玄,周蓉晖.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财务管理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J].公关世界,2024,(02):61-63.
[7]徐杨,陈新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会展(中国会议),2025,(04):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