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地基处理中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的关键技术研究
赵永 侯根华
云南工程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云南省昆明市 650103
摘要:在城市化高速发展、高层建筑林立的当下,地基处理成为保障建筑稳固的关键。本研究深度探索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的关键技术,从勘察前全面收集场地资料、精准定位勘察目标,到运用原位测试、地球物理勘探等前沿技术开展勘察,再到依据勘察结果科学设计地基方案、把控稳定性与变形,为高层建筑筑牢安全根基,推动岩土工程领域技术革新。
关键词:高层建筑;地基处理;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技术
引言
城市化浪潮中,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成为城市天际线的主角。然而,地基作为建筑的 “根基”,其稳定性直接决定着高层建筑的安危与使用寿命。岩土工程勘察设计在地基处理流程里占据核心地位,一方面,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如断层、软土地层等,给勘察设计带来诸多挑战;另一方面,不断提高的建筑标准,对地基承载能力、变形控制等提出了严苛要求。
一、勘察前的充分准备工作
1.1 全面收集场地基础资料
收集区域地质历史资料时,需深入挖掘地层演变信息。通过研究古生物化石、地质年代的沉积特征,精准把握地层年代与岩性变化规律。例如,了解寒武纪时期生物大爆发对沉积岩特性的影响,以及侏罗纪大规模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层褶皱与断裂情况。对于地形地貌特征,借助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地形测绘数据,细致分析山脉走向、河谷分布、坡度坡向等。比如在山区,山脉走向影响风向与降水,进而改变岩土体的风化程度与稳定性;河谷分布则暗示地下水的走向与水位变化。周边建筑状况的收集也至关重要,调查相邻建筑的基础类型、沉降情况,分析其对本项目场地可能产生的影响,如相邻建筑的深基坑开挖是否导致土体位移等,为后续勘察工作提供全面参考。
1.2 明确勘察目标与范围
依据建筑规模,对于超大型高层建筑,因其荷载巨大,需重点勘察深层岩土体的承载能力与变形特性,确定能够支撑建筑长期稳定的持力层。从功能角度出发,若建筑为商业综合体,内部有大型地下室停车场、商场等,需着重勘察地下空间的稳定性与防水条件。在划定勘察范围时,要考虑建筑周边一定距离内的岩土体对建筑的影响,通常以建筑轮廓线外延一定距离作为勘察边界,如在软土地层区域,外延距离可能需适当加大,以充分掌握可能影响建筑地基的土体变形范围,确保勘察结果全面且具有针对性。
1.3 组建专业勘察团队
团队人员专业构成应涵盖岩土工程、地质勘查、测绘工程等多领域专业人才。岩土工程师负责制定勘察技术方案、分析岩土数据;地质勘查人员专注于地质构造识别、地层划分;测绘工程师利用先进测绘仪器进行精确地形测量。明确各成员职责分工,如现场采样、原位测试、数据记录等工作责任到人。建立团队协作机制,定期召开技术交流会议,分享工作进展与遇到的问题,共同商讨解决方案。例如在复杂地质区域,各专业人员通过协同工作,综合分析地质、岩土、测绘数据,为准确判断地基条件提供保障。
二、高效精准的勘察技术应用
2.1 原位测试技术的合理选用
标准贯入试验适用于砂土、粉土及一般粘性土,通过将标准贯入器打入土中,根据贯入阻力判断土的工程性质。操作时,要严格控制落锤高度为 76±2cm,锤击速率每分钟 15 - 30 击,如实记录贯入深度与锤击数。静力触探技术则对软土、粘性土、粉土等效果显著,利用压力装置将探头匀速压入土中,连续测定贯入阻力,从而获取土层性质参数。在操作过程中,需确保探头垂直入土,避免倾斜,定期校准仪器,保证测试数据的准确性,为地基设计提供可靠的原位岩土参数。
2.2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辅助
地质雷达利用高频电磁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特性,探测地层结构、地下空洞、管线等。在岩土勘察中,可快速获取地下浅层地质信息,如在城市区域,能精准定位地下管线位置,避免勘察过程对其造成破坏。地震波法通过人工激发地震波,根据波在不同岩土体中的传播速度差异,推断地层结构与岩土体性质。例如在山区勘察中,可利用地震折射波法确定基岩面深度,为地基基础设计提供关键数据,弥补传统勘察方法在大面积探测方面的不足。
2.3 岩土采样与室内试验规范
岩土采样采用合适的工具与方法,对于粘性土,常用薄壁取土器以保持土样的原状结构;对于岩石,使用金刚石钻头进行岩芯钻探。采样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标准确定采样位置、间距与深度,确保样品具代表性。样品保存要注意密封、防潮、防扰动,采用专用样品箱运输。室内试验项目根据勘察目的选择,如常规土工试验包括含水量、密度、比重测定,以及抗剪强度、压缩性试验等。试验操作遵循国家标准,如抗剪强度试验中的直剪试验,严格控制剪切速率、法向压力等参数,为准确获取岩土参数奠定基础。
三、科学严谨的设计技术把控
3.1 地基方案选型设计
根据勘察结果,若场地浅层土质较差,但下部存在坚硬的基岩,桩基础是较好选择,可通过桩身将上部荷载传递至基岩,确保建筑稳定。例如在山区高层建筑项目中,常见基岩埋深较浅,采用桩基础能有效利用下部基岩承载能力,抵抗上部结构传来的巨大竖向与水平荷载。筏板基础适用于软弱地基且建筑荷载较大的情况,其大面积的基础板可有效分散荷载,减小地基沉降。在城市中心区域,软土地层分布广泛,大型商业综合体等建筑常采用筏板基础。在选型时,需综合考虑建筑结构类型、荷载大小、场地地质条件、施工技术与成本等因素,对比不同方案的优缺点,经技术经济分析确定最优地基方案。比如框架结构建筑与剪力墙结构建筑,对地基的受力特性要求不同,需适配不同基础形式,结合施工场地条件、工期要求,权衡桩基础施工的复杂性与筏板基础材料成本,选出最契合项目的方案。
3.2 岩土参数分析与设计参数取值
岩土参数通过原位测试、室内试验及经验公式等方法确定。例如,土的抗剪强度参数可通过直剪试验、三轴试验获取,再结合地区经验进行修正。设计参数取值时,要考虑建筑物的重要性、荷载组合、地基变形要求等因素。对于甲级建筑,设计参数取值更为保守,以确保建筑安全。同时,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岩土参数进行分析,确定其特征值,为地基设计提供合理的参数依据。
3.3 地基稳定性与变形计算及控制
稳定性分析采用极限平衡法,如瑞典条分法、毕肖普法等,考虑岩土体的抗剪强度、滑动面形状与位置等因素,计算地基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变形计算模型可选用分层总和法、弹性力学法等,根据岩土体的压缩性指标、附加应力分布等计算地基沉降量。变形控制标准依据建筑类型与使用要求制定,如对于高层建筑,限制其整体倾斜、局部倾斜及沉降量,通过优化地基设计、采用地基处理措施等手段,确保地基变形在允许范围内,保障建筑的正常使用与结构安全。
四、结论
从勘察前准备阶段对场地资料的全面掌握、勘察目标的精准定位与专业团队组建,到勘察过程中高效精准技术的应用,再到设计环节科学严谨地选型、参数取值与变形控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通过这些关键技术的实施,能够显著提升高层建筑地基处理的科学性与可靠性,为高层建筑的安全稳固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王远达,王益梁,许德程.关于建筑工程的岩土勘察及地基处理技术分析[J].石化技术,2023,30(12):294-296.
[2]张庆庆,李斯喆.浅析城市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地基处理要点[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23):175-177.
[3]梁世宾.浅析城市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地基处理技术要点[J].居业,2023,(03):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