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项目管理中的风险控制与应对策略研究
沈施政
丽水一隆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浙江省丽水市 321404
摘要:水利项目管理面临诸多挑战,风险管控至关重要。本大纲全方位剖析水利项目风险,从自然环境、工程技术、社会经济层面精准识别风险,构建涵盖指标确定、方法选择、等级划分的评估体系,进而制定规避、降低、转移与接受等应对策略,为水利项目管理者提供全面、系统且具创新性的风险管控方案,助力项目高效、安全推进。
关键词:水利项目管理;风险控制;应对策略;风险评估
引言
水利项目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中流砥柱,在防洪、灌溉、供水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经济繁荣、民生福祉紧密相连。但项目从规划到运营,横跨漫长周期,受自然条件、技术革新、社会经济波动等多元因素交织影响,风险如影随形。有效识别、评估并应对这些风险,是保障水利项目质量过硬、按时交付、效益最大化的核心任务。本文将深度挖掘风险控制与应对策略,为水利项目稳健前行保驾护航。
一、水利项目风险识别维度
1.1 自然环境风险识别
水利项目多依水而建,自然环境影响显著。气候方面,暴雨可能引发洪水,冲毁施工场地、破坏已建工程设施,延误工期;干旱致使水源短缺,影响混凝土浇筑等施工环节,增加施工成本。地质条件上,复杂地质如岩溶地貌、断层地带,易导致基础塌陷、边坡失稳,给工程结构安全埋下隐患。此外,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虽发生概率低,但一旦降临,对水利项目将造成毁灭性打击。项目规划初期,需借助地质勘察、气象数据分析等手段,提前预判自然环境风险,为后续应对策略制定提供依据。
1.2 工程技术风险识别
水利项目技术复杂,技术选型与应用不当易引发风险。新技术应用虽能提升项目竞争力,但技术不成熟可能导致施工工艺不稳定、质量难以把控。例如,新型筑坝材料若缺乏充分试验验证,在长期水流侵蚀、压力作用下,可能出现性能劣化。施工技术方面,若施工方案未结合项目实际地质、水文条件,如深基坑开挖支护方案不合理,易造成坍塌事故。而且,技术更新换代快,项目建设周期内,既有技术可能面临淘汰,影响项目长期运营与维护。因此,持续跟踪技术发展动态、开展技术可行性论证至关重要。
1.3 社会经济风险识别
社会层面,项目征地拆迁若补偿标准不合理、沟通不到位,易引发群众抵制,阻碍工程进度。政策法规变动,如环保政策趋严,可能要求项目追加环保投入、调整施工工艺。经济领域,原材料价格波动、利率汇率变化,直接影响项目成本。若资金筹集不畅,出现资金链断裂,项目将陷入停滞。同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项目收益预期,如供水项目所在地区经济下滑,用水需求减少,导致项目投资回报率降低。故而,需密切关注社会经济动态,提前应对潜在风险。
二、水利项目风险评估体系构建
2.1 风险评估指标确定
从自然环境、工程技术、社会经济等多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自然环境涵盖降雨量、地震烈度、地质稳定性等量化指标;工程技术包含技术成熟度、施工难度系数、质量达标率等;社会经济涉及征地拆迁难度、政策变动频率、原材料价格波动率等。各指标权重依据其对项目影响程度,通过专家打分、层次分析法等确定,确保评估全面、科学。
2.2 风险评估方法选择
常用方法有定性的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用于专家经验判断风险;定量的蒙特卡罗模拟法,通过多次随机模拟,分析风险发生概率与影响程度;模糊综合评价法,处理风险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项目管理者需根据风险特性、数据可获取性等,灵活选用或组合方法,精准评估风险。
2.3 风险等级划分标准制定
明确合理的风险等级划分标准有助于项目管理者快速准确地判断风险状况,采取针对性措施。依据风险发生可能性与后果严重性,将风险划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低风险发生可能性较低,且即使发生,对项目的影响也较小,如某些小型水利项目周边偶尔出现的轻微地质蠕动,通过常规的地质监测与简单加固措施即可应对。中风险发生概率适中,对项目会产生一定影响,需要制定专项应对措施并密切监控,例如原材料价格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虽会增加成本,但通过合理调整采购计划、优化库存管理等方式能够控制影响。
三、水利项目风险应对策略制定
3.1 风险规避策略
当面临极高风险且现有技术与管理手段难以有效控制时,风险规避是一种果断的应对策略。例如,在地震活动频繁、地质条件极为复杂且缺乏有效抗震技术保障的区域,若规划建设大型水利枢纽,一旦发生强烈地震,大坝极有可能遭受严重破坏,引发灾难性后果。此时,可考虑放弃大型水利枢纽建设方案,改为建设多个小型分散式水利设施,这些小型设施规模较小、结构相对简单,对地质条件要求较低,且分散布局可降低整体风险。在技术选择上,对于尚未经过大规模工程实践检验的新技术,即使其具有潜在优势,但若应用风险过大,也应避免涉足。比如某些新型水利防渗技术,在实验室环境下表现良好,但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可能因环境差异出现防渗效果不稳定等问题,此时应优先选用经过长期实践验证、技术成熟可靠的防渗方案,从源头上消除风险隐患。
3.2 风险降低策略
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风险发生概率与影响程度是风险应对的常用策略。针对自然环境风险,加强气象监测网络建设,引入先进的气象雷达、卫星云图分析系统,实时精准监测天气变化,提前发布暴雨、干旱等灾害预警信息,以便施工单位做好防洪、防旱准备,如储备防洪物资、建设临时排水设施、调整施工计划避开灾害高发期。在工程技术方面,优化施工方案,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与设备,如在深基坑开挖中运用地下连续墙、土钉墙等先进支护技术,提高施工安全性。同时,加强技术培训,提升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确保施工质量。对于社会经济风险,在资金规划上,制定合理的资金预算与融资计划,预留一定的风险储备金,应对原材料价格波动、利率汇率变化等情况。与主要原材料供应商签订长期稳定的供应合同,约定价格调整机制,降低价格波动影响;积极拓展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降低对单一融资方式的依赖,稳定资金链。
3.3 风险转移与接受策略
风险转移是将部分风险转由其他主体承担的有效方式。购买工程保险是常见手段,如建筑工程一切险、第三者责任险等,可将项目在施工与运营过程中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造成的财产损失、人员伤亡赔偿等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与合作方签订风险分担合同也是重要途径,在合同中明确各方在不同风险情况下的责任与义务,例如在工程分包合同中,约定分包商对因施工工艺问题导致的质量风险承担主要责任。对于一些影响较小、发生概率较低且在可控范围内的风险,项目管理者可选择接受。例如,小型水利项目施工过程中偶尔出现的小型设备故障,虽会造成短暂停工,但不会对整体进度与质量产生重大影响。此时,可预留一定的应急资金,用于设备维修与更换零部件,在风险发生时能够及时处理,保障项目正常推进。
四、结论
通过多维度精准识别风险,构建科学评估体系,灵活运用规避、降低、转移与接受等策略,可有效提升项目风险抵御能力。这不仅有助于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实现预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更能促进水利行业可持续发展,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筑牢坚实根基。
参考文献
[1]陈晓冬.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分析[J].商业2.0,2023,(17):90-92.
[2]任明川.水利工程项目投资论证风险评估与经济管理措施研究[J].投资北京,2025,(01):67-68.
[3]沈文艳.大型水利项目风险评估与管理研究[J].水上安全,2024,(15):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