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教学策略探究
史新鹏 聂丽娟
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平陆中学 044300
摘要:生物学科是揭示自然科学本质、反映生命特征的学科,属于高中阶段重要的理科课程。新课改不断推进下,高中生物教学重点已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成绩,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准确把握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将核心素养全面融入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助力学生实现知识、素养和情感多元发展。
关键词:高中生物;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引言:
生物教师需要在教学期间向学生传授生物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生物素养,助力学生在生物课堂上实现多元发展。然而,从现阶段的生物课堂教学情况来看,许多教师并未在教学期间落实核心素养培养,也较少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状况,导致学生的生物素养有待提升。对此,亟需教师准确把握生物核心素养的概念和内涵,进而优化生物教学活动,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借助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1]。
一、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认知
(一)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生命观念
在开展生物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这对学生学好生物学知识、形成正确的生物学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形成基本的生命观念过程中,需要充分认识到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人体生理、遗传进化等多方面的知识,并且能够从多个角度对生物学当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讨论和解释,这些都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自然当中的生物现象,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生物学科的学习任务,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2]。
(二)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
生物学科在高中学科分类当中属于理科学科,其具体的特点包含了学习过程当中的科学探究,这一特点也符合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在课堂当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生物学现象进行探究和分析,使用恰当的方式整理和归纳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可以在课堂当中体验完整的科学探究流程,形成基本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可以掌握生物学探究的基本原理,并且以此为基础参与社会性科学议题的讨论,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科学探究。
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策略
(一)关注学生需求,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生为本、以需定教,主动了解学生在生物学习期间的需求,并设置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投入生物课堂学习中。教师可以借助趣味性内容做好课堂导入,使学生在生物课堂上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在学习《群落的结构》这一节内容时,在传统的生物课堂上,教师让学生直接浏览课本,这就导致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并不集中,在浏览的过程中出现走神的情况。与之相对的,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有关群落的视频,通过声色并茂的课堂导入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在视频播放结束以后,教师可以趁机提出教学问题:什么是群落?什么是群落的结构?阅读课本“立体农业”一文,尝试描述其中存在的群落结构。教师让学生带着这三个问题去浏览课本,并对课本上的关键内容进行标记,如果遇到理解障碍,也可以及时标注出来。不难发现,教师借助趣味性教学内容设置课堂导入环节,通过课堂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在生物课堂上集中精力浏览课本并进行自主探究,借助最后一个问题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本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群落结构,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并在浏览“立体农业”的过程中感受生物知识的应用价值[3]。
(二)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实验课程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展开有效的实验教学,能让学生对生物学科的本质有更深入的理解。另一方面,和理论教学相比,生物实验教学的内容更为严谨,也更加具有趣味性,学生参与兴趣较高,而且通过动手进行生物实验,还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过在传统教学中,高中生活实验教学多以教师示范性实验为主,学生一般在讲台下观看实验过程,参与度并不高,这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导向开展生物课堂教学,教师要重视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参与实验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深入理解学到的知识。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不应是“主导者”,而应是“引导者”。如在实验前,教师引导学生做出假设,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假设来开展实验,通过这样的动脑、动手式学习,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独立思考的品质。另外,实验教学中,教师还需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及时和教师、同学讨论,从而增强学生的质疑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这一方面的内容加强关注,引导学生寻找生物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联,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学生不仅需要学好理论知识,还要有意识地“学以致用”,增强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为达到这一目的,除了可采取上文提到的情境教学法外,教师还可多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不断探索,自己想象生物知识可以应用于哪些生活场景中,和哪些生活实际问题有关联,进而让学生获得新颖的学习体验。
如在“走近细胞”一课的教学中,为促进学生对细胞这一生命活动基本单位的了解,教师可以安排实验课。在实验课上,让每位学生提前准备一片树叶,之后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操作规范,提取一部分树叶的组织放在载玻片上,教师将高低显微镜放在讲台上,让学生各自拿着自己的载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树叶中的细胞。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制作载玻片,并且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树叶组织中所含的细胞,能够对课堂上的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这样的探究实验过程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形成动手验证书本内容的质疑精神,并且让学生树立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知识的意识。
结束语
总而言之,核心素养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教师应有意识地从多个角度出发,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思路,丰富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思维。同时,学生也应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通过反复摸索,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从而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昀昀.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1(30):183-184.
[2]谢文昊.论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培养策略[J].高考,2021(30):103-104.
[3]裴佳星.简析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高考,2021(28):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