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英语文化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设计

作者

柳思琴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吉隆第三小学516300

中文提要: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英语课堂,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更能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基于此,本文以小学英语教学评模式为例,对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策略进行研究。希望在实践探索中,能够丰富英语课程内容,提升学生文化意识,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

中文关键词:小学英语;传统文化;教学评一体化

一、教学评模式下传统文化应用于小学英语教学的原则

(一)文化性原则

中华文化作为世界历史上最悠久的文化之一,蕴含了深厚的智慧与精神追求。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尊重并传承这一文化精髓,还能有效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因此,在教学评模式中,教师在各个环节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使学生认识、尊重并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探索性原则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其中,文化意识作为核心素养的关键组成部分,体现了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在跨文化环境中的认知、态度和行为选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不断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自主形成文化意识。学生能更加尊重传统文化,还能学会以同样的态度去欣赏西方优秀文化,分析比较中外文化的异同,从而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最终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三)情境性原则

课堂是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教师引入与教学单元主题相关、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文化情境,帮助学生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从而坚定他们的文化自信。在这样既有趣味又富含文化底蕴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进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之中。

二、教学评模式下传统文化应用于小学英语教学实践探究

本文以小学英语人教PEP六上Unit 3 My weekend plan中的Part B Read and write为例展开探究:

(一)基于文化主题,把握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在实施教学时,教师应围绕单元主题,明确单元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主线。教师深入探究单元内的各语篇,并对单元内容进行适当的重构,以构建一个兼具整合性、关联性和发展性的育人蓝图。本单元属于“人与自我”和“人与社会”主题范畴中的“生活与学习”和“历史、社会与文化”主题群。单元内容聚焦于“学习与生活的自我管理”和“常见节假日与文化体验”子主题。其中Part B Read and write中的配图短文记录了Wu Binbin中秋节的活动计划,描述其家庭成员的安排以及他与Robin要共同读的诗。通过本课时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合理规划类似中秋节这样的重要节日,以促进其学习和生活的有序开展。同时,本课帮助学生领悟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意蕴,逐步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并坚定文化自信。

(二)贴合文化内涵,设计教学活动

《义务教育小学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倡导实施教学、学习与评价一体化的课程理念。因此遵循新课标的指引,在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时,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评三个环节的相互关系。学生应充分发挥其学习主体性,围绕教师设计的教学任务,经历“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的学习路径,通过感知文本、图片、视频等多元内容,理解并内化传统文化,进而实现对传统文化内容的有效整合。

本课时教学中,教师以语篇阅读为基础,逐层设计学习活动:

1.学习理解类活动

活动一中,教师为学生们播放英语动画《Chinese Festival》的片段,并提问:“视频片段中展现了哪些节日的场景?”“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一般会参与哪些庆祝活动?”经过讨论,学生们总结出传统节日的一个共同特征——家庭成员间的团聚。

接着教师引出活动二,先就中秋节进行了基础性的知识介绍:中秋节是我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在这一天,不同地区和不同家庭都会举办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我们课本中的主人公Wu Binbin一家也安排了丰富多彩的节目来欢度中秋,现在,让我们一同走进Wu Binbin家中的中秋节庆祝活动。教师结合这个语境帮助学生理解Wu Binbin的中秋节计划。其次,学生浏览语篇,把握其中的关键时间、人物等核心要素,再仔细阅读语篇,通过细致分析,明确Wu Binbin家人的具体活动安排,并将人物与他们相应的活动进行准确匹配。再有,学生利用图片和肢体动作等辅助手段来理解活动的词汇含义,并通过拼读单词和短语来扩展和丰富自己的词汇量,例如学习“get together”、“read a poem”等常用表达。

2.应用实践类活动

教师带领学生对语篇结构进行梳理与归纳,并构建思维导图。学生利用思维导图作为辅助工具,复述了Wu Binbin一家在中秋节的计划,采用了“... is going to...”和“... are going to...”的句式结构来表达。

本活动通过复述语篇来实际运用语言并理解其意义,促进语言的内化和吸收。学生从学习理解阶段顺利过渡到应用实践阶段,为后续的真实语言表达做好充分准备。同时,学生在复述中继续学习与中秋节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以丰富其文化素养。

3.迁移创新类活动

活动一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中秋节的俗语,并将其翻译成英语。活动二中,学生自主选择一个他们喜爱的节日,并设计一张关于该节日的思维导图。在此基础上,学生依据教师的评价标准,利用教师提供的语言框架,撰写一篇与节日相关的日记。

最后,学生再一次对中国传统节日活动进行分析、讨论和评价。通过这一过程,学生领悟中秋节及其他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底蕴,逐步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并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三)升华文化感悟,进行教学反思

本课时探索如何将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有效融入小学英语教学评的实践之中。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利用英语动画短片《Chinese Festival》作为引入,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指导学生学习Wu Binbin一家在中秋节的活动,学生学习了核心词汇和句型结构,对中秋节的传统习俗有了基本的认识。在教学的最后一部分,师生共同翻译与中秋节相关的俗语,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奠定知识基础。同时教师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要求学生仿照课文中的日记格式,分享自己家庭的节日庆祝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和参与度较平时有所提高。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并在逐层推进的活动中提高英语阅读和交流能力,掌握与中秋节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并深化了自身文化意识。

三、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精髓。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语言,是学生走向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传统文化应用于小学英语教学评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立足于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促使学生将文化知识运用到语言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从而促进综合能力的提升。本文以此为方向,探讨实践策略,以期在学习、探索、感悟中学习传统文化,增强文化意识,提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制义务教育小学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张杨.文化意识指向的小学英语“中华文化”主题单元教学策略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4,40(07):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