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绿色康养理念下济南市南部山区泉水寻源游主题观光带景观及旅游规划

作者

任璞 刘晏琳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济南市南部山区作为泉城济南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泉水涵养地,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与泉水文化资源。本文以绿色康养理念为指导,结合生态保护、健康旅游与泉水文化传承,提出南部山区泉水寻源游主题观光带的景观规划与旅游开发策略。通过空间整合、生态修复、文化活化与产业融合,构建以泉水寻源为核心、康养体验为特色的全域旅游体系,旨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泉水文化;南部山区泉源;全域旅游体系;产业融合;可持续发展

0.引言

济南市南部山区是济南泉水的发源地,拥有丰富的泉水资源、森林覆盖率超过65%,生态环境优越。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南部山区面临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绿色康养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南部山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新方向。

生态保护方面,旨在通过科学规划减少旅游活动对泉水资源的破坏;文化传承方面,深入挖掘泉水文化内涵,以增强游客对济南“泉城”身份的认同感;产业升级方面,则通过精心制定的景观-旅游规划方案,将特色泉源转化为旅游资源,进而带动乡村旅游、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关注层面,项目的实施将极大地提升社会各界对乡村沉睡资源的关注度,提高公众对乡村资源保护和开发的意识,有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教育意义上,项目的推进促进了校地合作,加强了高校与乡村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为乡村引入了新鲜的思想和活力,有助于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共同推动乡村振兴事业的稳步前行。

1. 研究区域概况

1.1 自然资源

南部山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泉水资源方面,该区域分布有玉符河、锦绣川等水系,泉眼密集,水质优良。植被覆盖广泛,以针阔混交林为主,负氧离子含量高,为游客提供了天然的康养条件。地形地貌则以低山丘陵为主,景观层次丰富,极具观赏价值。

1.2 文化资源

泉水文化与村落文化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泉水文化涉及与历史名泉相关的诸多传说以及民俗活动,例如“泉神祭祀”等;而村落文化则涵盖了保存状况良好的古村落(例如泥淤泉村)以及丰富的农耕文化遗产。

1.3 现状问题

当前旅游开发存在诸多问题:旅游开发分散,缺乏主题整合;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导致生态承载压力大;文化资源未得到充分挖掘与利用,游客体验较为单一。宣传力度薄弱,乡村泉群资源面临生态方面的潜在风险。同时,环境设施存在缺失,泉水设施功能不全,与文化线路衔接不畅。此外,配套服务发展滞后,基础设施及旅游接待能力存在短板。更为关键的是,融合深度不足,泉水资源与乡村特色产业之间存在割裂现象,亟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2. 规划理念

绿色康养方面,我们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精心打造了一系列旅游项目,如“泉水文化探寻之旅”、“生态休闲养生之旅”,旨在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进而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与竞争力。文化溯源方面,我们通过泉水寻源游活动,串联起各个文化节点,生动讲述“泉城故事”,以此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全域联动方面,我们致力于构建由点及线、由线及面的旅游网络,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资源唤醒方面,我们建立了泉源节点设计方案库,旨在激活“沉睡”的资源,并逐步建立起“三部一体”的资源库体系。

3. 规划策略

3.1 空间布局

规划形成“一廊·三核·多节点”结构:一廊为泉水寻源主题廊道(西营镇—仲宫镇—柳埠镇);三核分别为生态康养核(九如山景区),内含森林疗养基地、温泉度假中心;文化体验核(四门塔景区),设有泉水文化博物馆、非遗工坊;乡村休闲核(黄巢水库周边),涵盖田园民宿、农事体验园。多节点则包括沿线泉眼、古村落、观景平台等。

3.2 主题产品设计

本次旅游项目规划涵盖了三大主题:泉水寻源探秘游,旨在开发徒步路线(如“七十二泉探源之旅”),沿途设置泉水知识解说牌及AR互动体验点,让游客亲身体验泉水的魅力;森林康养度假游,将建设森林木屋、冥想步道以及中医养生馆,为游客提供身心放松的康养环境;乡村文化体验游,则通过泉水茶艺、农耕采摘及民俗节庆(如“泉水节”)等活动,让游客深入感受乡村文化的独特韵味。

3.3 生态保护措施

为保护泉水资源,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划定泉水核心保护区,确立开发限制红线,严禁商业设施的建设活动;其次,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对裸露的山体进行植被恢复工作,并推广生态截污技术的应用;最后,部署智慧监测系统,通过安装水质传感器,实现对泉水流速和水质变化的实时监控。

3.4 配套设施规划

交通系统方面,开通“泉水专线”电动接驳车,建设生态停车场;服务设施方面,设立康养驿站(提供饮水、休憩、急救服务);标识系统方面,采用环保材料制作泉水文化主题导视牌。

5. 结论与展望

本文以绿色康养理念为指导,提出济南市南部山区泉水寻源游主题观光带的系统性规划方案,兼顾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需求。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等措施,有效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这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优美的旅游环境,也为当地创造了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整体体现了从单一到多元、从局部到整体的发展与推广实践过程。未来需进一步探索市场化运营模式,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为同类型生态敏感区旅游规划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芦爽,王雨,曾鹏等.政府事权视角下的城市更新治理路径—基于济南市三个案例的比较研究[J].规划师,2022,38(8):141-145

[2]李虎,李罡,武朝军.济南泉域地区轨道交通建设与泉水保护[J].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治,2019,1(2):128-130

[3]孙斌,徐军祥,彭玉明等.济南城市建设与泉水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性评价[J].人民黄河,2017,39(6):77-81

[4]曹四平,汪贤军,范名军.石泉水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问题及策略[J].黑龙江环境通报,2024,37(12):124-126

[5]邵剑书.泉与城市:明清济南泉水资源的利用与治理[J].山东社会科学,2024,(5):182-192

[6]芦爽,王雨,曾鹏等.政府事权视角下的城市更新治理路径—基于济南市三个案例的比较研究[J].规划师,2022,38(8):141-145

选用高强度、低碱水泥,如 42.5 级及以上低碱硅酸盐水泥,可减少碱骨料反应风险,提高混凝土耐久性。优质骨料应质地坚硬、洁净,严格控制骨料含泥量不超过 ,泥块含量不超过 ,避免有害物质对混凝土性能的负面影响。根据工程需求,合理选择外加剂,如在需要提高混凝土抗渗性时,可选用引气剂、防水剂;在大体积混凝土工程中,为降低水化热,可选用缓凝型减水剂。同时,精准控制外加剂掺量,通过试验确定最佳掺量范围,确保原材料质量稳定,为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奠定坚实基础。

3.2 配合比的科学设计优化

基于工程环境与性能要求,运用先进设计方法,如全计算法、固定砂石比法等,优化水胶比。一般水工混凝土水胶比宜控制在 0.35 - 0.50 之间。合理调整砂率,通过试验确定最佳砂率,使混凝土工作性与密实度达到平衡。在矿物掺合料搭配方面,可将粉煤灰、矿渣粉、硅灰等按一定比例混合使用,利用不同矿物掺合料的优势互补,改善混凝土微观结构,提高强度与耐久性。例如,在一些海洋环境下的水利工程中,采用粉煤灰与硅灰复掺,可有效提高混凝土抗氯离子侵蚀能力。

3.3 施工过程与后期维护优化

规范搅拌工艺,控制搅拌时间与转速,确保混凝土各成分均匀混合。振捣时,采用合适的振捣设备与方法,如插入式振捣棒、平板振捣器等,根据混凝土构件尺寸与浇筑部位选择振捣参数,确保混凝土均匀性与密实度。加强养护管理,在混凝土浇筑后及时覆盖保湿材料,保持表面湿润,养护时间不少于 14 天。后期定期检测维护,利用无损检测技术,如超声回弹综合法、雷达检测法等,对混凝土结构进行检测,及时发现并修复缺陷,如对出现裂缝的部位采用压力灌浆修复,延长工程使用寿命。

四、结论

本研究全面剖析高性能混凝土在水利工程中的特性,明确原材料、配合比、施工及环境等影响耐久性的关键因素,并针对性提出优化策略。通过优化原材料、配合比,规范施工与加强后期维护,可显著提升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为水利工程安全长效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

参考文献

[1] 周欢 . 水利工程高性能混凝土高温劣化试验研究 [J]. 广西水利水电 ,2022,(05):15-18.

[2] 何江 . 水利施工中高性能混凝土强度及耐久性能研究 [J].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23,29(06):150-154.

[3] 李建辉 . 新时期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利施工中的应用分析 [J]. 水上安全 ,2024,(17):19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