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与青年人才培育的协同机制研究

作者

唐嵩林

湖南省核地质调查所 湖南 长沙 410114

摘要:在事业单位深化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与青年人才培育的协同效应愈发凸显。当前实践中普遍存在思想政治工作“重形式、轻实效”、人才培育“重技能、轻价值观”的割裂现象,导致青年员工职业认同感不足、组织忠诚度弱化。本文旨在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探索构建“思想引领—能力提升—价值实现”的协同机制,助力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发展的双赢。

关键词: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青年人才培育;协同机制

1 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与青年人才培育的关联性分析

1.1 理论关联

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与青年人才培育在理论层面具有高度内在关联性,二者共同服务于组织战略目标,形成“思想引领—能力提升—价值实现”的闭环逻辑。

1.1.1 目标一致性

从组织发展视角看,思想政治工作旨在通过价值观塑造、理想信念教育,引导青年人才将个人发展与组织使命相结合,形成“服务社会、奉献岗位”的集体认同。而青年人才培育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技能培训、职业规划、创新激励,提升青年群体的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为组织注入持续发展的动力。二者目标统一于事业单位“公共服务效能提升”这一根本任务,思想政治工作为人才培育提供精神动力,人才培育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实践载体。

1.1.2 内容互补性

思想政治工作侧重于“软实力”培养,通过党性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文化浸润,帮助青年人才树立正确价值观与职业观;人才培育则聚焦“硬技能”提升,涵盖专业技能、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例如,在科研类事业单位中,思想政治工作可通过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青年科研人员的使命感,而人才培育体系则需提供实验技术培训、学术交流机会等具体支持。二者相互渗透,共同构建青年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1.2 现实矛盾

尽管理论层面存在协同基础,但现实中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与青年人才培育仍面临脱节问题,主要矛盾体现在机制割裂与方法滞后。

1.2.1 机制割裂

当前,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多由党群部门主导,人才培育由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二者缺乏统筹规划。例如,青年人才培训计划可能忽视思想政治素质要求,而党性教育活动又难以融入业务考核体系。这种“双轨制”导致青年群体对组织价值观认同不足,职业归属感弱化。

1.2.2 方法滞后

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以集中学习、文件宣讲为主,难以适应青年群体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人才培育模式则过度依赖“师徒制”或“填鸭式”培训,缺乏创新性与参与感。例如,部分事业单位在青年人才职业规划中未融入思想引导,导致青年员工在职业迷茫期缺乏组织支持,人才流失率上升。

2 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与青年人才培育的协同机制实现路径

2.1 组织协同路径

2.1.1 制度保障:构建协同治理体系

(1)顶层设计:事业单位需将思想政治工作与青年人才培育纳入组织战略规划,制定《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才培育协同实施细则》,明确党群部门、人力资源部门、业务部门在协同机制中的职责分工。例如,党群部门负责思想引领与价值观塑造,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才规划与能力评估,业务部门提供实践平台与项目支持。

(2)跨部门协作小组:成立由党委书记、人力资源总监、业务骨干组成的协同工作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统筹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确保思想教育与业务培训在目标、内容、时间上的协同性。

2.1.2 流程再造:嵌入人才发展全周期

(1)入职阶段:将思想政治素质纳入新员工培训体系,通过红色教育基地参观、组织文化宣讲等形式,强化青年人才对组织使命的认同。

(2)在岗阶段:建立“双导师制”,为青年员工配备业务导师与思想导师,前者负责技能指导,后者关注职业规划与思想动态。例如,某科研事业单位为青年科研人员配备院士导师(业务)与支部书记导师(思想),实现“学术引领+党性教育”双重覆盖。

(3)晋升阶段:将思想政治表现作为人才选拔的重要指标,与业务能力、创新能力并列考核。例如,在职称评审中设置“职业道德”“社会服务贡献”等加分项,引导青年人才将个人发展与社会责任相结合。

2.2 资源整合路径

2.2.1 平台共建:打破资源壁垒

(1)线上平台:开发“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才培育一体化平台”,整合在线课程、学习资源、考核系统。例如,设置“红色微课”“业务技能专区”“青年论坛”等模块,实现思想教育与技能培训的“一键切换”。

(2)线下基地:建设“实践教育基地”,将红色教育、志愿服务、业务实训融为一体。例如,某事业单位与社区合作建立“青年实践站”,青年员工既可参与社区服务(体现思想价值),也可通过社区调研提升业务能力。

2.2.2 师资共享:构建“双师型”队伍

(1)选拔优秀党员、业务骨干担任“双师型”导师,要求其同时具备思想引导与业务指导能力。例如,某单位设立“导师能力认证体系”,对导师的党性修养、业务水平、沟通能力进行综合评估,合格者方可上岗。

(2)鼓励导师跨部门交流,例如,党群部门干部参与业务培训课程设计,人力资源部门骨干参与思想教育活动策划,实现资源互补。

2.2.3 考核融合:建立“双嵌入”体系

(1)将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纳入部门绩效考核,与人才培育指标并列赋分。例如,党群部门考核中增加“青年人才思想引领覆盖率”“红色教育项目参与率”等指标;人力资源部门考核中增加“青年员工职业价值观认同度”“社会服务项目贡献率”等指标。

(2)通过考核引导部门协同,避免“重业务、轻思想”或“重形式、轻实效”的倾向。

2.3 创新载体路径

2.3.1 新媒体应用:增强思想教育吸引力

开发“红色IP”短视频、H5互动游戏、虚拟现实(VR)党史馆等数字化载体,将严肃的思想教育内容转化为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例如,某单位推出“青年党员说”短视频栏目,由青年员工自主策划、拍摄、传播,单期播放量突破10万次。利用大数据分析青年群体思想动态,例如,通过平台数据监测青年员工对组织活动的参与度、讨论热度,针对性调整教育内容。

2.3.2 实践项目化:推动思想引领落地

(1)设立“青年创新基金”“志愿服务岗”等项目,将思想引领转化为具体行动。例如,某单位设立“乡村振兴帮扶计划”,要求青年员工每年至少参与一次农村调研或服务项目,通过实践深化对“服务社会”价值观的理解。

(2)建立“项目导师制”,为每个实践项目配备思想导师,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同步开展党性教育、团队协作培训。

3 结束语

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与青年人才培育的协同机制构建,是提升组织凝聚力、激发青年创新活力的重要路径。本文通过理论探讨与路径分析,揭示了二者在目标一致性、内容互补性上的深层关联,并从组织协同、资源整合、创新载体三个维度提出了具体实施策略。未来实践中,应注重青年群体个性化需求,以数字化手段增强教育实效,以实践项目强化价值认同,为事业单位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冯刚. 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的逻辑建构 [J].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43 (05): 44-48.

[2]许哲宁,张冰锐. 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究 [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3, 44 (17): 238.

[3]于晓霞.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着力方向与实践路径研究 [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 (06): 57-59.

[4]许意凡.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人才培养及行动策略 [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21, (08): 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