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要点探讨

作者

李亮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 276000

一、“互联网 ”时代下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一)提高学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大学生的管理模式正在从传统向信息化的方向逐步演变。情报化的建设提供了更为高效精确的管理工具,极大地提高对学生的管理质量和效益。用数字化的方式搜集、分析和处理数据,学校能更加精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生活状态及其发展进程,进而有针对性地设定管理策略,为学生带来更加个性化和精细化的服务,提升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前瞻性和精密级别【1】。

(二)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趋势

"互联网 "时代的兴起,推动信息科技与各行业的深度整合,其中包括高校的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不再只是一种需求,更是跟随时代趋势的必然选择。当今的学生逐步演变成数字原生代,学生对信息化工具的运用和依赖程度持续攀升。因此,学校利用信息化建设能更有效地顺应学生的需求和习惯,给予其更为便利、更为灵活的服务模式。这使学校能在教育竞赛剧烈的市场环境中保持优势,能帮助提升学校的品牌影响力。

(三)拓宽与学生群体交流沟通的渠道

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常常遇到信息传递滞后和双向交流不足的困扰。然而,信息化建设赋予学校更丰富的交流渠道选项,能实现学校与学生之间更为紧凑的互动。学校有能力用在线环境,进行公告发布、活动组织、学术资源提供等多元化服务,使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信息与参加活动。学生也能用社交媒体等多元渠道,分享自己的观点和需求,推动学校与学生间的双向交流与互动的深化。这种包容性强且互动性高的管理方式,能帮助加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满意度和参与程度【2】。

二、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一)成立信息化领导小组

在高校信息化工作的推进过程中,组建以人为本的信息化领导小组,该小组应包括各部门主管及相关人员,为促进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实施,学校设立由校长担任组长的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统筹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并解决在学生管理信息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能确保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与高效性。

各部门领导需给予其所在部门信息化工作的充分重视,定期开展相关培训,帮助员工深刻理解学生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能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使还应定期对学生进行 IT 培训,并开展相关评估,实现提升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实际操作能力。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学生信息培训与评估体系,定期对信息系统管理员进行专业培训,确保学生熟练掌握相关软件的使用与操作流程。学校需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信息化工作的开展,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使依据学校自身的具体情况,构建适合实际需求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显得尤为必要。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我国高校迈入信息化时代,学校必须增强对学生管理信息化的重视,建立强有力的领导小组,制定相应政策及评价标准,进而加强学生工作的管理与领导,也应持续强化对学生管理信息化人员的培训及评价,提升管理者运用管理信息系统(MIS)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必要的专业技能,推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与制度化迈进。

(二)构建信息平台

在“互联网 的大背景下,高校学生工作的信息化建设,能利用网络平台来实现有效管理,搭建学生工作信息化系统。借助该平台,大学的学生管理者能实时掌握学生的动态,也能便捷地查询学生的管理信息。举例来说,在查看学生的成绩和考勤等情况时,学生随时获取自己的具体信息。使大学在信息化的学生管理中,利用网络技术将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情况整合在同一个文件夹内,通过该平台进行文件的共享与交流。在这个共享空间中,各高校的管理人员访问其他学生的档案,促进相互学习与经验分享。比如,当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障碍时,能利用网络资源与同学进行讨论与沟通。学生管理者也可借助网络与同学交流人生问题,或在工作中遇到挑战时,共同探讨解决方案。用这一平台,高校学生管理的信息化进程必将得到显著推动。

(三)实时更新和动态管理数据

学生的学籍档案,全面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奖惩情况、思想品德表现、社会实践经历、健康状况等多维度信息,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就业指导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教育管理的需求,亟需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创新升级。学校构建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学籍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学生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管理,系统应采用 B/S 架构,前端使用现代化框架,后端采用 Spring Boot 等主流技术栈,数据库选用 MySQL 或 PostgreSQL 等关系型数据库,也结合 Redis 等缓存技术提升系统性能。

在数据采集方面,系统应支持多源异构数据的整合,包括教务系统的成绩数据、学生工作系统的奖惩记录、图书馆的借阅信息等,通过 ETL 工具,进行数据清洗和转换,构建统一的数据仓库。在功能设计上,系统应具备学生基本信息管理、学籍异动处理、成绩管理、奖惩管理、毕业资格审查核心模块,提供数据统计分析、预警提示等智能化功能。在安全保障方面,系统应采用多层次的权限控制机制,结合数字签名、数据加密等技术,确保学生信息的安全性和隐私性。建立这样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学生信息的实时更新、动态管理和智能分析,为教育教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也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成长指导服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系统还应注重与外部系统的对接,如与教育部学信网的数据互通,实现学历证书的电子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在实施过程中,学校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确保系统的有效运行和数据的安全可靠,将传统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的有机结合,构建起一个完整、准确、动态的学生信息资源库,为提升教育管理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3】。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 ”时代,为增强对大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不仅是技术的引入,更是对学生管理工作的一次深刻变革,互联网+”时代的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多个层面进行思考和实践,需要全校师生共同努力,持续探索和完善,期望在未来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毛静娟.“互联网 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探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2024(1):0175-0178

【2】 岳悦.“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4,23(23):274-276

【3】 万乙豆.“互联网 时代下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2024(5):0126-0129

作者信息:李亮(1982 年 05 月) 男,汉族 ,山东省枣庄市,学历:研究生, 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学生管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