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办学背景下内部审计课程教学与实践创新体系构建问题研究
李志强
海口经济学院德行智华会计学院 海南海口 570300
引 言
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进程加快,落户海南的一些企业也与省内高校走合作办学之路,一些高校也抓住这个机遇快速提升课程教学与创新能力。内部审计是一门社会应用型科学,具有突出的范围广泛的实践性特点,在内部审计具体的教学科研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内部审计技能能力的提升,也为学生适应未来岗位需求,增强岗位胜任能力提供必要的保障。省内多所高校在教育教学体制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为补足高校内部审计课程在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相对滞后性的短板,使内部审计课程教学通过合作办学模式把理论与实践创新优化结合,并互为有益补充。本文重点分析内部审计课程教学与实践创新方法,增强企业对课程创新投入,来提升高校课堂教学能力,如何构建科学的内部审计课程教学与实践创新体系,引入企业先进信息技术、云计算、大数据、商业智能的办公软件与技术,使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有效识别与应对未来就业风险挑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对高校的课程教学创新提供有益借鉴,成为合作办学的一条成功之路。
一、内部审计课程教学现状
1.师资队伍缺乏实践经验
目前,高校的审计教师虽然有专业的审计知识,但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大多数审计教师直接从校门进入教室,缺乏在大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的实践经验,导致教学中偏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较少。校企全员参与内部审计的教学体系创新与实践,协同配合有效施治,才能使内部审计教学与实践的创新,向教学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既提升高校办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的提升,也为企业更有能力驾驭市场风险,实现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目标。
2.教学模式落后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校企合作办学作为当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实现高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的教学模式却显得相对落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实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有利于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使高校教育更加贴近市场需求,让广大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找到市场定位,满足多层次用人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及时了解企业对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知识等方面的要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培养目标,对人才的培养有的放矢,实现特色化办学目标。同时,校企合作还有助于解决学校师资资源短缺的问题,通过聘请企业技术专员和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上岗意识。然而传统的审计教学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方法单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亲自动手操作和认真分析的学习过程。这种教学模式很难将学生培养成应用型人才,这也是内部审计课程教学模式落后的真实状况。
3.课程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管理复杂性的增加,内部审计的内容和方法不断更新。然而,目前的课程内容往往滞后于实际需求,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目前,在校企合作模式下,课程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这种现状可能源于多个方面,首先:校企合作是一种将学校教育资源与企业实际需求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其目的在于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工作需求的课程内容和实习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其次,以目前的合作办法的趋势下,加快转变课程教学模式创新,补短板,强细节,建立课程内容与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实现内部审计教学的体系、模式创新,从而实现校企双方共赢。
4.课堂案例教学需要得到充分利用
在内部审计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教育方法的有效融入,这样可以把案例的具体情节作为基本线索,在课堂理论教学过程引导和启示作用之下,确保学生更有效的进入到角色中,但在校企合作的实践过程中,高校的内部审计理论教学却没有很好的使用案例教学法,包括视频案例、沙盘演示等现代教学手段都还没有走进高校内部审计课堂,高校教师要通过案例中的决策的有效定位把内部审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讲授到位,要让学生对企业的风险管、内容控制和合规性审计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从被动的听课变为主动参与企业内部审计实践工作中,从内部审计定位与作用到内部审计的准则体系,从内部审计立项到审计资源分配,使学生们在校企合作办学的背景下成为教学与实训创新的主体参与者,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从而体现了更为显著的启发式教学成就。
二、教学与创新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不紧密
尽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其教学模式却显得相对落后。主要问题包括:
1.理论与实践脱节:传统的职业教育过于注重课堂讲授,并没有关注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训操作技能。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部分学校仍然未能充分将企业的实际需求和技术引入教学中,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当前《内部审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缺乏与实际审计工作紧密结合的实践环节。教材中的案例往往过于简化或陈旧,无法真实反映现代审计工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师资力量上也缺乏实践经验:许多教授内部审计课程的教师虽然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在企业中从事审计工作的实践经验。
2.教学内容单一:部分教师的教学内容仅限于教材,缺乏行业背景和现代生产工艺流程的深入了解,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生产脱节,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高校内部审计教学要确保实践教学取得良好成绩,要在教学内容上做足文章,不能千篇一律照本宣科,只讲理论而忽视与学生互动,要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更充分了解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流程,要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综合素养,要设立专门的模拟实验室,让企业有经验的工作人员交流到学校与学生互动交流,这是对高校教学内容单一的有效回应。
3.企业参与度不高: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的参与度普遍不高。部分企业认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事情,将对学生的培养教育视为负担,因此很少参与或根本不参与对学生的培养工作。这导致校企合作仅在浅层次上进行,无法形成深度的合作机制。且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和先进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很难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校企合作虽然提供了一定的实践机会,但往往流于形式,缺乏深度和广度。
四、结束语
校企合作办学背景下,《内部审计》课程教学与实践创新体系的构建是培养符合企业单位需求的应用型审计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模式、优化课程内容、构建实践创新体系和加强质量控制和评估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内部审计》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实践效果,高校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为依据,在实践教学中加大资源投入、加强教学与实践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等措施,为培养高素质审计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袁春燕.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课程思政育人路径探析[J].贵州教育,2024(06):9-11.
[2]基于企业战略目标引领的创新活动管理体系构建与实践[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4(18):60-65.DOI:10.13768/j.cnki.cn11-3793/f.2024.0954.
基金项目:2024 年海口经济学院校级教研教改项目(项目编号:Hjyj2024030)
作者简介:李志强,(1974- ),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海口经济学院德行智华会计学院审计系教师。高级审计师。研究方向:企业内部审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