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目视间隔和目视进近模式应用效率提升研究

作者

易振奇

中国民用航空西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贵州分局 贵州省贵阳市 550000

目视间隔和目视进近模式是航空运输领域中重要的航行方式,对于提高飞行效率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这两种模式在航空运输中的应用效果和潜力,为航空运行管理的优化提供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持。

1 目视间隔和目视进近模式原理与特点

1.1 目视间隔概念及作用机制

目视间隔是指在航空飞行中,基于飞行员肉眼观察,确保飞机与其他航空器或障碍物之间保持安全距离。其作用机制主要依赖飞行员对周围环境的敏锐感知。在能见度良好的情况下,飞行员通过视觉判断前方、周围飞机的位置、距离和运动趋势。管制员依据飞行员报告及自身观察,为飞机分配合理的飞行路径与间隔,避免碰撞风险。例如,在繁忙空域,飞行员通过清晰看到前方飞机的轮廓、灯光等,保持规定的目视间隔,以保障飞行安全,减少因间隔不当引发的潜在危险。

1.2 目视进近模式的定义与应用范围

目视进近模式是飞机在着陆阶段,飞行员依靠视觉参考,而非完全依赖仪表引导,自主操纵飞机对准跑道并完成着陆的过程。此模式适用于机场能见度良好、天气条件适宜的情况。在繁忙机场,当多条跑道同时运行时,符合条件的飞机可采用目视进近模式,提高跑道利用率。一些通用航空机场,因设备相对简单,目视进近模式更是常用手段。但在恶劣天气,如大雾、暴雨等导致能见度低时,目视进近模式受限,需转为仪表进近 。

1.3 目视间隔和目视进近模式对飞行效率的影响

目视间隔和目视进近模式在合适条件下能显著提升飞行效率。目视间隔减少了对复杂雷达监测和通信指令的依赖,使飞机在空域中能更灵活地调整位置。目视进近模式缩短了着陆流程,减少了等待仪表引导的时间。例如,在机场高峰时段,采用目视进近模式的飞机可更快地降落,减少排队等待时间,提高机场的起降架次。然而,若天气突然变化,目视条件变差,可能导致模式切换不及时,反而影响飞行效率,甚至引发安全隐患 。

2 航空运输中目视间隔和目视进近模式的应用案例分析

2.1 目视间隔在空中交通管制中的实际应用

在某大型国际机场,空中交通管制部门利用目视间隔规则应对高峰时段的空域拥堵。管制员根据天气和能见度情况,指挥部分飞机保持目视间隔飞行。例如,当两架飞机同向飞行且能见度良好时,管制员指示后机飞行员通过目视保持规定间隔,灵活调整速度,使两架飞机在不依赖过多雷达引导的情况下,安全有序地穿越繁忙空域。这不仅减轻了雷达系统的压力,还提高了空域的使用效率,保障了航班的正常运行 。

2.2 目视进近模式在飞机着陆过程中的作用

在一次天气晴朗的航班着陆过程中,飞行员采用目视进近模式,展现出其独特优势。从距离跑道数千米外,凭借良好的能见度,飞行员便能清晰看到跑道标识、跑道灯光以及周边环境的细节。通过自主判断飞机与跑道的相对位置和角度,飞行员能够精准调整飞行姿态,实现平稳下降高度。与仪表进近相比,目视进近赋予飞行员更直观的操控感受。在仪表进近中,飞行员需严格依照仪表数据进行操作,而目视进近让飞行员能基于现场视觉信息灵活应对。例如,当发现跑道附近有轻微侧风时,飞行员可通过目视快速做出调整,使飞机更快地对准跑道,减少着陆前的调整时间,极大地提高了着陆效率。这不仅为后续航班的起降争取了宝贵时间,还有效优化了机场的整体运行节奏,保障了机场运营的高效性与流畅性。

2.3 目视间隔和目视进近模式在航班调度中的优化策略

在航班调度中,合理运用目视间隔和目视进近模式对优化机场运行至关重要。当机场出现短时天气良好窗口时,调度员需抓住时机,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航班采用这两种模式。例如,在跑道资源紧张的高峰时段,调度员将目的地相近且飞行高度、速度适配的航班编组。这些航班在巡航阶段采用目视间隔飞行,管制员指挥飞行员通过观察保持安全间距,减少对雷达资源的占用,提高空域利用效率。而在着陆阶段,调度员引导它们以目视进近模式依次着陆。通过提前规划各航班的飞行路径和着陆顺序,确保飞机间有序衔接。如此一来,机场的吞吐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航班延误情况大幅减少,旅客无需长时间等待,极大地提升了旅客的出行体验,使机场运营在安全的基础上更加高效有序。

3 目视间隔和目视进近模式的效率提升研究

3.1 目视间隔和目视进近模式的数据分析与优化

通过收集海量航班飞行数据,得以对目视间隔和目视进近模式展开深度剖析。在不同天气条件下,飞行员保持目视间隔的能力存在差异。研究表明,晴天时平均目视间隔距离稳定,反应时间较短;而在多云或有薄霭时,平均距离有所增加,反应时间也相应变长。在目视进近模式下,精准测量飞机着陆时间与误差范围,为优化提供依据。基于这些数据,管制员可优化指挥策略。例如在能见度良好的特定时段,适度缩小目视间隔标准,在保障安全的同时,显著提升空域利用率。同时,依据分析结果,为飞行员制定更精准的目视进近操作指南,有效提升着陆效率。

3.2 安全性与效率的平衡探讨

在追求航空运输效率提升的进程中,确保飞行安全始终是重中之重。尽管目视间隔和目视进近模式能显著提高运行效率,但安全必须摆在首位。为保障飞行安全,制定了极为严格的天气条件准入标准。专业气象监测设备实时监测能见度、云高、云层厚度等指标。只有当能见度达到特定数值,且云高高于规定高度,云层无影响视线的特殊情况时,才允许采用这两种模式。例如,在能见度低于 5 公里,或云高低于 300 米时,严禁使用目视间隔和目视进近模式。同时,持续加强飞行员培训。通过模拟不同天气与飞行场景,提升其在目视条件下的距离判断、速度感知等能力。设置紧急情况模拟课程,如突发恶劣天气、空中障碍物等,提高飞行员的应急处理能力。在航班调度方面,精心规划,预留充足的安全缓冲时间。即使在航班高峰时段,也不会因追求效率而压缩安全间距,从而实现安全性与效率的动态平衡,确保航空运输安全且高效地运行。

4 结语:

在航空运输体系中,目视间隔和目视进近模式的应用效率提升研究,对提高安全性与运行效率意义非凡。通过深入剖析这两种模式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数据,如不同气象条件、机场繁忙程度等,能够精准把握其优势与潜在风险。研究成果为优化飞行流程提供了全新思路,例如在合适的目视条件下,合理放宽间隔标准,提升空域容量。同时,为运行管理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包括飞行员培训内容的优化、管制员指挥策略的改进等。这一系列举措,助力航空运输在安全与高效的轨道上稳步前行,满足日益增长的航空出行需求。

参考文献:

[1]高浩然,姚永强,王军,黎泽君.目视间隔和目视进近模式应用效率提升研究[J].民航学报,2023,7(04):74-77.

[2]高华.双目运行条件下的目视间隔与跑道容量研究[D].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2020.

[3]王雪,刘睿.空中交通管制基于目视间隔条件下的碰撞风险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9,21(16):36-37.

[4]朱代武,陈九昊,李晨鹿.近距平行跑道目视进近条件下的碰撞风险分析[J].民航学报,2018,2(01):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