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立德树人视域下班级主题活动现状》调研报告

作者

牟海霞

青岛市市南区实验小学

一、研究背景目的

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使得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参与度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主题班会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主题班会课程的实际实施状况以及班级主题活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课堂观察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为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效果提供有力的依据。

二、研究方法

课堂观察:构建与主题班会课程内容相关的观察量表,对各班级的主题班会课程进行系统观察,记录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及耗时、活动效果评估等方面的数据。

问卷调查:以青岛市市南区、西海岸新区、崂山区等城乡学校的部分师生为调查对象,设计“班级主题活动情况调查问卷”,采用发放纸质问卷和问卷星两种形式,随机抽取各年级学生和班主任进行调查。

三、研究结果

(一)课堂观察结果

在进行课堂观察的过程中,本研究构建了一套与主题班会课程内容相关的观察量表。该量表旨在结合实际教学情境,对各班级的主题班会课程实施情况进行系统的记录、深入的分析以及批判性的反思。基于小组成员间的学术研讨,本研究进一步设计出一套操作简便、记录高效、便于进行类比分析的主题班会学生活动观察量表。该量表涵盖的维度包括: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及耗时、以及活动效果评估。以下为基于该量表所收集数据的观察结果分析:

活动内容:当前班会课基本分为五个活动环节,有 10 处以上学生活动,从活动内容上来看,学生活动内容比较多,但内容主题不集中。

活动形式与耗时:从学生活动时间来看,平均总时间约 33 分钟,占总时间(40 分钟)的 83%,其中平均学生表达交流的时间为 16 分钟,虽然大部分时间有学生参与了活动,但更像是一问一答的单调发言,以表达交流、观看视频为主,活动形式较为单一。

活动效果评估:综合分析表明,活动任务的完成情况普遍欠佳。多数学生对班主任提出的问题反应平淡,缺乏主动参与交流与分享的意愿,导致教师不得不采取指定回答的方式。这一现象揭示了活动内容未能触及学生的成长关键点,学生在将活动内容与自身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方面存在理解与体验上的不足。

(二)问卷调查结果

2023 年 9 月—12 月,课题组采用发放纸质问卷和问卷星两种形式进行调查,调查对象为各年级学生、班主任,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在青岛市市南区、西海岸新区、崂山区等城乡学校发放学生问卷 300 份,回收问卷288 份;发放教师问卷 60 份,回收问卷 60 份。

调研数据分析

关于参与度:调查显示,12%的学生是因为不敢或者不好意思,13%的学生是因为想表达的内容与其他同学表达的相同,13%的学生是因为老师没有提问或没有要求,45%的学生是因为没有想好或者不理解,不知道怎么表达,15%的学生是因为不感兴趣,2%的学生列举出多方面的原因,如缺乏准备,缺乏自信,不感兴趣,对主题缺乏了解。

关于活动内容:90%的学生认为自己都能理解与接受,在这部分学生中,5%的学生把原因归结为班级氛围好,能很好融入;53%的学生把原因归结为老师讲的好,愿意配合老师,相信老师;25%的学生把原因归结为内容简单易懂,与自己相关;17%的学生把原因归结为自己认真听讲。10%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是都能理解与接受,原因有:感觉内容比较复杂,内容与自己没有太大关联,有些观念并不认同。

关于班会的影响:8%的学生认为主题班会课可以提升自己的知识与技能,不仅可以拓宽知识面,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还可以规范自己的行为;15%的学生认为主题班会课可以促进积极的情感反应和体验,有助于人际交往与合作,同时可以不断激励自己,为自己提供前进的动力;5%的学生认为主题班会课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给予自己不同的感悟;50%的学生认为主题班会课可以促进自我认知和成长,帮助自己发现问题,及时总结与反思,明确目标,助力成长;2%的学生认为主题班会课对自己有很多方面的积极影响,且详细列举出四个方面的影响;18%的学生认为主题班会课对自己有影响,但具体有哪些影响却说不上来;2%的学生认为主题班会课对自己没有影响。

四、讨论分析

课题组针对上面的数据,进行了数据分析,发现以下问题:

对主题班会认识不足:研究调查显示,尽管大多数学生认为班会对其具有一定的影响,但仍有 18%的学生对具体影响表述含糊,2%的学生认为无任何影响。此结果表明,师生双方尚未充分认识并重视班会的重要性。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过于形式化,缺乏明确的目标设定,这导致了主题班会在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支持。同时,学生对班会意义的认识不清晰,导致他们在活动中的参与度较低,进而影响了主题班会的最终效果。

活动内容单一:根据调研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尽管有 90%的学生表明能够理解班会内容,然而仍有 10%的学生反映其内容较为复杂且与自身关联性不强。这一现象表明,当前中小学班会内容尚未全面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众多班主任因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难以投入更多精力设计班会活动,导致班会多以说教形式为主,内容显得单一且缺乏趣味性,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因此,不少学生对班会产生了厌倦情绪,并表现出应付的态度,这无疑对班会的教育成效产生了不利影响。

学生参与度低:调研结果表明,有高达 45%的学生因尚未构思成熟或未能充分理解内容而面临表达困难,12%的学生则因胆怯心理而选择不参与课堂互动,另有 13%的学生认为既然教师未主动提问,便无需参与讨论。这些情况均反映出师生互动的频率较低。在班会活动中,教师的讲述占据了主导地位,学生未能积极响应并深入讨论相关话题,导致教师成为了班会的主体。

五、结论建议

1、 优化活动内容: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实际问题,使主题更加集中,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展开,提高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丰富活动形式: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竞赛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加强活动设计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教师应加强对班级主题活动设计的研究和学习,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5、学校提供支持:学校可以组织相关的培训和研讨活动,为教师提供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和共同进步。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对课堂观察和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结论和建议。希望这些研究成果能够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主题班会课程和班级主题活动的优化与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