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山”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研究
闫静雯
安徽外国语学院 231201
鱼灯是中国传统民俗舞蹈所使用的道具之一,也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人们通常会在一些重要的节日或场所运用其来表演舞鱼灯,也可以在中国各地看到鱼灯表演的身影,其中,以安徽省和浙江省的鱼灯最为有名。相传至今,安徽省歙县鱼灯已有 600 多年的历史。目前,国家也在制定一系列政策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让非遗文化走进人们的视野。然而,现如今鱼灯的开发与保护也面临着一些困境,这就需要我们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积极应对。
1 鱼灯的背景
1.1 历史起源
对于鱼灯的起源,人们的说法不一。有说是为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年年有余;也有说是古代士兵打仗为了迷惑敌人产生的;还有说是为了让人们的生活增添乐趣……人们舞鱼灯,以鳌鱼灯独占鳌头,其他鱼紧跟其后。在中国传统民间文化中,鳌鱼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呈现出龙头鱼身的形象。相传在明朝年间,朱元璋派名为胡大海的大将到浙东地区驱逐倭寇,两方在大目洋开战。当时我朝海防力量薄弱,将士们又是初习海战,而倭寇船坚器利,趁着涨潮这一有利情形便朝明军袭去,处于战事上风。胡大海哀叹如今便要葬身大海了吗,就在这时,一条鳌鱼从海面冲出,接着掀起一片巨浪扑向倭寇。胡大海抓住机会,最终战胜倭寇。后来,胡大海将此事上奏朝廷,便有了鳌鱼为安海神这一称号,也是从洪武年间起,浙东地区逢年过节都要做鳌鱼灯,至此,这一习俗便流传至今。
1.2 汪满田鱼灯起源
汪满田鱼灯始于清光绪初,相传村西山有一块平滑如镜的大石头降落,被称为“火镜”,而当时房屋建筑多为木材,易引发火灾。于是村民开始嬉鱼灯,以水克火来祈求平安、使村庄免受火灾等自然灾害的影响。[1] 嬉鱼灯的路线大多从村内祠堂出发,之后在经过村内主街等,歙县的宗祠文化历史悠久,一方面是对宗祠文化的一种传播,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邻里之间的情感交流,活跃气氛,促使村庄和谐稳定。
1.3 歙县鱼灯爆火的缘由及发展现状
鱼灯突然爆火并不是偶然的。由于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大部分的年轻人都生活在快节奏的世界里,对一些传统非遗文化别说了解了,甚至都没有听说过。更多的是当地的老人还在坚守着这个传统,他们说,有了鱼灯才有了过年的样子。通过他们不懈的努力,让鱼灯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正因如此,才让鱼灯走进人们的视野中。2021 年,一部《年年有余之鱼灯》的年俗贺岁片正式上线;2022 年,安徽师范大学学生们所展现的一场戏鱼灯的表演让人眼前一亮,由他们亲手制作的鱼灯在表演中活灵活现、形象生动;2023 年《元神》发布的新春短片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了解到了鱼灯这一非遗文化,也知道现在传承非遗文化的不易。[2]而当地政府也抓住了鱼灯发展的机遇,所以,鱼灯的爆火都是有迹可循的。
“大黄山”地区的建设作为安徽皖南地区重点开发项目,对于鱼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也由于其地域性的原因使其未能更好的走出去。汪满田地处安徽歙县溪头镇,该地区山脉较多、海拔又高导致交通极其不便,与外界的交往大大减少,同时又因为科技发展等种种原因,年轻人更不愿意待在村庄里,纷纷离开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因此,参与鱼灯制作年轻人也越来越少。与此同时,为了吸引更多人关注鱼灯,就要改变以往的传统模式进行创新,而每次举行鱼灯表演的经费大都由村民们自愿募集捐赠,想要进行改变就需要花费更多的金钱,由于经费不足也导致鱼灯发展到道路的不顺,种种原因成为鱼灯发展的阻碍,人们也在思考如何才能更好的让鱼灯“游”出去。安徽省歙县人民政府通过创新“非遗
”模式,让鱼灯重出圈;当今网络发达,人们就利用好互联网,让鱼灯重现视野;嬉鱼灯的活动空间受限,那就打破空间限制,让各地都有鱼灯的身影;年轻人不愿了解非遗,政府等各方面加大宣传,让鱼灯“游”到人们身边……
2 研究意义
2.1 个人层面
鱼灯,依据习俗应运而生,表现出了当地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3]人们分工合作制作鱼灯,把自己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情感融入进去,以此来祈求家人平平安安、来年无灾无害、邻里和睦……鱼灯是人们情感的载体,嬉鱼灯就成了人们约定成俗的活动,极大的促进了人与人之间交流,让平淡的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在玩乐的同时不仅能了解其文化所展现出的魅力还能帮助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有利于增强人们的凝聚力与自豪感。不仅如此,也让在外的游子与家乡的联系更加紧密,更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2.2 社会层面
一个地区的优秀民俗文化,是当地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他们辛勤劳动所创造出的优秀成果。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独特标识,人们赋予其不同的情感,它便有了存在的意义。可以是远在异乡为异“客”寄予的思想之情;是中外爱好传统民俗文化学者交流搭建的桥梁;是当地村民传承文化时产生的自豪感。优秀文化因多样而繁荣,不同地区之间相互学习、交流、借鉴,更能激发社会的凝聚力、人们自觉学习并传承传统文化的主动性也会大大提高,进一步打响该地区的知名度,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契机,通过对当地旅游业的开发及相关文创产品的发展,将该文化逐步带到全世界。
2.3 国家层面
民俗文化是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开发和保护,体现了我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发展,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乡村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延续民俗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融合不同地域的特色,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另一方面,民俗文化和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并非单向助力,而是两者之间相互赋能、良性互动。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因乡村振兴有了更广的发展空间。[4]
5 结语
汪满田鱼灯作为当地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颗璀璨的瑰宝,虽其发展道路遇到一些阻碍,但通过各方的努力终能应对。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任何事物都会产生一些变数,而为了鱼灯更好的发展下去,就要做到与时俱进,让鱼灯突破发展的瓶颈,一直传承和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冯中超,徐梦涛.歙县汪满田鱼灯的现代性机制生成研究[J].运动,2017,(12):153-154+38.
[2]陈抒怡.大鱼游出汪满田[N].解放日报,2023-10-11(009).
项目:
2024 年安徽外国语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黄山”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研究),项目编号:AW2024013
2024 年安徽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大黄山”地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研究),省级一般项目,项目编号:S202413065006
作者简介 :闫静雯,出生日期:2003 年 10 月,安徽省阜阳市人,高中(大学在读),22 级会计学本科,安徽外国语学院,23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