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背景下的工人爱国主义
李琪
北京工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048
工人没有祖国!共产党宣言这一斩钉截铁的论断同 1848 年革命一同将当时工人阶级的革命性和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制度下国家的矛盾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了。对我们而言如果想思考和回应,工人阶级与国家的关系问题和工人阶级是否拥有爱国主义的问题,就必须回到马克思所处时代,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根据具体社会现实和社会问题分析马克思认为的工人阶级与爱国主义关系。
一、马克思时期工人阶级的革命爱国主义
1789 年追求民主共和的法国大革命成为了西方近代启蒙主义起来对人权追求的高峰,也拉起了整个欧洲国家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序幕,于此同时伴随着技术进步引发资产阶级工业由手工作坊到大机器工厂的转变,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也如火如荼的展开。西方国家在这一时期经历了政治和经济双重大变革,史称“双元革命时代”。《共产党宣言》的产生背景就是在此情况下展开。随着资产阶级经济政治革命,社会生产力大幅发展,但是与之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最终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和简化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获得经济和政治双重领导权后,通过狭隘民族主义煽动人民,将工人阶级从国内阶级斗争的视野转移到对外掠夺战争,因而出现了大国沙文主义,例如泛斯拉夫主义和共和主义色彩的国际主义。“资产阶级的沙文主义只不过是一种虚假的装饰,它给资产阶级种种无理的要求罩上一件民族的外衣”[2],都是资产阶级为争夺世界霸权的骗术。可见,这样的一系列资产阶级国家由于其资本扩张的必然要求和资本主义的本质矛盾带给工人阶级和世界的只有贫穷和战争!对于这样的国家,马克思和恩格斯才呼吁出“工人没有国家”,工人没有理由去热爱这样一个充满对内对外剥削压迫,带给世界痛苦的国家。
在《对民族解放运动的支持》中,恩格斯写信给卡尔考茨基,明确提到以波兰为例国际合作的前提一定是以民族解放为前提。在拿破仑被欧洲神圣同盟击败后,欧洲王朝国家掀起了镇压以民主共和为思想的独立革命浪潮。恩格斯分为两方面论述,一方面对内排除民族压迫是一切自由发展的基本条件,为了斗争首先需要土壤、空气、光线和场地。另一方面“无产阶级的国际运动,无论如何只有在独立的民族的范围内有可能。”[3]这里面恩格斯强调民族独立的优先性应当高于参与国际工人运动,恩格斯并不否认国际工人运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民族独立是国际工人运动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工人阶级的斗争也不是一蹴而就,就像国家和阶级不是一次革命消灭掉政治上层建筑后就能消除的,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之间隔着人的复归,而消灭精神领域的资本主义残留势必是一个漫长过程。在此之前,工人阶级需要有一个斗争的场地,民族国家是国际工人斗争的基础舞台,因此追求民族与国家的独立解放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爱国主义是针对于特殊共同体的特定一群人的行为,对于所处不同特殊共同体的主体彼此之间可能会存在不理解甚至冲突,但是有一个必要的共性就是特殊共同体内的成员必定以保证自己所处共同体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为首要共存前提,革命爱国主义就是当特殊共同体被其他外部势力所入侵,损坏完整性甚至占有部分时,共同体成员势必因对共同体整体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反抗外来侵略。即使不同特殊共同体之间无法理解彼此的世界观、价值观,但是完全可以理解特殊共同体成员保护自身共同体的价值判断和反抗行为。我们认可自己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和历史,认可自身是其成员的一部分,我们对国家的热爱就表现在不允许其他民族和国家践踏这份国家作为政治共同体带给我们的尊严和完整性。爱国主义自国家出现以来从不断流的根本原因不是个体带给国家什么,而是国家保有了我们文化属性与价值传承,国家在这一意义上成为了民族的外在形式。而当资本主义势力向世界扩张后,一切对立日益简单化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所以被侵略国家中工人阶级作为最革命的力量,应当首先以推翻侵略者殖民和压迫为首要任务,其对国家民族的热爱这一时期也就表现为对国家主权和独立性的热爱。不是工人阶级不热爱自己的国家,而是他们热爱的是值得自己热爱的国家。所以以中国为例只有当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己任时,人民才有信仰,民族才有力量,国家才有希望。看到一个值得自己热爱的可爱的新中国就在眼前时,哪怕以自己生命为代价他们依然会选择为一个充满希望的国家诞生而浴血奋战。试问历史抉择面前,谁能比工人阶级更爱国呢?
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人爱国主义
现在工人阶级的生活条件,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带来生产力的大幅发展出现了较马克思时期巨大的转变。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改良,工人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均较资本主义早期社会有较大提高,尤其是工人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在世界历史背景下,我们当然会看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发展,带来了世界范围内大量不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更大的贫困,国际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即便在发达国家内部,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社会矛盾也在不断激化。但是我们聚焦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人的时候,会觉得他们似乎已经生活在可以热爱自己国家的条件背景下,人的主体性似乎在物质生活得到保证后再次复归于人了,是国家带给了他们稳定的收入、自由的娱乐、幸福的生活。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这些民众是不是就会形成自己作为国家这个特殊共同体集合中的一员理所应当热爱自己的国家呢?所以有的学者指出“爱国就是爱‘国家’这个大集体,从这个意义上讲,爱国主义可以视为集体主义的特殊表现形式.....爱国主义是集体主义的实现和发展。”[4]
笼统的把人的爱国主义划入集体主义,其实是消弭了国家与阶级的关系。在资本主义国家,也就是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中提到的“完成了的政治国家”,由于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不可调和,国家的作用就是缓和阶级利益的冲突,而资本主义国家又已经沦为了资产阶级的“委员会”了,因此必然得出工人阶级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不可调和,这种意义上集体主义的爱国主义根本不可能存在和实现。资产阶级的本质矛盾及其表现形式决定了工人与资本主义国家本质是必定冲突的,因此工人阶级是不可能真正以阶级集体身份行使爱国主义这一对特殊共同体的权利的,这又回到了“工人没有祖国”。那为什么还是有如此多的民众热爱自己的国家呢?难道他们不是工人阶级么?并不是这样的。这我们就要回到马克思所说的“异化”学说,人的异化是从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到劳动本身同劳动者本人相异化、再到人与人类本质相异化、最后到人与人社会关系相异化。[5]当人与人的类本质产生异化时,我们必须思考人的类本质是怎样的,我们所追求的自由是什么样的自由。资本主义政治国家自完成政治解放以来,以法律等形式废除了出身、文化、等级、职业的差别,但实际上根本没有废除这种差别,相反只有以这些差别为前提,它才能实现自己政治国家的普遍性即资本主义国家对人民的统治。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国家中,由于人和人差异被合法化成为了一种默认的现实条件,宪法所规定的人权诸如自由、平等、安全、财产都实际上是对私有财产的保护,自由沦为了“孤立的、自我封闭的单子的自由”[6],也就是说实际上恰恰是资本主义社会规定的人权让人成为了彼此孤立的个体,孤立的个体又在资产阶级生产交换方式下不得被动与他人产生不受自己意志转移的社会关系。工人阶级的劳动仅仅沦为自己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生活本身仅仅表现为生活的手段......自己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7]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工人阶级的生活条件得到怎样的改善,他们都无法产生集体主义性质的爱国主义。西方的工人爱国主义是个体爱国主义,他们热爱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国家一方面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他们个体的物质精神需求,国家并不让他们个体的需求得到满足,因为实际上是工人自身生产的财富的一小部分间接满足其自身的需求,另一方面国家缓和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通过工人入股、财富二次分配、三次分配等方式提供的社会福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富差距带来的社会矛盾。但是在强调西方自由这种个体为单位的自由时,很容易引发诸多国际问题,例如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个人爱国主义必然会随着历史发展,人与自身异化的消解,人与人关系的复归,工人阶级的真正联合而被消弭掉。“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人自身。”[8]
综上所述,工人阶级的爱国主义存在根据不同历史时期拥有不同特征与内涵,在马克思所处时代,革命爱国主义通过追求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为工人阶级爱国的主要形式。随着时代发展,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在追求个体价值的道路上走向了个人爱国主义,个体以追求自身价值的内在核心表现为狭隘的民族主义。而中国走上了与之不同的发展爱国主义道路,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交织,在发展自己的国家中谱写了对国家热爱的精美华章。
作者简介:李琪,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100048)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局,《共产党宣言》[M],人民出版社,2014:4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62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