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现状与提效策略

作者

王丽华 李欣 胡永霞

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兴华路小学1,2;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梧桐路小学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涵盖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而“听、说、读、写”能力正是实现这些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基石。通过“听”,学生能够接收教师和同伴传递的数学信息;“说”有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数学思维和想法;“读”能帮助学生从数学文本中获取知识;“写”则可以将学生的数学思考过程和结果以书面形式呈现。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各项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重视并有效培养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的“听、说、读、写”能力,对其后续数学学习及综合素养的提升具有深远意义。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 “听、说、读、写” 能力培养现状

1.倾听能力培养现状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部分学生未能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常常有学生在未听完题目内容时,就急于举手发言,导致回答偏离问题核心。例如,在讲解一道关于“行程问题”的应用题时,教师还未阐述完题目中的全部条件,就有学生凭借以往经验抢答,结果忽略了题目中速度或时间等关键信息的变化,从而得出错误答案。这表明学生缺乏耐心倾听的意识,难以从完整的题目信息中准确把握问题实质。

2.表达能力培养现状

首先,在计算教学方面,学生虽然能够进行计算操作,但对于算理的表达往往不够清晰和准确。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为例,学生可能会机械地按照计算步骤得出结果,但当被要求解释为什么要这样计算时,很多学生无法有条理地阐述先分、再乘、后合的算理过程。他们难以用数学语言将思维过程完整地呈现出来,这反映出学生对计算原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清晰的表达能力。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学生同样面临思路阐述不清的问题。当遇到复杂的应用题时,学生可能知道如何解题,但在向他人讲述解题思路时,常常出现逻辑混乱、表述不完整的情况,这也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3.阅读能力培养现状

首先在数学阅读过程中,许多学生没有认识到数学语言的严谨性。对于数学教材中的概念、定理、法则等内容,学生往往走马观花地阅读,未能关注到其中的关键词和限定条件。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时,“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是关键条件,但部分学生在阅读时忽略了“分别”这个词,导致对平行四边形概念的理解出现偏差,在判断一些图形是否为平行四边形时容易出错。

其次,阅读理解能力不足。数学阅读不仅仅是文字的认读,更需要对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和思考。然而,学生在阅读数学材料时,常常局限于表面文字,无法将前后内容进行关联和分析。例如,在阅读数学应用题时,学生不能准确理解题目中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难以提取关键信息,从而无法建立有效的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这体现出学生在数学阅读中缺乏深度思考和分析归纳的能力,无法真正理解数学阅读材料的内涵。

4.书写能力培养现状

在小学数学作业和考试中,学生书写不规范的问题较为突出。数字书写潦草,难以辨认,例如数位不对齐,使得计算过程混乱,最终得出错误结果。此外,解题格式也不规范,缺乏条理,这不仅影响了作业和试卷的整洁度,也反映出学生对数学书写规范的不重视。

除了基本的作业书写,教师较少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书写。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写数学笔记、数学小报、小论文等方式,对所学数学知识进行整理、总结和拓展。这使得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系统化,无法深入挖掘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拓展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小学数学“听、说、读、写” 能力培养提效策略

1.培养倾听习惯的策略

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示范作用,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或提问之前,必须仔细倾听教师完整的话语内容。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倾听的意愿。在讲解“100 以内的加法(二)”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以购物情境为例:“小明去商店买文具,一支铅笔2 元,一个笔记本 5 元,他买了 3 支铅笔和 4 个笔记本,一共需要多少钱?”这样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专注地倾听教师的讲解,逐步培养学生倾听教师发言的习惯,营造良好的课堂倾听氛围。

2.提升表达能力的策略

一是在计算教学中强化算理表达。在计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说清楚算理。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时,教师可以借助图形或实物演示,帮助学生理解“除以一个分数等于乘以它的倒数”这一算理。教师可以先通过将一个圆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展示分数的意义,然后再进行除法运算的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为什么要将除法转化为乘法。

二是在解决问题时注重表达能力训练。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解题思路阐述的训练。在例题讲解环节,教师可以采用提问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在讲解“工程问题”的应用题时,教师可以问学生:“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我们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通过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逐步分析题目,明确解题思路,并要求学生用完整、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时思路阐述的能力。

3.加强阅读能力的策略

首先,教师要教导学生数学阅读需严谨认真。在阅读数学概念、定理、计算法则等内容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深入理解其含义。在学习“三角形的高” 这一概念时,“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教师要强调“顶点”“对边”“垂线”等关键词,让学生理解三角形高的定义的严谨性。

其次,要帮助学生训练理解性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眼脑并用,积极思考。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数学内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画图、列表等方式辅助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阅读讨论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疑问,通过交流互动,促进学生对数学阅读内容的深入理解。

4.优化书写能力的策略

从学生学习数学的起始阶段开始,教师就要严格要求学生的书写规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好示范,展示规范的数字书写、算式列法和解题格式。在黑板上进行竖式计算演示时,教师要严格按照数位对齐的要求进行书写,并向学生强调数位对齐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对于书写不规范的地方及时指出并要求学生改正。可以定期开展优秀作业展示活动,让学生互相学习,激励学生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

三、结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数学学习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这些能力的培养,将其融入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创造更多锻炼和提升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升,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仓万林,吴伟国,李红. 谈数学写作中的听说读写 [J]. 新世纪智能, 2023,(98): 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