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文科视域下《基础会计学》课程思政体系的重构与融合

作者

孟青霄

广西职业师范学院会计与审计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7

《基础会计学》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开门专业课,是整个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根基,对于培养财经人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文科教育背景下的会计人才必须立足新时代发展,并遵循会计融合教育理念,因此,对基础会计课程体系重构,并促进其与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是培养会计新文科人才的必然要求。

一、重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素养深度融合

新文科下的会计人才培养必须要改变传统培养模式,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在人才培养中将育人与育才结合起来,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同向同行,从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人格价值观”的深度融合。

因此,在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立上,应以专业核心价值培养目标为指导,以“两性一度”为核心标准,使得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强调知识的融合以及情感能力双提升,提高教与学的难度、深度与广度。具体来说,《基础会计学》每一章节均按照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个维度开展教学。这三个维度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将价值塑造融合贯穿于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之中。例如,在会计要素章节资产知识点的学习中,作为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区分资产要素,掌握资产要素的特征及确认条件,同时,将资产要素的确认延伸至实际业务当中。例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经济的产生,海量数据被生成、存储和应用,数据成为第四大生产要素。可结合资产特征让学生思考为何数据可以确认为资产。案例设计融合最新的行业制度,从而实现从基础知识的掌握到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强化学生对会计知识的深刻认知以及自身职业素养的有效提升。

二、重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需求与教学过程有机融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契机。基础会计学课程应基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人格价值观”培养新目标,以专业思政为引领,结合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建立基于线上线下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人才培养需求与教学过程相融合。

在《基础会计学》课程建设中可自制或借助网络资源制作视频、图片、实物、文档等多种形式的思政资源,上传至教学平台,形成思政资源库,通过布置任务清单,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进行直观浅层次的思政知识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基础会计学》课程特点,设计模拟思政场景,将价值素养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使学生沉浸式的理解与感悟不同案例故事,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将思政之盐化于课程之水,使其感同身受、共情共鸣;课后学生根据课前课中的学习感悟,通过小组间讨论、课后调研等方式,进一步消化升华思政价值,实现有意义的思政内化学习。

三、重构教学方法:专业知识“明线”与思政教育“暗线”深度融合

基础会计学课程应以思政为纲,在课程中设置两条知识线:一条是专业知识的“明线”;另一条是思政育人的“暗线”[1]。将暗线有效嵌入明线,通过“两点相交”实现专业知识点和思政点的有机融合。

(一)课前目标导向

在充分考虑学生个性思维的基础上,采用基于目标的问题导向教学设计。例如,可以在课前发布任务书,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预习。学生需通过自主学习、团组作业、参与话题讨论等方式完成。同时,为了辅助学生达成课前自主学习,可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SPOC 课程,提供丰富的在线资源。对于在线资源,可引入图片、动画、故事、短视频、情境等诸多教学呈现方式。在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把握专业知识“明线”的同时,完成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内动力的“暗线”。

(二)课中构建多元智慧课堂

课中可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PBL 教学、互动教学、角色扮演、体验式教学等打造“多元智慧会计课堂”,将基础会计课程的知识点与相关的热点问题以及最新案例紧密集合,基于不同的商业场景、学习情境提出研讨项目或案例,教师和学生在既定的项目或案例的基础上共同构建形成新的项目,实现“明线”的旧知与新知的深度融合,整个过程有效潜入“暗线”——帮助学生学会思考、探索、质疑及反思,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例如,在讲资金筹集业务时,跨章节融合简化财务报表,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自创企业,形成企业简化资产负债表,并根据课上学生自创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构成比例的结果,结合我国企业实例,分析不同资本结构的优劣,启蒙学生财务管理的风险与收益理念,实现新文科的学科融合新要求以及课程“挑战度”的新标准。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使得学生可以跳出会计学会计,深度推进课程内容“明线”与社会发展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学科知识“暗线”的融合发展。

(三)课后拓展应用,深度学习

课后利用资源库进行深度学习完成知识拓展、思维发散,提升学生研究与创新能力。新文科下,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不仅仅局限于理论,更要求学生能够具备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和解释中国现实经济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在讲资金筹集业务时,结合课上学生自创企业资产构成比例的结果,教师课后建成案例资源库,结合我国企业实例,要求学生了解轻资产运营模式,并分析该模式经营的优劣。从而有效实现对于专业知识拓展提升的“明线”与启发学生多维度思考“暗线”结合,启发学生的个性化思维。

四、重构考评方式:专业考核与思政素质考核有效融合

融有思政元素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是课程思政实施的有力保障。与传统的评价机制不同,新文科下的《基础会计学》课程,需要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专业考核与思政素质考核的有效融合。终结性评价主要通过期末综合评测实现,主要以课程内容为评价标准,考核学生对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整体掌握程度,从而实现课程的知识目标。而过程性考核不仅仅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同时评价维度还要面向学生的思政素质能力。通过师评、自评、互评与机评结合的动态课程评价,从而实现基础会计学课程的能力与素质目标。过程性评价方式如表一所示:

表一 过程性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董必荣.思政引领下的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会计学专业为例[J].财会通讯,2022(18):35-41

[2]秦玉熙.将思政有机融入会计专业教材的探索——以《基础会计》为例[J].财务与会计,2022(12):26-30

[3]邓成.基于跨界融合理念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创新与实践[J].商业会计,2024(12):111-114

基金项目:2022 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重构与融合:新文科视域下《基础会计学》课程思政体系构建”(项目编号:2022JGB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