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有机农业种植中病虫害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

作者

华旭红

河南省叶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河南叶县 467200

有机农业作为一种对环境友好的农业模式,受到越来越多农民和消费者的青睐。然而,在有机农业种植中,病虫害问题仍然是制约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旨在探究有机农业种植中病虫害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为有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和防治指导。

1 病虫害发生原因分析

1.1 生态环境因素对病虫害的影响

生态环境如同病虫害滋生的 “温床” 或 “屏障”,有着关键影响。温度方面,暖冬可能使一些害虫越冬成活率大增,如蚜虫,来年开春便大量繁殖,危害作物;湿度适宜时,真菌类病害孢子易萌发,像梅雨季节,蔬菜易患霜霉病。而植被多样性若失衡,单一作物大面积种植,为专食性害虫提供丰富食源,缺乏天敌栖息环境,害虫肆虐。另外,水源污染可能携带病菌,灌溉后引发作物病害,所以优化生态环境对防控病虫害至关重要。

1.2 作物品种抗性与病虫害关系

作物品种抗性是抵御病虫害的第一道防线。抗性强的品种,自身能产生植保素等抗虫抗病物质,如抗稻瘟病的水稻品种,其细胞内防御机制遇病菌侵袭迅速启动,抑制病菌生长。相反,一些古老、近亲繁殖的品种抗性差,易被侵害,像传统的某些小麦品种,不抗锈病,大面积种植就易爆发锈病灾害,导致减产,选种时考量抗性可降低发病风险。

1.3 耕作制度与病虫害发生的关联

耕作制度为病虫害发生埋下伏笔。连作是 “大忌”,同一块地连年种同作物,土壤中病原菌、害虫虫卵积累,像黄瓜连作,根结线虫病严重;而合理轮作,如豆科与禾本科作物轮种,能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抑制病原菌,减少害虫。间作套种若搭配得当,利用植物间相生相克、气味驱避原理,可防虫,如玉米和大豆间作,大豆根瘤菌固氮供玉米,玉米高杆为大豆遮荫,还能减少病虫害发生几率。

2 病虫害防治策略探讨

2.1 生物防治在有机农业中的应用

生物防治当之无愧是有机农业的 “绿色卫士”,为生态农田保驾护航。利用天敌昆虫堪称一绝,其中,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堪称经典范例。赤眼蜂身形小巧却身负重任,精准地将卵产入玉米螟卵内,从源头遏制玉米螟的孵化,如同给玉米田设置了一道天然的防护网,高效且精准,最大程度减少化学药剂的介入。在果园、茶园里,捕食螨则是叶螨的克星,它们悄无声息地穿梭于枝叶之间,迅速捕食叶螨,守护着每一片鲜嫩的叶片,让果实得以健康生长。

微生物制剂更是这场生物防治战役中的奇兵。苏云金芽孢杆菌制剂专门针对鳞翅目害虫,害虫一旦误食,肠道瞬间受损,生命活动戛然而止,而且全程不产生有害残留,完美契合有机农业标准。如此,既保障农产品原汁原味的有机品质,又维系着田间地头的生态平衡,为农业可持续发展铺就绿色道路,让大自然的生态循环在农田里顺畅运行。

2.2 合理施肥与病虫害防治

合理施肥在有机农业中扮演着双重关键角色,绝非仅仅局限于促进作物茁壮成长,更是防控病虫害的隐秘 “武器”。氮磷钾均衡施肥,如同为作物打造坚实的 “健康体魄”,使其具备强大的抵抗力。以果树为例,缺钾时,果树就像体弱的病人,极易感染炭疽病,而及时补足钾肥,便能强化果树细胞壁,提升抗病性能,让病害无机可乘。有机肥更是当之无愧的 “法宝”。当腐熟农家肥融入土壤,一场微观世界的 “变革” 悄然上演。有益菌如获至宝,迅速抢占生态位,大量繁衍,与病原菌展开激烈 “角逐”,有效抑制病原菌滋生,大幅削减土传病害风险。不仅如此,有机肥中的某些成分宛如神奇 “信号兵”,能够诱导植物开启自身防御机制,激发抗性潜能,为作物穿上一层隐形 “防护服”,在抵御病虫害侵袭的同时,优化土壤生态,实现一举多得的良好效益。

2.3 农药使用管理与环境保护

农药使用管理在有机农业病虫害防治领域,宛如高悬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一头连着防治成效,一头关乎环境健康,地位举足轻重。精准用药是这场战役的核心策略,恰似医生对症下药,必须依据病虫害的具体种类、发生程度审慎选药。面对猖獗的小菜蛾,高效低毒的氯虫苯甲酰胺便是 “靶向良方”,直击害虫要害,避免因盲目喷药造成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严格遵循用药剂量与安全间隔期,是守护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防线。超量用药不仅无法增强防治效果,反而会导致农药残留超标,如同一颗颗 “定时炸弹”,威胁人体健康。与此同时,大力推广生物农药与植物源农药成为时代所需,这类农药源于自然,用于自然,能够逐步替代高毒化学农药。它们在有效防治病虫害的征程中,最大限度减少对土壤、水源的污染,宛如温柔的 “生态守护者”,实现病虫害防治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共生,为有机农业的未来发展勾勒出绿色蓝图。

3 技术创新与实践案例:

3.1 病虫害监测技术在有机农业中的应用

病虫害监测技术为有机农业装上 “预警雷达”。物联网传感器在田间布点,实时采集温湿度、光照、病虫害图像等数据,传至云端分析,一旦病虫害指标异常,立即预警,如智能虫情测报灯,夜间诱捕害虫计数,依数量变化预测虫害爆发;还有利用无人机搭载多光谱相机巡田,识别作物健康状况,定位染病区域,精准指导防治,提高效率,降低损失。

3.2 预防性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预防性防治技术是有机农业 “未雨绸缪” 之举。选用抗病虫品种是基础,种植前种子包衣,如用含有杀菌剂、杀虫剂的种衣剂处理小麦种子,防苗期病虫害;土壤消毒也重要,夏季高温闷棚结合生物熏蒸,利用太阳能与有益微生物,杀灭病原菌、虫卵;再者,设置防虫网、诱捕器等物理屏障,提前阻挡害虫入侵,多管齐下,将病虫害扼杀在萌芽状态。

3.3 农业生态系统平衡与病虫害防治效果评估

农业生态系统平衡是病虫害防治的终极追求。构建稳定生态,引入有益生物,像稻田养鸭,鸭捕食害虫、搅动水体增氧,鸭粪肥田,形成良性循环。评估防治效果要综合考量,不仅看病虫害数量是否减少,还要关注作物产量、品质提升,以及生态环境改善,如某有机果园采用综合防治后,害虫密度降 ,果实含糖量升 ,土壤有益微生物增 ,实现经济、生态双赢,为有机农业发展筑牢根基。

4 结语:

通过深入探讨有机农业种植中病虫害发生原因及防治策略,全方位剖析各关键环节。从明晰发病根源,到探寻多元防治路径,再到展示创新技术实践成果,为农民呈上实用 “指南”。这不仅提升农民对病虫害防治的认识深度与应对能力,使其在田间精准施策;更有力促进有机农业可持续发展,产出绿色、安全农产品,守护生态家园,有望开启有机农业新篇章,助力农业现代化征程大步迈进。

参考文献

[1]张明, 李红. "有机农业种植中病虫害发生原因分析." 农业科学研究,2018(2): 56-63.

[2]王强, 李华. "有机农业病虫害防治策略研究与实践." 中国农业科技导刊, 2019(3): 32-38.

[3]刘阳, 王丽. "有机农业中病虫害防治技术创新与应用."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0(1): 48-55.

[4]赵强, 王娟. "有机农业作物保护关键技术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2021(4): 7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