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能训练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梁赟
兰州市第七中学 730030
一、高中体育课堂体能训练的现实基础与存在问题
(一)体能训练在教学计划中缺乏系统性设计
当前高中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往往被视为附属活动,难以形成科学系统的训练体系。许多学校的体育课程设置以专项运动为核心,体能训练多依附于技能教学课中,成为课堂开头或结尾的短暂活动,缺少目标性和计划性。不同年级段学生在体能发展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但教学方案常采用统一安排,忽略了训练内容应与学生实际身体状况相匹配的问题。此外,部分教师对体能训练的阶段性推进缺乏系统认知,训练强度调控不合理,导致部分学生出现体能负荷不足或过度疲劳,影响课堂质量与教学效果,甚至挫伤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二)传统训练手段单一制约学生能力提升
在体能训练实施过程中,教师多采用传统的单一训练方式,训练内容以原地动作、队列跑步、立定跳远、俯卧撑等基本项目为主。这类训练模式形式呆板,缺乏趣味性,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体验感差,缺乏持续参与动力。训练的组织通常以整队统一动作执行为主,忽略个体差异和发展潜力的挖掘,学生间存在明显的能力断层,强者无挑战、弱者难坚持。缺乏分层指导也使得优秀生无法在训练中进一步突破,而体能基础薄弱者则逐渐丧失参与信心。缺乏自主参与机会和个性化设计,是限制体能训练效果的关键障碍,需要引起体育教学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与改革思考。
(三)缺乏科学评价机制削弱训练实效反馈
体能训练作为一个渐进性、过程性极强的教学环节,需要精细化评价体系提供有效支撑。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校的评价机制仍停留在学期末的测试阶段,学生的训练过程缺乏阶段性反馈与持续性激励。教师难以掌握学生每次训练的变化趋势和潜力发展区,无法提供及时、个性化的技术指导与调整建议。评价指标单一、反馈方式机械也削弱了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长期缺乏成效体验使得学生对训练过程产生倦怠感。此外,缺乏数据支撑的教学决策容易使训练内容与学生实际脱节,降低教学效率与目标达成率,严重制约了体能训练育人价值的体现。
二、体能训练融入高中体育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融合课程内容构建分层分项体能训练体系
体能训练在高中体育课程中的地位亟待提升,应将其从“ 辅助活动”转变为“ 核心板块” ,并进行系统设计与分层分项实施。教学中可依据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各年级段应掌握的体能发展目标,将训练内容细分为耐力、力量、速度、柔韧、协调、灵敏等若干模块,每模块根据学生身体发展阶段设立合理进阶层级,逐步推进训练深度。通过建立年级目标梯度、每学期训练任务与月度分解指标,构建完整训练体系,使体能训练贯穿整个高中阶段。训练设计应与技能教学相互融合,如在篮球训练中加入折返跑、侧向移动等敏捷体能练习,在排球课中穿插跳跃与核心训练项目,增强体能在专项运动中的应用效能。融合内容设计还应突出训练任务的现实性与应用价值,强化学生运动素养与体育核心素质的双向提升。
(二)引入多样化训练手段提升学生参与热情
丰富的训练手段是激发学生体能训练积极性的关键。高中生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与合作需求,教师应创新训练方法,利用多种形式激活学生参与热情。通过体能游戏、情境模拟、障碍竞赛等方式,打破传统训练的枯燥感,使学生在“ 玩中练” “ 赛中学” 。例如设立“ 体能任务闯关” 项目,将力量、耐力、灵敏等训练目标融合在一个多环节游戏中,激发学生挑战欲望。在团队合作层面,组织小组对抗式竞赛,如“ 接力障碍跑” “ 合作运球赛” ,不仅提升训练效率,也增强学生集体归属感和责任意识。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与智能设备,利用运动APP 记录训练过程、心率变化等数据,反馈训练成效,帮助学生建立运动认知与自我评估能力。科学分配训练节奏与负荷强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适度压力下不断实现突破,保持持久动力。
(三)建立动态评价机制促进过程监控与精准教学
科学的评价机制不仅是训练反馈的重要手段,更是精准教学的有效支撑。在体能训练中,应建立全过程、全维度的动态评价系统,打破以“ 期末一次测试定优劣” 的固有方式。评价维度应涵盖基础体能指标变化、参与热情、合作意识、训练规范性等方面,充分体现学生全面发展。通过每次课后进行简易测评或学生自我评分,结合教师观察记录,实现小数据汇聚成系统档案,形成学生体能成长“ 画像” 。借助可穿戴设备、体测仪等科技工具记录心率、步数、用力频次等训练数据,提高评价的客观性与科学性。评价不应仅由教师主导,学生间互评与自评同样重要,可激发学生责任意识与合作精神。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并用于指导后续教学调整,实现“ 以评促教、以评促练” ,推动体能训练从结果管理转向过程激励,有效提升教学精准度与个性化水平。
(四)强化师资培训与场地资源保障支撑训练质量
高质量体能训练的开展依赖于专业化师资队伍与完善的教学保障体系。学校应注重体育教师体能训练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的持续提升,定期组织专业技能培训与教研活动,鼓励教师参与国家及地方体能教学研讨会,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与手段。推动体育教师进行“ 走出去—请进来” 的双向交流,与高校体能专家、运动康复专家合作,拓展教师对训练科学性的认识。建设体育教师校本资源库,汇集典型训练案例、视频教学素材与训练成果,提升教学资源利用效率。在资源配置方面,学校应完善训练场地布局,合理规划室内外训练区域,保障全天候训练开展条件。配备专业训练器械,如哑铃、拉力器、平衡板、障碍桶等,满足不同阶段训练需求。在教学评价与考核中给予体能训练内容合理权重,推动学校形成重视体能发展的长效机制,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施为体能训练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
结束语:高中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是构建学生健康体魄、完善人格素质的根基环节,其科学实施关系到体育课程育人价值的真正落地。推动体能训练在教学中高效融入,需要教师树立系统训练意识、更新教学理念,并在方法、评价与资源等方面不断改革与创新。通过课程融合、策略细化与机制保障的系统化推进,体能训练必将从形式性安排转向深度育人实践,助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培育面向未来社会的全面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冉家魁.体能训练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学,2023,43(1):33,34,35.
[2]周杰.体能训练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教育学,2025,43(2):44,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