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度空间建筑钢结构设计要点与稳定性控制策略
宝良宦 文兴红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云南昆明 65000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建筑技术的不断进步,大跨度空间建筑在体育场馆、会展中心、物流仓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这类建筑以其无柱大空间、灵活的功能分区和独特的建筑造型,满足了现代社会多样化的使用需求。钢结构因具有强度高、自重轻、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好等优势,成为大跨度空间建筑的首选结构形式。然而,大跨度空间建筑钢结构的跨度大、受力复杂,对其设计与稳定性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合理的设计要点把控与有效的稳定性控制策略,是保障大跨度空间建筑钢结构安全可靠、经济适用的关键。
一、大跨度空间建筑钢结构设计要点
(一)结构选型
大跨度空间钢结构常见类型包括网架结构、网壳结构、悬索结构和膜结构等。网架结构由多根杆件按照一定规律通过节点连接而成,具有空间受力、整体性好、刚度大等特点,适用于平面形状规则、跨度在 30 - 120 米的建筑。网壳结构是曲面型的空间杆系结构,受力性能优越,造型丰富,可用于圆形、椭圆形等复杂平面形状的建筑,在大型剧场、植物园温室等建筑中应用广泛 。悬索结构利用高强度钢索作为主要承重构件,通过索的拉力来抵抗外荷载,具有自重轻、跨度大的优势,常用于超大跨度的体育场馆和机场航站楼。膜结构以膜材作为覆盖材料,结合支撑结构形成空间体系,具有造型美观、透光性好、自洁性强等特点,适用于临时性或半永久性的大跨度建筑,如商业广场的遮阳棚、博览会场馆等。
结构选型需综合考虑建筑功能、建筑造型、场地条件、经济成本等因素。例如,对于对空间高度和采光要求较高的卷烟物流配送中心,可优先考虑网架结构或网壳结构;若建筑造型追求独特的曲线形态,膜结构或悬索结构可能更为合适。同时,还需结合当地的地质条件和施工技术水平,确保结构选型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二)荷载分析与组合
大跨度空间建筑钢结构承受的荷载主要包括永久荷载、可变荷载和偶然荷载。永久荷载是指结构自重及固定在结构上的永久设备重量等;可变荷载包括楼面活荷载、屋面活荷载、风荷载、雪荷载等;偶然荷载如地震作用、爆炸力等 。荷载取值需严格遵循国家相关规范和标准。
荷载组合是将不同类型的荷载进行合理叠加,以确定结构在最不利工况下的受力状态。常见的荷载组合方式包括基本组合、标准组合和频遇组合等。对于大跨度空间建筑钢结构,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往往是控制结构设计的重要因素。在风荷载分析中,需考虑建筑的体型系数、风振系数等,准确计算风荷载对结构的作用;在地震作用分析时,应根据建筑所在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场地类别等,采用合适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如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或时程分析法 。
(三)连接节点设计
钢结构连接节点主要有焊接节点、螺栓连接节点和铆接节点等。焊接节点具有连接紧密、传力可靠、构造简单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钢结构工程中,但焊接过程中易产生残余应力和变形,需严格控制焊接工艺。螺栓连接节点分为普通螺栓连接和高强度螺栓连接,普通螺栓连接施工方便,但连接刚度相对较低;高强度螺栓连接通过施加预拉力使连接件紧密贴合,具有较高的连接强度和刚度,且便于拆卸和安装 。铆接节点由于施工效率低、成本高,目前已较少使用。
连接节点设计应遵循传力明确、安全可靠、便于施工的原则。在计算方法上,需根据节点的受力特点进行详细的力学分析,确保节点的承载力满足要求。节点构造对结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合理的节点构造可以减少应力集中,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例如,在节点处设置加劲肋、合理设计焊缝形式和尺寸等,都能有效增强节点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四)材料选择
大跨度空间建筑钢结构常用钢材类型有 Q235、Q345、Q390、Q420 等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这些钢材具有较高的强度、良好的塑性和韧性,能满足大跨度钢结构的受力要求。钢材的强度指标直接影响结构的承载能力,在设计时需根据结构的受力大小和重要性合理选择钢材强度等级;韧性指标关系到结构在动力荷载和低温环境下的性能,对于处于寒冷地区或承受较大动力荷载的大跨度钢结构,应选用韧性较好的钢材;耐腐蚀性则影响钢结构的使用寿命,可通过采用防腐涂料、热镀锌等措施提高钢材的耐腐蚀性能 。
新型钢材如高性能耐候钢、耐火钢等在大跨度钢结构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高性能耐候钢能在大气环境中形成致密的氧化膜,有效提高钢材的耐腐蚀性能,减少后期维护成本;耐火钢在高温下仍能保持较高的强度,可提高钢结构的防火性能,降低防火措施的成本。
二、大跨度空间建筑钢结构稳定性控制策略
(一)结构初始缺陷分析与处理
钢结构在制造与安装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初始缺陷,主要表现为几何缺陷和残余应力,这些缺陷对结构的稳定性有着显著影响。几何缺陷涵盖了构件的制作误差与安装偏差,例如在构件加工过程中,由于切割、焊接等工艺的不精确,可能导致构件出现弯曲、扭曲现象;在安装环节,节点位置偏差、构件垂直度不达标等问题也时有发生。以某大型会展中心钢结构施工为例,在构件安装过程中,因测量误差导致部分钢梁水平度偏差超过规范要求,使得结构在受力时产生附加弯矩,降低了整体稳定性。
残余应力则是钢材在加工成型以及焊接过程中产生的内应力。在焊接过程中,焊缝区域金属快速加热和冷却,导致不同部位的热胀冷缩程度不一致,从而产生残余应力。研究表明,焊接残余应力可使钢结构的临界荷载降低 10%-30% 。例如,在桥梁钢结构焊接中,若不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残余应力,在荷载作用下,结构可能提前发生失稳破坏。
针对几何缺陷,需在构件制作与安装阶段进行严格把控。在制作环节,采用高精度的数控加工设备,如数控切割机、数控折弯机等,配合先进的测量技术,如三维激光扫描测量,能够将构件尺寸精度控制在极小范围内。在安装过程中,利用全站仪等测量仪器,对构件的位置和垂直度进行实时监测和校正,确保安装误差符合规范要求。对于残余应力,可采用多种处理方法。热处理是一种常见的方式,通过对焊接构件进行退火处理,将构件加热到一定温度并保持一段时间,使内部应力得到释放;机械振动法也是有效的手段之一,通过对构件施加特定频率的机械振动,促使内部应力重新分布,从而降低残余应力水平。
1 (=) 稳定性计算与分析
钢结构稳定性的计算与分析是确保结构安全的核心环节。传统的欧拉公式为钢结构稳定性理论奠定了基础,其适用于理想细长压杆的稳定分析,但在大跨度空间建筑钢结构中,由于结构形式复杂、受力状态多样,实际应用存在局限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限元方法成为大跨度空间建筑钢结构稳定性分析的主流手段。有限元方法将结构离散为有限个单元,通过对每个单元进行力学分析,能够精确模拟结构在各种荷载工况下的受力状态和变形情况,从而更准确地评估结构的稳定性。
在稳定性计算过程中,临界荷载计算和失稳模态分析是两个关键方面。临界荷载是结构发生失稳时所承受的最大荷载,通过计算临界荷载,可以确定结构的稳定承载力,为结构设计提供重要依据。例如,对于某大跨度网架结构,通过有限元软件计算其临界荷载,与设计荷载进行对比,判断结构是否满足稳定性要求。失稳模态分析则能够揭示结构失稳的具体形式和部位,帮助设计人员采取针对性的加强措施。常见的失稳模态包括整体失稳、局部失稳等。通过失稳模态分析,可发现结构的薄弱环节,如某些关键杆件或节点可能率先发生失稳,从而在设计阶段对这些部位进行加强设计。
考虑非线性因素的稳定性分析能够更真实地反映结构的实际工作状态。非线性因素主要包括材料非线性、几何非线性和边界条件非线性。材料非线性是指钢材在受力过程中,其应力 - 应变关系不再遵循线性规律,当应力达到屈服强度后,钢材进入塑性阶段;几何非线性是指结构在受力过程中,由于变形较大,其几何形状发生显著变化,从而影响结构的受力性能;边界条件非线性则涉及到结构与基础、支撑等边界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复杂性。在大跨度空间建筑钢结构分析中,充分考虑这些非线性因素,能够使计算结果更加准确可靠,为结构设计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三)施工过程稳定性控制
大跨度空间建筑钢结构的施工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受力变化过程,从构件的吊装、拼接,到临时支撑的拆除,每个环节都对结构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在施工前,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等工具,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详细的力学模拟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临时支撑的设置是施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其设计需综合考虑结构的受力特点、施工顺序以及施工荷载等因素。
临时支撑的拆除同样需要谨慎对待,拆除顺序不当可能导致结构受力突变,引发失稳事故。通常采用分步、对称拆除的方法,逐步释放支撑力,使结构受力平稳过渡。在拆除过程中,对结构的变形和应力进行实时监测,根据监测数据及时调整拆除方案。
施工过程监测与反馈控制是保障结构稳定性的重要手段。通过在关键部位设置各类传感器,如应变片、位移计、倾角仪等,实时采集结构的变形、应力等参数。以某卷烟物流配送中心钢结构施工为例,在钢梁关键节点处布置应变片,实时监测构件的应力变化;利用全站仪对构件的安装位置和垂直度进行动态监测。建立监测数据预警机制,当监测数据超过预先设定的预警值时,立即停止施工,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如调整吊装顺序、加强临时支撑等,确保施工过程中结构的稳定性。
(四)后期维护与稳定性保障
钢结构的后期维护是保障其长期稳定性的重要环节。定期对钢结构进行全面检测与评估,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检测内容主要包括钢材的腐蚀情况、构件的变形、连接节点的松动等。钢材腐蚀是影响钢结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的常见问题,尤其是在潮湿、有腐蚀性气体的环境中,腐蚀速度加快。通过采用涂层测厚仪、超声波探伤仪等设备,对钢材的腐蚀程度进行检测,判断是否需要进行防腐处理。
对于结构损伤,需根据损伤程度和类型选择合适的修复和加固技术。粘贴钢板加固技术是将钢板通过结构胶粘贴在构件表面,与原构件共同受力,提高构件的承载能力;碳纤维加固技术则利用碳纤维布的高强度特性,对构件进行补强加固。例如,某钢结构厂房因长期使用,部分钢梁出现变形和局部损伤,采用粘贴钢板加固技术后,钢梁的承载能力得到有效恢复。
环境因素对钢结构的长期稳定性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大气腐蚀会逐渐削弱钢材的截面尺寸,降低结构的承载能力;温度变化会导致钢结构产生热胀冷缩,当温度应力超过钢材的屈服强度时,可能引发结构变形甚至破坏。为应对这些影响,在钢结构表面涂刷高性能防腐涂料,并定期对防腐涂层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涂层的完整性;在大跨度钢结构中合理设置温度伸缩缝,使结构能够自由伸缩,减少温度应力的影响。通过有效的后期维护措施,能够延长钢结构的使用寿命,保障其长期稳定性。
三、大跨度空间建筑钢结构设计与稳定性控制案例分析
(一)案例
选取某卷烟物流配送中心作为研究案例。该项目功能定位为集卷烟存储、分拣、配送于一体的现代化物流中心,对内部空间的开阔性和结构的稳定性要求较高。建筑造型简洁大方,采用网架结构形式,以满足物流作业对空间的需求。
(二)设计要点在案例项目中的应用
在结构选型方面,考虑到卷烟物流配送中心对空间高度和内部净空的要求,以及场地条件和经济成本等因素,选用网架结构。该结构形式具有空间受力、整体性好、刚度大的特点,能够有效满足物流中心大型机械设备运行和货物存储对空间的需求。同时,网架结构的杆件布置规则,便于加工制作和安装,降低了施工成本和难度。
荷载分析与连接节点设计上,严格按照相关规范确定荷载取值。永久荷载考虑了钢结构自重、屋面和楼面的建筑构造层重量等;可变荷载包括屋面活荷载、雪荷载、风荷载等,其中风荷载根据建筑所在地区的风压值和建筑体型系数进行计算。连接节点采用焊接节点,通过详细的力学计算,确保节点的承载力满足要求。在节点处设置加劲肋,优化焊缝形式和尺寸,减少应力集中,提高节点的抗震性能。
材料选择上,主体结构钢材采用 Q345B 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该钢材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良好的塑性、韧性,能够满足大跨度网架结构的受力要求。同时,对钢材表面进行热镀锌处理,并涂刷防腐涂料,提高钢材的耐腐蚀性能,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
(三)稳定性控制策略在案例项目中的实践效果
在结构初始缺陷控制方面,在构件制作过程中,采用高精度的加工设备和严格的质量检验制度,确保构件的尺寸精度;在安装过程中,利用全站仪等测量设备进行精确测量和校正,有效控制了几何缺陷。对于焊接产生的残余应力,对部分关键构件进行退火处理,降低了残余应力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有限元分析计算,结构的临界荷载满足设计要求,失稳模态分析结果表明结构在正常使用工况下不会发生失稳。
施工过程中,制定了详细的施工方案,合理设置临时支撑。在构件吊装过程中,对吊装顺序和吊装设备的选择进行了优化,确保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受力平衡。通过实时监测结构的变形和应力,及时调整施工参数,保障了施工过程的稳定性。临时支撑拆除时,按照预定的顺序逐步拆除,未出现结构受力突变和失稳现象。
在后期维护方面,建立了定期检测制度,每年对钢结构进行全面检测,包括钢材的腐蚀情况、构件的变形、连接节点的松动等。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修复和加固,如对局部腐蚀的钢材进行除锈和补漆处理,对松动的连接螺栓进行紧固。通过有效的后期维护措施,保障了钢结构的长期稳定性。
四、结语
大跨度空间建筑钢结构的设计要点与稳定性控制策略是保障建筑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