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工程造价管理中风险识别与成本控制协同机制研究

作者

于翔

武汉能源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引言:

工程造价管理是保障建设项目资金使用效益与目标实现程度的重要管理环节,在全过程项目管理理念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单一的造价控制手段已难以应对工程项目中不断变化的风险与不确定性。项目实施过程中,受市场环境、设计变更、施工组织、管理制度等多种因素影响,常常导致造价目标偏离初设,进而引发成本超支、工期延误等严重问题。风险识别作为工程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是确保成本控制有效执行的前提保障。当前工程实践中存在成本控制缺乏前瞻性、风险识别滞后、二者工作脱节等问题,亟需建立二者之间的信息联通与过程融合机制,推动造价管理工作由“ 被动控制” 向“ 主动防控” 转变。本文聚焦工程造价管理中的风险识别与成本控制协同关系,从理论分析与实际路径两个层面探讨协同机制构建思路,以期为提升项目造价控制能力与系统运行效能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一、风险识别与成本控制的逻辑关系与协同基础

工程造价管理是对项目资源投入的全过程、全环节、全要素控制活动,而风险识别则是项目管理中发现潜在不确定性因素并加以预警和应对的关键步骤。两者在逻辑上呈现出因果关系和反馈关系。风险因素如未能在项目初期得到识别和评估,往往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演变为成本波动源,导致预算偏离、资源浪费与追加投入等问题。因此,有效的风险识别工作可为成本控制提供预判依据与调控方向,实现前期预警与事前干预。同时,成本控制过程中的数据分析与资金流变化也可为风险评估提供反馈信息,通过对成本执行情况的动态跟踪,可及时识别潜在风险的成因与趋势,进一步完善风险识别与更新机制。在协同管理的视角下,二者应建立基于全过程、跨阶段、数据共享的交互机制,形成联动预警、同步响应的运行模式,从而构建一个闭环式、集成化的造价管理与风险防控体系。

二、当前工程造价管理中协同不足的问题表现

尽管工程造价管理已逐渐认识到风险识别与成本控制协同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组织管理分工不清,成本控制部门与风险管理部门职责重叠但沟通机制缺失,导致信息传递不畅,协同响应滞后。其次是在管理流程设置中,风险识别多停留在项目初期,缺乏过程性风险动态监测与反馈机制,使得成本控制目标受制于未预见风险的影响。再次,数据孤岛问题严重,成本数据、风险数据分散在不同平台与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信息接口与集成分析工具,无法形成高效联动决策支持系统。

三、构建风险识别与成本控制协同机制的关键要素

为实现风险识别与成本控制的深度融合,应从目标整合、流程协同、组织联动与信息共享四个方面构建科学的协同机制。在目标层面,应明确成本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共同导向,将风险控制目标纳入造价管理目标体系中,实现从“ 成本最小化” 向“ 风险成本最优化” 转变。在流程层面,应构建“ 识别—评估—响应—控制—反馈” 的协同流程链条,将风险识别工作嵌入造价控制的每一个关键节点,如投资估算、设计优化、合同签订、施工过程等,实现多阶段联动控制。在组织层面,应设立协同管理小组或职能整合平台,推动造价工程师与风险评估人员协同参与项目管理,建立常态化的风险会商与造价调整机制。在信息层面,应建设统一的造价与风险数据库,实现数据接口对接与动态更新,以支持决策模拟、趋势预警与应对方案推演,增强管理系统的整体响应能力。通过上述要素的协同推进,为建立高效、可执行的协同机制提供基础保障。

四、协同机制下的实践路径与策略建议

实现风险识别与成本控制的协同管理,需要依托系统化的实施路径与策略。首先,应从制度层面强化项目全过程的协同控制意识,在招标文件、设计合同、施工协议中明确风险应对与造价联动条款,为协同机制提供法律依据。其次,应建立动态风险识别模型,结合历史项目数据与市场环境变化,运用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手段对工程风险进行建模与预测,推动识别前移与精度提升。第三,应在成本控制中嵌入风险缓冲机制,通过设立动态调整资金、风险储备金等方式应对不可控风险造成的成本变动,实现造价目标的稳定运行。第四,推动信息化平台融合,建设统一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整合进度计划、成本数据、合同条款与风险记录,实现多维数据联通、实时更新与智能推送。最后,应重视人才能力建设,开展多学科交叉培训,提高项目管理人员对风险识别、成本控制与系统管理的综合认知与应用能力。通过制度支持、技术赋能与人员保障的同步推进,确保协同机制在项目实践中的有效落地与持续运行。

五、构建协同机制的现实意义与未来发展趋势

将风险识别与成本控制纳入一体化管理体系,不仅是对传统造价管理模式的革新,也是提升项目管理绩效的重要方向。从现实意义来看,协同机制的构建有助于提升项目抗风险能力,降低因突发事件、政策调整、市场波动等外部不确定因素对项目成本造成的冲击;同时也有利于增强管理体系的动态调控能力,实现造价管理由静态控制向全过程、全数据、全要素的转型。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工程造价管理将更加依赖于信息系统与智能技术,风险识别与成本控制的协同管理也将逐步从“ 人为协调” 转向“ 数据驱动” ,依托AI 建模、区块链审计、物联网感知等手段实现实时预警与自动应对。此外,协同机制将逐渐向标准化、模块化方向发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行业范式,推动工程造价管理朝着智能化、精细化、集成化的方向迈进。

结论:

风险识别与成本控制作为工程造价管理中的两项关键职能,二者之间的协同配合对于保障项目投资效益与建设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项目管理理论与实践需求,系统分析了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与现实脱节问题,提出协同机制的构建路径与关键要素,并结合工程项目实际提出了多项优化建议。研究表明,风险识别与成本控制的深度融合可有效提升造价管理的前瞻性、动态性与系统性,是实现工程造价科学管理的有效手段。未来应继续加强理论创新与技术手段应用,构建以风险预警为核心、以成本优化为目标的协同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质量与效益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东伟. 基于全过程管理视角的工程项目风险识别与成本控制研究[J]. 建筑经济, 2023(6): 58-62.

[2] 刘晓晨. 工程造价管理中风险控制与成本控制的协同路径探讨[J].工程管理学报, 2022(11): 46-50.

[3] 陈立群. 建设项目成本控制与风险识别融合机制研究[J]. 中国建设信息, 2023(8): 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