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教—学—评” 一致性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探究
姜晓旭
西宁市十里铺小学 810007
引言:新课标的提出,要求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评价,充分挖掘教学评价的潜在价值,达成“ 以评促教,以评促学” 的双重目标。在开展评价时,不能注重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更要借助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将“ 教学评” 一致性理念融入计算教学时,应确保“ 教” 、“ 学” 、“ 评” 三方以统一目标开展,使三方之间良性互动、互相促进,为学生后续开展更高阶的数学知识学习奠定稳固根基。
一、教师应该充分理解教材,结合实际制定教学目标
每名学生都具有独特性,其知识储备与认知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这就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存在一定的差异化。作为教师,应对学生的差异化给予尊重,主动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并根据班级综合水平,设计相对可行的教学规划,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所学知识。而这就需要教师充分理解教材内容,明确各个单元的教学重难点,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1]。
例如:在开展《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中,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熟练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及梯形等几何图形的面积求解方法。教学难点在于:启发学生独立推导出这三种图形的面积公式,并运用公式计算出相应图形的面积。通过对本节课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教师可设定以下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运用裁剪拼接、图形位移、旋转变换等操作,探索并理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原理,确保计算准确性;(2)培养学生运用表格整理、图形绘制等辅助工具的能力,并以此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进一步理解不同图形的特点及其计算公式间的内在联系;(3)通过实践操作、观察记录、数据整理、小组研讨、问题解析、规律总结等数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等积变换、图形转化等核心概念,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4)借助实践探索与思维训练,激发学生对“ 空间与图形” 领域的学习热情,并逐步培养其形成规范的学习习惯。
二、丰富课堂的活动内容,促进学生的兴趣
作为教师,不仅要认识到教学目标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明确,学生的学习态度同样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数学学科的抽象性特点,导致其知识点相对单调,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对此,教师应设计更具趣味性的教学规划,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小数除法》一课时,教师在制定好教学目标后,可创设相应教学情境,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计算技巧。在实际授课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复习以前所学过的整数除法,然后自然地转入到小数除法中。为确保学生能够跟上教学的教学进度,教师可创设如下情境,如:“ 同学们,你们平日有锻炼身体的习惯吗?”当学生积极地讨论时,教师可提出了实现设计好的问题,如:“ 小明打算利用5 周,跑完22.4 千米,那么每周一小明需要平均跑多少千米?” 利用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注意力将保持高度集中,教师也可以此引出小数除整数的计算式。
三、落实以评促学,凸显评价的促进作用
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想要贯彻“ 教学评” 一致性理念,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实现“ 以评促学” 尤为关键。因此,教师应借助评价帮助学生掌握更加科学的计算方法,并发现自身在运算过程中的不足加以改正,从而提高学生的运算效率,使学生切身感受数学计算的作用。此外,教师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简化算法,在成功解题的过程中树立信心,最终有效实现计算能力的培养目标[2]。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一课时,本节课的核心目标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原理及运算规则,并能熟练运用“ 四舍五入” 法求取近似值;同时培养严谨计算、仔细验算的学习态度。教师可设计分组探究活动,将学生每 5 人编为一组,借助数学竞赛等活动,强化学生基础能力,教师可设置小的奖品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以趣味性活动增强学习获得感,实现知识巩固目标。此类小型赛事同时为教师提供观察窗口,便于精准识别个体差异并实施分层指导。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 教学评” 一致性为基础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以新课标为纲,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之一。该模式可显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掌握计算知识的效率。在实际开展教学时,教师需贯彻“ 教学评” 一致性理念,以新课标为基础制定教学目标,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不断提升教学实效,为后续数学深度学习铺设基石。
参考文献
[1]熊洪元.基于“ 教—学—评” 一致性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5,(11):26-29.
[2]李志威.“ 教—学—评” 一致性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实践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5,(04):15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