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主要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

作者

郝鹏

安康市自然资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陕西省安康市 725000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旨在解决“ 三农” 问题,全面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程,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配置、综合治理等手段,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乡村经济社会的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1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相关概念

我国土地整治经历土地整理、土地开发、多类型土地整理和土地综合整治4 个阶段,逐步从零散分散的土地整理转为更为集中的整治。2012 年,国土资源部会同相关部门编制《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 年)》,首次提出“ 全域” 土地整治概念。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以乡镇为实施单元(整治区域可以是乡镇全部或部分村庄),整体推进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助推乡村全面振兴。随着国土空间规划的开展,在坚决遵守“ 三区三线” 、坚决防止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阶段性流失和质量降低、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和严格控制试点范围的原则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成为实施乡村振兴、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和重要抓手。

2 目前存在的问题

2.1 农用地整理程度低

一是农用地存在碎片化、无序化等问题。现状林田交错分布,残次林地被耕地包围,存在大量历史形成未纳入耕地保护范围的低效林草地、园地、零散坑塘和未利用地等适宜开发的农村闲散农用地。二是农用地利用效益较低。目前农村仍采取以户为单位的传统农业种植方式,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水平低,农业经济效益较差。

2.2 产业发展联动性不足

一是三产联动效应弱。不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或产业链中的上下游紧密相连的关系各产业间的差距逐渐拉大,发展失衡。二是劳动产业亟待转型。赵寨子镇正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将来产业发展应积极引入科技力量,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

2.3 有效的协调统筹机制尚不成熟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涉及国土、农业、水利、林业、财政和审计等多个部门,各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尚不成熟。在开展全域土地整治工作时,各部门更多的会各自为政,缺乏统筹安排,在资金投入方面不足,项目规划和实施不科学,导致试点项目全局性不足,对全局的实际工作效果产生影响。

3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

3.1 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城乡要素涉及土地、人口、产业、生态、科学技术等要素。其中,人口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由于城市更好满足物质精神文化需求,人口往往向城市集聚,导致部分乡村地区出现老龄化、空心化等问题,影响地域城乡发展水平。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通过城乡要素统筹,推动基础设施布局优化、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和配套升级,减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引导人口双向流动,同时,配合国家相关政策支持,鼓励青壮年返乡创业,最终促进人口合理分布。

在城市化过程中,土地要素特别是建设用地多呈现乡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具体表现为城市建设用地过度扩张,农村建设用地荒废等问题。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通过统筹土地要素资源,推动土地要素的合理布局和集约利用,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实行专班领导制度。各地政府部门在多部门中抽调人员形成专班,指导地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进程,出台相关土地流转制度,如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 三券” 制度,有效推动城乡土地要素空间腾挪与置换。第二,以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为主要方针,挖掘存量建设用地资源。通过拆留复垦、低效建设用地活化项目、闲置宅基地有偿回收、废弃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转换等措施,提高城乡建设用地资源利用效率。

3.2 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

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是要素双向流动的表现之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依托科学的整治布局,提高城乡产业发展水平。首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通过整理现有产业条件和布局,分析区域内产业资源禀赋和问题,整理区域内产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潜力,制定规划与方案,并实施相应措施。在农业产业上,通过连片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布局与建设等,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在工业上,通过低效建设用地腾退、存量建设用地挖掘、用地指标腾挪置换等方式,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用地条件,提高了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在文化产业上,通过挖掘乡村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旅乡村、城市记忆等场所;在生态产业上,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通过提高区域植被覆盖程度、土壤检测与恢复、水土流失治理等措施,促进区域生态平衡。

3.3 农用地整理与农业现代化

通过集中土地流转和农地整合,推动农业的规模化与现代化。通过优化土地资源的配置,将零散的农用地整合为大块适合机械化耕作的高效农田,能够显著提高农业生产力和资源利用效率。土地流转过程中,严格遵守国家关于耕地保护的政策,确保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不受影响。农用地整治不仅解决了土地零散、低效利用的问题,还为现代农业技术的引入创造了条件,如数字化农业管理系统和无人机施肥等新技术,可以帮助农户提升生产效率,实现智慧农业。此外,保持农耕肌理的完整性和保护生态基础是农用地整治的原则。应最大限度保留原有的生态系统特征,通过生态化的农业改造和整治,使土地资源得以可持续利用,避免破坏土地的自然功能和生物多样性。通过这种整合与现代化的结合,农业生产效益得以提升,并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3.4 推动土地多元化利用,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根据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科学规划土地用途,实现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及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多业态的融合发展。通过土地整理与流转。依托当地优势资源,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同时,鼓励和支持农村电商、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等新兴业态的发展,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升产品附加值。结合当地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等特色资源,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如农家乐、民宿、生态农业观光园等。通过举办农事体验、节庆活动等形式,吸引城市居民前来体验乡村生活,促进城乡文化交流与融合。同时,利用旅游收入反哺农业,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如土地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为土地多元化利用和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结束语

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作为其实施的关键环节,正逐步成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引擎。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索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通过科学规划土地利用、强化资金与技术保障、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推动土地多元化利用及产业融合发展等措施,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

参考文献

[1]黄海燕.浅析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对农村土地管理的意义[J].山西农经,2023,(24):119-121.

[2]龚华,仝德,张楚婧,等.城乡融合视角下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优化 [J].规划师,2023,39(12):38-44+52.

[3]温庆敏.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模式探讨[J].黑龙江 粮食,2023,(10):118-120.

[4]王亚飞.乡村振兴下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浅析[J].农业灾害研究,2023,13(10):314-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