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客车司机驾驶中疲劳驾驶现象及应对策略研究

作者

府铭杰

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引言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电客车作为主要的公共交通工具,其运行安全至关重要,电客车司机作为列车驾驶的直接操作者,其驾驶状态直接影响行车安全。疲劳驾驶是威胁电客车行车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不仅会导致司机反应迟缓、判断失误,还引发严重的交通事故。当前在应对电客车司机疲劳驾驶问题上,仍存在诸多不足。

一、电客车司机驾驶中疲劳驾驶的特点

(一)疲劳产生的时间规律性

电客车司机疲劳产生具有显著的时间规律性。从工作时长维度来看,在持续驾驶 2-3 小时后,司机的身体机能与精神状态会逐渐下滑,疲劳感开始显现。随着驾驶时间的延长,疲劳程度呈递增趋势。从每日工作时段分析,早班司机在清晨时段,生物钟尚未完全适应工作节奏,身体较为困倦,易产生疲劳;而夜班司机在夜间,人体本应处于休息状态,却需保持高度警觉进行驾驶操作,疲劳积累速度更快。在节假日前后等特殊时期,由于工作强度变化或生活作息改变,司机疲劳产生的时间规律也被打乱,但总体仍遵循一定时间模式。

(二)疲劳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电客车司机疲劳的表现形式呈现多样化特征,在生理层面其眼部会率先出现异常,如频繁眨眼、视线模糊,难以长时间聚焦于前方轨道及信号设备;肢体动作变得迟缓、僵硬,操作各类控制装置时精准度下降,出现误触按钮、拉杆力度把控不当等情况。心理上,司机注意力难以集中,易被外界无关因素干扰,对突发状况的判断出现偏差;情绪波动增大,变得烦躁不安或反应过度迟钝。行为方面,驾驶动作缺乏连贯性,频繁出现不必要的操作停顿,甚至在非必要时刻出现短暂的分心走神,这些表现均严重威胁行车安全[1]。

(三)疲劳影响因素的复杂性

电客车司机疲劳影响因素的复杂性体现在多个维度,从工作因素看运营排班的不合理,如连续高强度驾驶班次、过短的休息间隔,会迅速消耗司机体力与精力;线路状况差异大,弯道多、坡度陡的线路需司机投入更多注意力操作,加剧疲劳累积。生理因素上,司机年龄增长带来的身体机能下降、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导致的精力不济,以及慢性疾病的影响,都会降低其对疲劳的耐受能力。心理因素中,长期面对高风险工作产生的职业压力、家庭矛盾引发的情绪困扰,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加重疲劳程度。

二、电客车司机驾驶中疲劳驾驶的存在问题

(一)疲劳驾驶对行车安全的直接威胁

疲劳驾驶对电客车行车安全构成直接且严峻的威胁,在感知层面疲劳会使司机对轨道状况、信号指示及周边环境的感知能力显著下降,难以敏锐捕捉潜在危险,如轨道异物、前方列车异常等。决策环节,司机反应速度变缓,对突发状况的判断出现偏差,无法迅速做出正确决策,错过最佳避险时机。操作方面肢体协调性与控制力减弱,导致操作失误频发,如误触紧急制动、开关车门时机不当等,这些失误极易引发列车碰撞、追尾、乘客跌落等严重安全事故,严重威胁乘客生命财产安全与轨道交通系统稳定运行[2]。

(二)现有管理措施的局限性

现有针对电客车司机疲劳驾驶的管理措施存在诸多局限性,从制度执行层面来看,尽管制定了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长规定,但在实际运营中,为满足高峰时段运力需求,常出现超时驾驶、休息时间被压缩的情况,制度执行缺乏刚性约束。监测手段上,多依赖司机自我报告与人工观察,主观性强且缺乏实时性与精准性,难以准确捕捉司机早期疲劳迹象。考核机制方面,对疲劳驾驶行为的界定与惩处标准不够细化,导致部分司机心存侥幸,难以形成有效威慑,无法从根本上遏制疲劳驾驶现象。

(三)司机自身对疲劳驾驶认知的不足

电客车司机自身对疲劳驾驶的认知存在明显不足,部分司机对疲劳驾驶危害的严重性认识浮于表面,仅知晓其引发事故,却未深刻理解疲劳状态下反应迟缓、判断失误等生理变化如何具体作用于驾驶操作,进而导致灾难性后果。对疲劳产生的生理机制和累积过程认知模糊,难以准确判断自身疲劳程度,常在已出现轻微疲劳症状时仍继续驾驶。对于不同时段、不同工作强度下疲劳产生的差异及应对策略缺乏了解,在面对复杂多变的驾驶任务时,无法有效预防和缓解疲劳,增加了行车安全风险。

三、电客车司机驾驶中疲劳驾驶的优化对策

(一)科学合理的工作时间安排

科学合理的工作时间安排是保障电客车司机驾驶安全、预防疲劳驾驶的关键举措,需依据人体生物钟规律与司机实际工作负荷,制定精细化排班方案。将连续驾驶时长严格控制在安全阈值内,避免司机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的驾驶状态。合理安排班次间隔,确保司机有充足且高质量的休息时间,以恢复体力和精力。还应考虑不同线路、不同时段的工作强度差异,灵活调整工作时间,避免司机在疲劳高峰期执行高难度驾驶任务,从源头上降低疲劳驾驶风险。还需建立排班方案的动态评估与调整机制。定期收集司机反馈与实际运营数据,分析排班效果。依据分析结果,及时优化排班方案,以适应运营变化和司机需求,持续强化工作时间安排对预防疲劳驾驶的积极作用。

(二)完善疲劳监测与预警系统

完善疲劳监测与预警系统对于防范电客车司机疲劳驾驶意义重大,当前可融合多模态传感技术,在驾驶室集成高精度摄像头、生物传感器等设备,实时捕捉司机面部表情、眨眼频率、头部姿态等视觉特征,以及心率、血压、脑电波等生理指标。借助先进的机器学习算法,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度分析,精准识别疲劳状态特征。一旦检测到司机出现疲劳迹象,系统立即触发分级预警机制,通过声音、震动、灯光闪烁等方式提醒司机,同时将信息同步至调度中心,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保障行车安全。为确保系统稳定可靠,还需建立定期维护与校准机制。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对监测设备进行检修和调试,保证数据采集的准确性。持续优化机器学习算法,使其能更好适应不同司机个体差异和复杂驾驶环境,进一步提升疲劳监测与预警的效能。

(三)加强司机培训与教育

加强司机培训与教育是提升其对疲劳驾驶认知与应对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培训内容上,应涵盖疲劳产生的生理、心理机制,结合实际案例深入剖析疲劳驾驶的严重后果,强化安全意识。传授科学的疲劳预防与缓解方法,如合理安排休息节奏、进行简单有效的放松运动等。培训方式可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定期组织集中授课、模拟演练,并利用在线平台推送学习资料,便于司机随时学习。还应开展定期考核,检验司机对培训知识的掌握程度,确保其真正具备识别与应对疲劳驾驶的能力,从思想与技能层面筑牢行车安全防线。

结论

电客车司机疲劳驾驶问题严重威胁着轨道交通行车安全,疲劳驾驶对行车安全构成直接威胁,现有管理措施在制度执行、监测手段和考核机制等方面存在局限性,司机自身对疲劳驾驶的认知也存在明显不足。为有效应对这一问题,需采取科学合理的工作时间安排,确保司机有足够的休息;完善疲劳监测与预警系统,实时掌握司机疲劳状态并及时预警;加强司机培训与教育,提高其对疲劳驾驶的认知和应对能力。通过多方面的综合举措,降低电客车司机疲劳驾驶风险,为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营提供有力保障。还需持续跟踪实施效果,根据反馈不断优化策略,形成长效管理机制,确保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无虞。

参考文献

[1]刘九庆,顾琪.长途货运司机疲劳驾驶原因分析及对策[J].黑龙江交通科技,2024,47(1):178-180.

[2]辛嵩,宋明达,王泽明,等.针对特定驾驶员的疲劳驾驶检测方法[J].安全与环境学报,2023,23(1):147-152.